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仁平
2011年出走德國的“異見作家”廖亦武近來頗為活躍,又出新小說,又編排攻擊中國的話劇,在前東德國家安全部監(jiān)獄博物館陸續(xù)上演多場。他還放言道,相信早晚有一天能把自己的作品帶到中國監(jiān)獄里演出。
廖是投奔西方的異見分子中比較走運的一個。他到德國的時間不長,熱乎氣還沒過,得了幾個獎,出了幾本書,正是春風得意之時。在他之前,一波又一波的民運人士都在西方被捧了一陣后隕落了。西方社會對來自中國的這類人似乎不斷“喜新厭舊”。
美國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wù)助理蘇珊·賴斯8月30日在白宮會見了7名“中國人權(quán)活動人士”,讓他們在G20之前“提建議”。受邀者中無一名老一撥的民運人士,他們是所謂維權(quán)律師、牧師和民族宗教人士、“疆獨”分子、以及異見人士的親屬等。他們在中國都沒什么名氣。
在流亡西方的政治對抗人士中,要數(shù)民運人士對西方的政治崇拜最徹底了。但他們?nèi)缃褡钍芾渎洌蚴撬麄兙酆喜怀墒裁戳α?,“沒用”,不像達賴集團和“疆獨”分子們好歹能糾集一點勢力,“法輪功”不知從哪總能搞來錢,擅用流氓手段搞事。
中國政治異見人士跑到西方搞民運,實際成了一種特殊謀生之道。他們都和中國體制決裂了,對國家充滿惡意,罵中國成了他們的“職業(yè)依托”。只要中國一直好下去,他們都將前赴后繼地“被耗死”,他們的希望就是中國崩潰,那樣的話他們才可能“時來運轉(zhuǎn)”。
實事求是說,最近這些年跑出去的政治異見人士絕大多數(shù)都是因個性化原因在國內(nèi)待不下去了,其中不少人性格偏執(zhí),甚至古怪。這種人到了西方,很容易越變越怪,很難正常融入新的生活。舉例來說,美國社會同他們一些人相處某種程度上比中國社會與他們相處更難,因此前者和他們實際變成了赤裸裸的相互利用關(guān)系。但由于中國巋然不動,他們的相互利用有時并不好玩,常常要腆著臉裝。
這些人本來在中國就大多沒什么名氣,離開中國后就更沒影響了。他們在西方能不能運氣好些,取決于他們能否扮演好西方需要他們扮演的角色。他們既是個體,也被當成來自中國的符號,為顯示中國與西方的差異而存在,襯托中國的“落后”和“不人道”。由于在全球化中的成功,中國已經(jīng)以新的面孔進入到美歐社會的日常生活中。但是這些人作為“話把”幫助西方社會保持了他們的優(yōu)越感,他們可以指著這些人斥責中國說:瞧,你的人權(quán)不行。
西方的庇護總體上鼓舞了中國政治異見人士,他們大概永遠都會存在,但人數(shù)不會多,而且會“新陳代謝”,維持一個小圈子。正常情況下他們的輕重就像是晴朗日子里遠處傳來的憂傷的曲子,你可以駐足聽一下,也可以不管它,風一吹就走了。
中國的前進和不斷強大對絕大多數(shù)國人來說都是欣喜的,但會讓那些極少數(shù)人痛苦不堪。他們很可能將痛苦整個余生?!?/p>
(作者是環(huán)球時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