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思琴
摘 要:家長與幼兒之間良好的溝通對幼兒的成長及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文章針對親子溝通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優(yōu)化溝通語言——多聽少說、豐富溝通方式——輕松多樣、把握溝通時機——適時介入、選擇溝通內(nèi)容——激發(fā)興趣等溝通方法與技巧。
關(guān)鍵詞:家長;幼兒;溝通方法;語言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3-0067-01
和諧的親子關(guān)系必須依靠良好的親子溝通,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也依賴于良好的親子溝通,因此,良好的親子溝通至關(guān)重要。在溝通中,家長處于主導地位,溝通質(zhì)量的好壞主要取決于父母的溝通水平和技巧。
一、家長與幼兒良好溝通的重要性
溝通是了解一個人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對于學生來說亦如此。童年時代是豐富多彩、快樂輕松的,然而,為什么一些學生有時會感到壓抑、苦悶,主要原因在于與家長的溝通不暢。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把家長的期望和愛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幸福,還可以幫助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狀況,分享孩子的喜悅,分擔孩子的憂愁,從而和睦相處,避免“代溝”問題出現(xiàn)。
二、家長與幼兒的溝通問題
1. 出現(xiàn)溝通問題的原因
(1)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性。幼兒階段是身心發(fā)育的黃金時期,是語言及智力發(fā)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個性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幼兒活潑、好動,充滿想象,自我意識在發(fā)育中不斷增強,他們經(jīng)歷著人生的“第一轉(zhuǎn)折期”,學會了用“不、不要”等詞來拒絕。同時,他們的道德感也開始萌芽,很多時候不能分辨對錯、真假,因此,很多事情他們想做,但結(jié)果卻不盡如人意。
(2)家長欠缺溝通技巧。許多家長反映他們與孩子的溝通較少,不知如何溝通,或者溝通效果不理想。這主要是因為家長存在一些錯誤觀念和認識,從而影響了家長與孩子的良好溝通。
2. 家長與幼兒溝通中存在的問題
(1)溝通語言欠妥。通常,在和孩子交談時,許多家長說的多,傾聽的少,家長只顧自己“暢所欲言”,卻堵塞了孩子的耳朵和嘴巴,以致發(fā)展成說教。這不僅抑制了孩子交流的愿望,甚至激發(fā)了孩子叛逆的情緒。另外,很多家長愛使用指令性語言,以“教育者”身份自詡,不能與孩子平等溝通。“不能”“不許”“你應該”等指令性詞語充斥言談之中,這遏制了孩子與家長交流的愿望和想象力發(fā)展。王小英教授曾以自身經(jīng)歷講述:一天,她女兒畫了一個黃褐色的蘋果,她看到了就問“媽媽見過紅色的、綠色的蘋果,可從來沒有見過黃褐色的”,女兒馬上回答“媽媽,我畫的是一個爛蘋果”。這么新奇的回答頓時讓她恍然大悟,孩子的想象力是無窮盡的,家長千萬不要將它遏制了。
(2)溝通方式單一、嚴肅。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主要是平日的交談,很少會借助詩歌、游戲等有趣的形式。幼兒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喜愛游戲,可是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所以家長平淡無味的語言難免淡化幼兒溝通的欲望。另外,很多時候,孩子犯錯誤或“不聽話”時,家長希望和孩子面對面好好地談一談。殊不知,這樣嚴肅的方式會使孩子感到精神緊張,在溝通過程中,他們的注意力會被緊張所分散,以至于還沒有真正聽家長所講的“道理”,就以點頭或說“我知道了”“我懂了”這樣的方式結(jié)束了溝通。
(3)溝通時機不恰當。許多家長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談的時機。比如,當孩子在專注地畫畫時,家長卻打開與孩子畫畫無關(guān)的話匣子,說“你怎么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這時候的孩子,是“聽不見”家長的話的。家長應該以恰當?shù)姆绞浇槿?,如“你在畫什么?可以跟我分享你的想法嗎?”然后再引到想說的話題上來。又比如,當孩子情緒不穩(wěn)定時,家長如果給孩子講大道理,不僅會引發(fā)孩子的不滿情緒,甚至可能激化矛盾。
(4)溝通內(nèi)容不適宜。家長想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可以問孩子一些感興趣的事情,比如:“今天你在幼兒園開心嗎?為什么?”而不是上來就問“今天老師教了你們什么本領(lǐng)?”恰當?shù)臏贤▋?nèi)容,不僅能激發(fā)孩子的溝通欲望,還能拓展溝通內(nèi)容,孩子會自然地說起幼兒園的趣事,甚至滔滔不絕。在訴說與傾聽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拉近了距離,這時家長再適時介入一些有目的的建議,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
三、家長與幼兒的溝通方法探析
(1)優(yōu)化溝通語言——多傾聽,少說教。要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孩子的觀點往往與大人不同,家長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孩子交談,耐心地聽完孩子說話,客觀地對待孩子對事物的態(tài)度和看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被尊重的。
(2)豐富溝通方式——輕松感、多樣化。“蹲下來跟孩子說話”,不僅僅是家長的身體蹲下來,還要從心理上“蹲下來”。從生理上,蹲下來方便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傾聽;從心理上,蹲下來便于了解、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獨特性,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思想。
(3)把握溝通時機——適時介入。抓住時機,不僅能讓幼兒愿意說,而且讓幼兒以說為樂,這樣他們會從內(nèi)心感到和家長的溝通充滿了樂趣。耐心一點,得到孩子的理解與信任,可以幫助家長實現(xiàn)溝通的最重要目標——成為孩子的朋友。
(4)選擇溝通內(nèi)容——激發(fā)興趣。溝通內(nèi)容的選擇很重要,不僅要幫助家長了解幼兒的需求,還要能夠激發(fā)幼兒的興趣,這樣雙方都能感受到溝通所帶來的收獲和快樂。
參考文獻:
[1]孟慶,汪淙.生態(tài)體驗下幼兒園與家庭、社區(qū)合作共育策略初探[J].貴州教育,2009(15).
[2]葉平枝.幼兒教師日常教學評價行為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J].學前教育研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