吳越
當(dāng)月亮升起,打開感情的閥門,越過遙遠的時空,傾聽古代獵人們的喃喃低語,看見詩人們的幻夢重現(xiàn),回到魂牽夢繞的故土,那里有久別的田野、村莊和親人……那是我們心靈的宗教。
鄉(xiāng)野:土地記憶
中秋,時常會有一股煙氣蔓延進城。周邊縣的農(nóng)民,秋收之后直接把秸稈燒在了地里,大量秸稈幾乎同時付之一炬,煙塵四散而去,先于收獲的玉米跑進城市。
伴隨玉米成熟,河水顏色變深。岸邊的草飽實了,褲腳掃過,種子撲撲落地,有的還鉆進鞋里,黏在衣服上,跟著人做長途旅行。草叢里蛐蛐也多,螞蚱也多,冷不丁還有蟈蟈。小時候,經(jīng)常在秋天的下午,拿了空酒瓶,到河邊捉蛐蛐,捉螞蚱。
小時候最愛吃的食物里面,就有蛐蛐和螞蚱,炒和炸都好。可是爺爺不讓多吃。我問為什么,爺爺說以前窮,蟲害多,十年倒有九年會鬧蝗災(zāi),怕了這東西。我不以為然,想莊稼怎么會被幾只小蟲糟踏了呢?真的難以想象漫山遍野,成群結(jié)隊的蝗蟲會在一夜之間將莊稼吃得蹤影全無。爺爺告訴我,某一年有個人在地里干活,把孩子放在地頭,干完活之后忘記了孩子,自己回家去了。正好趕上蝗災(zāi),蝗蟲黑壓壓撲上來,竟活活把孩子吃掉了,那人再去看時,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爺爺說:“那個孩子要是活著,怕是有我這么老了?!?/p>
翻開古書看看,中國有多少年農(nóng)業(yè)的歷史,就有多少年蝗災(zāi)的歷史,小小的蟲子竟能讓一個民族流離失所,導(dǎo)致農(nóng)民起義,改朝換代,簡直是不可思議。
玉米地里是另一番景象。母親在前面掰玉米,父親跟在后面砍玉米秸,我跟在父親后面捉蛐蛐。
玉米掰完了,玉米秸砍倒了,田野就變了一個樣子??磻T了一個夏季的濃濃密密,一下子變得亮堂了,站在村口就能看見河邊的紅房子;田里有一個人,在哪里都能把他盯上。以前見了人,不想說話,往玉米地里一鉆誰也看不見,現(xiàn)在不行了,無處可藏,老遠就得上前嗯啊一陣。
玉米堆了一院子。家人出出進進,誰見了那堆玉米心里都喜喜的。外人進來,夸獎好大一堆啊。父親就笑,心里美美的。這可是父親上交的答卷啊,一個農(nóng)民,一年到頭,最終的考評不就是這滿院的玉米嗎?
清夜里,父親將院子的燈打開,把電視機搬到月臺上,一家人圍坐在玉米四周,一邊看電視,一邊拉呱,一邊剝玉米。剝玉米是將玉米的皮剝?nèi)ヒ话?,但不剝離玉米,系成繩,三個五個綁在一起,全部綁好了,找?guī)赘景?,在平方頂上橫了,將玉米掛上去,一來玉米可以自然風(fēng)干且不會受潮,二來也向外人炫耀自家家底的殷實,證明自己不愧是一個標(biāo)準(zhǔn)的農(nóng)民。
此時,花生已經(jīng)收進倉里去了,地瓜還在地里匍匐著,要等到落霜之后才能收獲。虎頭崖的柿子樹上掛滿了一個個燈籠。
秋天的收尾是播種麥子。
宋長征在《耬種:行云流水布嘉種》中提到,“崔寔《政論》說:漢武帝任命趙過為搜粟都尉,教農(nóng)民耕種的方法。三犁共一人,一人掌握,下種,挽耬,同時完成。一天能種一頃。這說明一架耬車在中原土地上已經(jīng)行云流水布種了兩千多年歷史。而西方直到公元16世紀還沒有出現(xiàn)條播機。這么說來,我家的那架耬車一定要好好保護起來,說不定某天就成了珍貴文物,也未可知?!?/p>
在魯南,這種耬車還有一種稱呼:耩子。耩子播種小麥,之后,秋風(fēng)更濃,村野趨于寂寥,深秋至,冬日近。
城市:桂花、菊黃、兔子王
超脫于具體的土地,除了糧食,中秋還有另一種風(fēng)味。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盙20峰會期間,杭州桂花香。南方溫濕的氣候更適合香氣濃郁的桂花。在長江流域,道路兩側(cè)栽滿了桂花樹,隔著老遠都能聞到陣陣帶著一絲甜意的桂花香。桂花之外還有蟹?!拔黠L(fēng)起,蟹腳癢,金秋正好吃蟹黃?!碧拼娙似と招菰凇对佇吩姟吩唬骸拔从螠婧T缰?,有骨還從肉上生。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比姷囊馑疾惶嵋粋€蟹字,卻對蟹之形態(tài)勾勒得惟妙惟肖。
在濟南,鮮貨簍子、月餅、濟南府兔子王,曾經(jīng)是過中秋的老傳統(tǒng)。北京有兔兒爺,濟南有兔子王,都是把中秋過活了的民間創(chuàng)造。80多歲的老人回憶,小時候過中秋節(jié),滿街都是兔子王,既有挑擔(dān)走著賣的,也有在商鋪里賣的。便宜的貴的都有,兔子王在腦袋和身體連接的地方還有一根彈簧,可以做出搖頭晃腦的動作。
在濟南八景中,有一景是“歷下秋風(fēng)”。對于悲秋的人來說,這一景能夠誘發(fā)諸多傷春悲秋人的詩興,見秋月傷懷,見落葉感喟,自古以來的文人墨客們見到了大明湖的秋景,自然少不了些許悲秋的情結(jié)?!耙缓涫栌?,萬葉盡秋聲”,大明湖的秋景,總是帶著幾分蕭索和凄涼。
仲秋時節(jié),秋陰重,晨暮有秋煙,便是盧照鄰的“長薄秋煙起”。岑參寫此時的云煙關(guān)系用“演漾怨楚云,虛徐韻秋煙”。李群玉寫煙中之松用“數(shù)粒秋煙二尺鱗”。待再冷些,秋煙更濃,就是姜夔所寫“數(shù)騎秋煙,一篙寒汐,千古空來去”了。
待到重陽日,遍插茱萸,菊花盛開,秋日達到高潮。濟南人李清照寫重陽:“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边@一首《醉花陰》,堪稱完美,真是寫秋的極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