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莞舒(山西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試論音樂會詠嘆調《我去向何方》(“Vado,ma dove”)的演唱
李莞舒
(山西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莫扎特的音樂會詠嘆調(Concert aria)充分展現了人聲的魅力和技巧,達到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許多作品至今仍久唱不衰,是音樂會舞臺和聲樂教學中的名作。本文擬通過的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我去向何方》(“Vado,ma dove”)的分析,并結合演唱中的實際,尋求音樂會詠嘆調(Concert aria)的共同規(guī)律和特征,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演唱莫扎特作品。
音樂會;嘆調;我去向何方
(一)莫扎特及其聲樂作品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791年)。是我們熟知的著名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作為一個天才而多產的作曲家,其一生中寫了多達600多首體裁形式幾乎涉及到各個領域的音樂作品。包括大量交響樂、協(xié)奏曲、重奏曲、奏鳴曲、歌劇、清唱劇等。
莫扎特作品充滿著無與倫比的流暢性與歌唱性。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了在莫扎特的聲樂作品中。包括15部歌劇,4部清唱劇,4首康塔塔,50首宗教合唱曲,18首重唱歌曲,32首歌曲以及54首“音樂會詠嘆調”。這些作品仍然是當今歌劇舞臺、音樂會與聲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品中純樸而典雅的氣質,清澈剔透、明朗歡快的旋律線條、平易近人的音樂語言,在表現形式和演唱技巧上都對演唱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需要演唱者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清晰嚴謹的形式結構意識以及豐富深刻的情感表達。如何詮釋莫扎特音樂作品是每一個古典音樂學習者的重要課題,需要我們深入地去學習和了解莫扎特。
因此,莫扎特的許多聲樂作品經常被作為聲樂訓練的教材。在幫助學生穩(wěn)定聲音狀態(tài)、體會氣息支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訓練價值。也是提高和豐富學生素養(yǎng)、拓展視野,培養(yǎng)嚴謹的學習習慣的一個重要途徑。又因為莫扎特聲樂作品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表達,對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感覺和創(chuàng)造力,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正因為如此,54首“音樂會詠嘆調”雖然是為多種情形需要而創(chuàng)作的,但一直被作為優(yōu)秀的教學材料而廣泛使用。
(二)音樂會詠嘆調的主要特征
“音樂會詠嘆調”今天已經是一個專屬和特指的音樂類別,莫扎特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并沒有使用這一名稱,而是在其作品目錄中稱作:“Arias and Scenes for Voice and Orchstra”(“詠嘆調和場景為人聲和樂隊”)?!耙魳窌亣@調”是后來人們給出的稱呼。
莫扎特的“音樂會詠嘆調”曲目,大多數是為音樂會演出而寫的,是區(qū)別于歌劇詠嘆調而獨立存在的一種藝術形式。這些歌曲的內容和曲式結構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單獨在音樂會中演唱,所以叫音樂會詠嘆調。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大部分是一個歌劇般場景的獨立詠嘆調,根據特定歌手的聲音特點和技術能力量身定做而成,歌詞及劇情來源于某些故事情節(jié)。作品戲劇性特征較為明顯,演唱者是在假定的戲劇環(huán)境中表達情感,作品極具抒情性和歌唱性,音樂線條起伏較大,音樂情緒感人。需要很好地去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內心的變化。
《我去向何方》(k.583)是莫扎特于1789年為女高音路易斯·維爾納夫(Louise Villeneuve)創(chuàng)作的一首詠嘆調。此曲原是喜歌劇《好心的粗暴人》(IL Burbero di Buon Cuore)的插曲。表達了年輕姑娘在戀愛中困惑和焦慮不安的心情,期望得到內心的平復。
(一)曲式結構
該曲是一首結構較為簡單的復二部曲式。由A和B兩部分組成。
A部分(1-37)小節(jié),四四拍,快板。由三個樂段構成,分別為a、a'和b段。A段(1-15小節(jié)),從bE大調開始,結束于屬調bB大調。A'段(16-30小節(jié))是a段的變化再現,由bB大調開始結束在bE大調。B段(31-37小節(jié)),bB大調。
B部分(38-82小節(jié)),四三拍子,行板。由兩個樂段構成,分別為c和d段。其中c段(38-55小節(jié)),由bE大調開始,在53小節(jié)轉到bB大調,然后進入d樂段。D段(56-69小節(jié)),其中結束段(69-82小節(jié))由bB大調轉回bE大調,最后結束在bE大調。
A部分 B部分樂段 a a' b c d小節(jié) 1-15 16-30 31-37 38-55 56-82調性 bE-bB bB-bE bB bE-bB bB-bE
(二)和聲與織體
樂曲A部分和聲較平穩(wěn),其中a段為主、屬和弦交替的強功能進行,采用半分解織體。具有明朗清晰肯定的色彩。
a'段是a段的變化再現,在和聲和調式調性上都出現了更為豐富的變化??焖俚氖趾拖曳纸馀c屬音的在高音區(qū)的延續(xù)形成強烈的對比,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風格。
b段和聲以主屬功能交替為主,旋律與伴奏形成了交錯的切分節(jié)奏對置,營造出不安定、迷茫紊亂的情緒。
B部分和聲進行比較簡潔,織體以連續(xù)三連音式的和弦分解為主。在三拍子的律動支持下優(yōu)美深情。
A、B兩部分有著鮮明的對比,但作品整體旋律優(yōu)美線條連貫,既充滿了強烈的戲劇性,又不失流暢優(yōu)美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充分展示了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的藝術風格。
(三)歌詞分析
該曲歌詞由羅雷恩佐·達·蓬特(Lorenzo da ponte)作詞。歌詞大意是:
Vado ma dove? O Dei!
