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才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160-01
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正確把握“教與學”“練與學”“評與學”三個關系,才能體現(xiàn)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思想。下面結(jié)合小學數(shù)學教學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把握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具有雙重含義,即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新課程體現(xiàn)了一種新的教學思想,即教師的“教”是為了促使學生更好地“學”。因此,教師在設計如何 “教”的過程 中,首先要研究的是學生如何“學 ”。在這個關系的把握上 ,應從以下兩點人手:一是改進探索材料,引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要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探索,探索材料是否恰當是關鍵所在。如:在教學“兩位數(shù)乘法”時,首先要使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即為什么要用乘數(shù)個位上的數(shù)與十位上的數(shù)分別去乘被乘數(shù),乘得的數(shù)為什么要相加,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時,我們可結(jié)合生活實際,給學生舉出實例:媽媽買來 18個雞蛋,想用秤稱稱重量,可是秤盤太小,一次最多只能放 10個,你能幫助媽媽稱出雞蛋的重量嗎?這樣的題目學生并不陌生,積極性會很高??赡軙f出:先稱 10個,再稱 8個,然后把兩次的重量加起來就是 l8個雞蛋的重量,這種二次稱雞蛋的方法與乘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乘法算理完全一致。由此可見,教學時給學生提供合適的探索材料,既能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圍繞教學重點積極參與學習,努力探索解題途徑與方法;二是打破以往傳統(tǒng),由于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引導他們進行討論交流、合作研究、觀察分析、實踐操作,使學生在主動的探索中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
二、把握練與學的關系
我們要把教學過程理解為學生參與訓練的過程,要為學生的“學”而“練”。為此,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在“練”中悟出新知。也就是讓學生在練習中不知不覺地進人對新知的探索,從而自覺、主動地理解新知。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時,我首先讓學生畫出周長是2O厘米的不同長方形并分別記錄它們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測量所畫出長方形的面積,使學生自己悟出“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面積并不一定相等”的結(jié)論。其次讓學生觀察表內(nèi)數(shù)據(jù),分析面積與長和寬之間的關系,從而探索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后再讓學生觀察表內(nèi)數(shù)據(jù),分析長和寬的變化與面積變化的關系,從中得出:長和寬越接近面積就越大,其中正方形的面積最大;二是在“練”中強化新知。也就是通過練習使學生消化鞏固、透徹理解所學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加深印象。但并不是大題量的機械重復性的強化訓練,而是精心設計加以巧練;三是在“練”中深化新知。在解題和計算時,要鼓勵學生根據(jù)具體情況選用算法,培養(yǎng)他們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這里提出的“深化”,是指在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上有所延伸和擴展,使學生思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三、把握評與學的關系
評價的目的不僅在于考核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的能力,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為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尋求多法評引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由于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我們要嚴格按照課程計劃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因此 和新課程的要求,嚴格控制考試次數(shù),要注重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 提問、觀察、討論、談話、學生作業(yè)等方面的考查。間,引導他們進行討論交流、合作研究、觀察分析、 這樣,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還可以了解實踐操作,使學生在主動的探索中獲得成功感、樹 了學生的學習狀況;二是及時反饋信息,促進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所反饋的信息,既是對學習情況的考查也是教師改進教學的重要依據(jù),因此我們要及時做好試卷分析和教學評估工作,以針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改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