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國
(集寧師范學院中文系 內蒙古烏蘭察布 012000)
現代漢語“這/那”的類同定指用法研究
韓麗國
(集寧師范學院中文系內蒙古烏蘭察布012000)
“這、那”的類同定指性質與所示用動詞的語義性質、量詞的復制性質關系密切。文章主要從參照點、隱喻和轉喻等方面對類同定指現象進行分析,以求全面理解類同定指現象,促進現代漢語教學研究的發(fā)展。
現代漢語;類同定指;用法
在現代的教學中,有一些詞并不具有明確的指向,如定標記詞“這/那”,這些不具有明確指向的定標記詞如果不存在單指或多指的矛盾,則多數處在“有”字的領屬關系中,并位于“買”的受事位置上,這就表明定標記詞獲得一種全新的用法。
在“有”字的領屬關系上,被領者往往存在不確定所指關系,其指向并非是確定所指的,請看下面例子:
(1)A:我這有一本名為《平凡的世界》的書。
B:我也有那本書,買的時候還優(yōu)惠了50元錢。(表示不確定所指關系)
(2)A:你看我買的這件衣服好不好?
B:我也有這件衣服,還挺漂亮的。(表示不確定所指關系)
第一個例句的“我也有那本書”存在“有”字的領屬關系,其被領屬者為“那本書”,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B并非僅僅擁有《平凡的世界》這本書,而是指擁有與語境中內容相同的書,因此可以使A聯想到B擁有一本或一些與這個內容相同的書,同時從最后一句“的時候還優(yōu)惠了50元錢”推知,這里應當存在具體所指關系的聯想。同樣第二個例句“我也有這件衣服”存在“有”字的領屬關系,其被領屬者為“那件衣服”,其所指也不是語境中存在的那件具體的衣服,即不是B擁有A的那件衣服,而是擁有與A那件衣服相同的衣服,同時從最后一句“還挺漂亮的”推知,這里應當存在具體所指關系的聯想。
在現代漢語中,一些有定標記詞所指還會存在歧義的現象,即在“有”的領屬關系中被領屬者既可以表示不確定所指關系,也可以表示確定所指關系[1]。請看下面例子:
(3)你們說我什么都沒有?錯,我擁有精神財富,我有《平凡的世界》這本書。(表示確定所指關系)
(4)我有《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是老師送的。(表示不確定所指關系)
上述兩個例子均存在相同的領屬關系,即“我有《平凡的世界》這本書”,但前者表示確定所指關系即說話者可以理解的特定語境中的那本書,但在實際生活中仍可以稱其為類同定指。而后者表示不確定所指關系,并非指說話者可以理解的語境中的特定的那本書,而是指不在當事人語境中的那本書,這一點可以從后面“是老師送的”中推斷得出。
從上述兩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如“有”前面用“也”進行修飾,則領屬關系中指示詞表示的是不確定所指關系,例如例子(1)、(2);如果“有”字前面不存在修飾詞,其不受到其他限定成分的修飾,則領屬關系中指示詞既可表示不確定所指關系,亦可表示確定所指關系(見圖1)。
圖1
(一)類同定指的內涵?,F代漢語中我們將表示不確定所指關系的現象稱為類同所指,究其原因主要是“這/那”并非僅僅表示說話者所處的語境中可聽到或看到的某個實體,而是指與之相關的某個實體,甚至可以讓聽話者聯想到“有”的領屬關系中設計的被領屬的實體[2]。這里的有定標記詞并不表示某個確定的實體,但是通過想象卻可以得到與這個實體存在一定關聯性的實體,因此我們稱其為類同定指(見圖2)。
圖2
(二)基于單指和多指矛盾的類同定指。在談及某類商品的購買時,需要加上可以指向特定物品的定語。如果談話者的語境是以單個商品為參照物,那么就會產生單個商品與多個商品在語法意義上的矛盾,這種情況即是所謂的類同定指[3-4]。這里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多個商品的含義未能明確表述出來,如:
(4)A:這件衣服你們賣的怎么樣
B:這件衣服已經賣完了
句子中的補語“賣的怎么樣/賣完了”表示存在兩個數量以上的商品,這就與具體語境中的“這”的單指存在矛盾,于是我們將其推理為類同定指。
2.還有一種是多個商品的含義被明確表述出來,如:
(5)這件衣服我們賣了兩百件
我們仍可以從“這件”和“兩百件”推理出類同定指現象,如果能排除基于單指和多指矛盾的類同定指,我們仍可以發(fā)現一些分布環(huán)境仍會導致類同定指現象。
(三)“這/那”類同定指的用法。上文中所說的“這/那”的類同定指的用法其實為一種轉喻手法,指說話者以可見到的實體暗指同一類別的實體或聽話者無法見到的實體,且被轉喻的多是看不見的物體。盡管說話者所指的物體在現實語境中無法見到,但是現實語境中卻存在具體的可以看見的物體,因此說話者就利用可見的物體這一紐帶來暗示說話者的所指(見圖3)。
圖3
從上述論述可知轉喻過程是無法見到的,以一種相似的過程指稱另外一個過程,我們就可以將其稱為隱喻。這就是說類同定指通過隱喻、轉喻過程實現了不確定所指關系、確定所指關系的統(tǒng)合,并同時與兩者產生了關系。
