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因為騙子太多,久而久之,公眾往往在無力的同時選擇無視,甚至產生某種審丑疲勞。這才是這個社會最讓人悲哀的事情。
當山東女生徐玉玉被騙后猝死之時,很多人一邊憐惜一邊嘀咕,認為小女孩太傻、輕信。而緊接著,當清華大學教師也曝出被騙1760萬元的新聞時,則這種“嘀咕”就變成了喧嘩,怎么連清華大學的教授都會被釣魚?一個大學教師怎么會那么有錢?!
目前尚沒有證據(jù)指向這筆巨款來源有問題,何況,身為國內頂級高校的教師,又身處實用學科領域,收入高一些并不奇怪。換言之,人家即便錢再多、人再傻、手再松,也不是社會寬宥詐騙的理由。
公眾輿論之所以每每失焦,注意到詐騙案背后的枝節(jié),或與當下社會收入差距拉大、豪富與赤貧并存的現(xiàn)實有關,卻也與詐騙已經常態(tài)化,人們很難從海量的詐騙案中尋覓到“亮點”有關。因為騙子太多,久而久之,公眾往往在無力的同時選擇無視,甚至產生某種審丑疲勞。這才是這個社會最讓人悲哀的事情。
騙子多到了什么程度?且不說日常生活中其他種種騙局,也不說與被騙無異的“失敗”消費,僅電信詐騙為例就足以讓人觸目驚心,盡管有關部門一再強調嚴打,而發(fā)案總數(shù)仍在上升。即使以被騙數(shù)額而言,清華教師這一單也不是最大的。據(jù)報道,2013年,廣州警方偵破了一起電信詐騙案,事主被騙2700多萬元。以被騙人的智商看,很多被騙者是非常有閱歷的企業(yè)家、退休教師。
可見,問題的關鍵仍在于應該追問騙子為什么會恣意橫行,而不是站在邊上看熱鬧,嘲笑別人“錢多、人傻、活該”。
騙子橫行,很大程度在于公民的信息保護不到位。每次談到治理的時候,各部門都認為做了很多工作,自我感覺良好。而現(xiàn)實則是,民眾時刻面臨著成為騙子魚肉的可能。只要你在這個社會上留下一點痕跡,不管是醫(yī)院、學校、房管等,各類魚龍混雜的電話就會馬上跟來,這些信息究竟是怎樣“溜出去”的?
還有電信實名制,盡管每個運營商都在莊嚴表態(tài)推動100%實名制,然而,人們卻可以隨意在街邊買到手機卡,這實際上又使得實名制形同虛設,并不能起到約束用戶、強化監(jiān)管的作用。今年8月,工信部對虛擬運營商新入網(wǎng)電話用戶實名登記工作進行暗訪時發(fā)現(xiàn),所抽查的109個營銷網(wǎng)點中,違規(guī)比例超三成。
為什么會有大量的非實名卡流出?恐怕這里邊涉及的還是利益問題。保證來電號碼真實性并非技術性問題,而根源在于利益分成。據(jù)報道,從2009年即開始關注電信詐騙的全國人大代表陳偉才披露,在電信詐騙的利益分配中,犯罪團伙所騙取的全部資金,10%用于網(wǎng)絡改號線路費用支付給電信運營商。
明乎此,則可以大致明白,這些年來電信詐騙為何喊得震天響,而實際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無孔不入的電信詐騙,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的“毒瘤”,不管是農村女學生,還是清華大教授,都成為其蠶食鯨吞的對象。當下,是到了出重拳、下猛藥的時候了,不僅要打擊零星的、具體的騙子,更要從制度層面切割運營商與詐騙集團的利益關聯(lián),全面提升對公民的信息保護、權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