我走,可是去哪里呢?神明??!
Se dé tormenti suoi,
是否上帝聽不到他的痛苦,
se dé sospiri miei non sente il ciel* uell!
是否上天聽不到我的嘆息!
Tu che mi parli al core,guida I miei passi, amore;
我的愛,你對我推心置腹,引導著我的腳步;
tu* uell ritegno or togli che dubitar mi fa.
如今你不再那么矜持,這使我疑惑。
歌詞內容與音樂結構緊密適應,分為A、B兩個部分。A部分表現
了主人公向神明祈求,向蒼天吶喊的的激烈情緒,se dé tormenti suoi,se dé sospiri miei non sente il ciel pietà!兩句的多次重復,預示著她滿腔的痛苦和悲嘆訴之于冥冥蒼天,但得不到回應。B部分以柔婉的語氣向戀人傾訴衷腸,che dubitar mi fa在不同音區(qū),旋律上多次重復,表達出主人公內心的疑慮和深深的不安。
每一個偉大的作曲家的作品,都有其獨特風格和氣質。莫扎特聲樂作品在氣息支持、聲音控制以及音色的統(tǒng)一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莫扎特聲樂作品常被譽為美聲訓練的“試金石”。能夠演唱莫扎特作品既是每一個聲樂學習者的要求,也是一種榮耀。在這其中氣息的應用和聲音的控制是關鍵。
(一)氣息的運用
《我去向何方》是一首中等難度的音樂會詠嘆調,但作品有較長的篇幅,連貫流暢,一氣呵成,要求演唱者有良好的氣息支持。以a段為例。
比如:第2-3小節(jié),“Va do”的四度下行跳進由e2落到g1,這樣的樂句需要演唱者具有良好的氣息保持能力,否則很容易出現聲音位置的變化。氣息不可以過于飽滿,在保持氣息的同時保持己建好的聲音通道。之后6-7小節(jié)“o-De-i”的自由延長,做好氣息的深入和支持,使得聲音是在氣息的支持下緩緩送出。
8-11小節(jié)se dé tormenti suoi,se dé sospiri miei non sente il ciel pietà!這一樂句流暢優(yōu)美,氣息不可僵硬,過分用力。在12-14小節(jié)sente il ciel部分,高音bg2、be2的漸強,要充分使用腰腹肌力量,保持聲音通道與喉頭位置的穩(wěn)定。下行跳進的pie-tà!如果氣息保持不好、或氣息僵硬會導致這一樂句的不連貫和不完整。
(二)速度力度的控制
莫扎特作品對記號的使用比較簡潔,往往只有開始的一個速度表情記號。要注意情緒的平靜、內斂,聲音的連貫性抒情性以及節(jié)奏的規(guī)整與穩(wěn)定,要嚴格按照記譜展開二度創(chuàng)作。力度的處理大多是按音樂旋律的走向來處理,速度不可以隨意漸快或漸慢。Allegro(快板)、Andante(行板)速度處理介于每分鐘60-80拍,音符時值不能隨意延長或縮短。自由延長的部分要具備含蓄、典雅的特點,同時又是十分自然而不做作。如:
(三)音色的把握
莫扎特聲樂風格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優(yōu)美純凈的音色??偟膩碚f音色應該是輕盈、清晰、純凈、圓潤的效果。要演唱的干凈飽滿,明快敞亮。不要激烈的情緒對比和復雜的戲劇性效果。在不同音區(qū)轉換時音質音色要保持統(tǒng)一,使的聲區(qū)間的轉換連接自然、柔和純凈。
歌唱者需要掌握對聲音的控制能力,在有余力、有創(chuàng)造的控制上,隨著歌唱情緒、歌曲內容、音樂要素的的變化而調節(jié)自己的音色,正確地把握作品中各個樂句以及每一個元音中的變化,做到既收斂而又放開,既自由而又嚴格控制。
所以需要演唱者提高聽覺感受能力來調整自己的音色,使自己最自然的音色盡量貼近莫扎特對聲音的要求,并保持這種具有個性的音色,處理好莫扎特聲樂作品。
(四)伴奏
雖然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最初采用樂隊伴奏形式,但為了演出的便利,現在通常運用樂隊改編的鋼琴伴奏。
伴奏在莫扎特聲樂作品的整體結構中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塑造音樂形象、渲染和烘托聲樂旋律、營造情境,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地位。是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中,戲劇性特點的重要保證。比如第一段中連續(xù)的八分音符的和弦推進造成的緊張感和情感宣泄的爆發(fā)。與第二段優(yōu)美抒情、柔和的傾訴的對比,完全是伴奏因素的作用。
莫扎特的音樂會詠嘆調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是眾多音樂會演出或比賽的曲目,同時也是聲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對歌唱技巧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筆者結合自己的演唱,對音樂會詠嘆調的主要特征、《我去向何方》的演唱要求作了簡單分析和論述。期望可以了解和掌握了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的演唱風格,提高自身聲樂技巧、藝術綜合素質。從而為今后演唱其他的音樂會詠嘆調打下基礎。
[1]王嚴.關于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的分析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09.
[2]張靜雅.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的審美分析與演唱處理[D].江西師范大學,2012.
[3]任琦琦.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教學探究[D].天津音樂學院,2015.
[4]趙惠.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音樂與演唱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
[5]李心怡.淺談莫扎特音樂會詠嘆調的演唱與表現[J].音樂大觀,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