類同定指與定指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別:1.不同之處在于,說話人所指的物體并不是現實語境中存在的物體,而是與現實語境中存在某種聯系的、相似的物體。如在例子(1)、(2)中,“那本書”“這件衣服”都不是現實語境中A擁有的那本書和那件衣服,而是指與之相關的類同事物,而后面的零形回指也對暗指的事物進行了界定。2.相同之處在于,“有”字的領屬者與“買”字的受事者的暗指事物,與現實語境中的事物的確存在一定的關系。如在例子(1)、(2)中,“那本書”“這件衣服”都與A的擁有的“書”“衣服”存在一定的聯系,正是通過這種聯系的隱喻/暗喻關系達到真實所指的事物。
類同定指與無指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別:1.1不同之處在于,類同定指所指的并不僅僅是現實語境中所指事物的內涵和屬性,而是借助這種可指的事物的內涵與屬性指稱與之存在一定聯系的其他事物;2.相同之處在于,兩者均與事物的屬性和內涵存在一定的關聯,因為需要借助事物的內涵與屬性使聽話者明確具體的可指的事物。
通過上述論述我們可知,類同定指與事物的屬性和內涵存在一定的關聯,這與無指是相同的。但這種練習并不是到此為止的,而是應當進一步加深,通過屬性與內涵實現一類事物的指向,因此有必要分析應用指示詞表示無指的情況。如:
(5)有人喜歡把地瓜煮熟以后風干,制作成地瓜干,我就是喜歡吃那個,就是一咬跟橡皮筋一樣。
(6)就這樣一直熬,直到熬成一鍋黏糊糊的,跟漿糊一樣的湯,拿起來就可以喝了。
在這里“跟橡皮筋一樣”“跟漿糊一樣”的特征并不具有現實意義,因為說話者與聽話者都明白這并不指稱任何一種事物,但是這種特征又是人們所熟知的,說話者只是用它來說明“地瓜干”“湯”的特征。由此我們也可以發(fā)現類同定指在討論時也存在的比較的內容,只是相互比較的事物一個為現實語境中的事物一個為指征事物,且由于比較的兩者的內容基本一致,因此常會出現使用同一個單位的情況。
我們思考及說話時所構建的信息的集合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空間,其基本目的是為實現局部話語的理解。長時間記憶中的抽象知識與心理空間具有緊密的聯系,而且隨著思維的變化心理空間的結構也在不斷進行調整[5]。在不同的認知映射的作用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心理空間開始連接,最終的結果是會形成心理空間網絡[6]。同時心理空間也是人的認知工具的描寫,同時還可以用來描寫日常思維、說話所涉及的語義、文化等信息。各個心理空間之間的鏈接表示一個空間至另一個空間之間存著對應的成分與映射結構。
類同定指一般包含兩個這個的心理空間:說話人的心理空間——聽話人的心理空間;參照點的心理空間——目標心理空間。
在說話者的心理空間中存在說話者、聽話者都可以明確的所指(參照點為A→B),在聽話者的心理空間中則僅存在一個與說話者相同的所指(參照點為X→Y)(見圖4)。這就是說在聽話者的心理空間與說話者的心理空間的信息不不對等的,說話者則是通過A→B參照點構建一個全新的聽域,進而構建一個說話者可知而聽話者未必可知的所指,而這種所指才是現實語境的真正所指。在整個過程中,說話者以自己的心理空間為基礎,以說話雙方已知的可以實現共享的概念為傳播媒介,以參照點為手段,以便在聽話者的心理空間中構建一個聽話者未曾知曉的概念,這個概念的構建過程我們可以通過“他也買了(《平凡的世界》)那本書為例”(見圖4)。
圖4
為了更加直觀地理解這一過程,我們可以將此過程進行簡化(見圖5)。圖中虛線表示確定的所指關系,說話雙方都知道這本書;實線表示不確定的所指關系。
圖5
[1]秦洪武,李嬋.翻譯與現代漢語對比類話語標記使用的歷時變化[J].外文研究,2014(4):121-123.
[2]黃敏.現代漢語轉折類關聯詞語在口語和書面語中的應用對比[J].課程教育研究,2015(17):217-218.
[3]華瀅.現代漢語轉指類別詞的語義類型[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4(2):37-40.
[4]李丹.現代漢語中“為了”表原因用法多角度考察[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4(6):64-68.
[5]禹樂.現代漢語名詞配價研究述評[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2015(6):6-8.
[6]丁喜霞.基于語料庫的現代漢語單雙音節(jié)常用詞比較研究構想[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5):79-87.
[責任編輯靳開宇]
C933
A
2095-0438(2016)09-0091-03
2016-04-03
韓麗國(1978-),男,蒙古族,內蒙古烏蘭察布人,集寧師范學院中文系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