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第一場“血”來得比以往時候都早一些。
新年伊始,在短短兩個交易周內,A股市場經歷慘烈下挫。1月4日-15日,上證指數(shù)下跌18.03%,創(chuàng)業(yè)板指的跌幅更是達到22.15%。與2015年6月15日開始的第一輪大跌,以及8月18日出現(xiàn)的第二輪大跌相比,本輪下跌無論從幅度還是速度來看,都與前兩次可比肩,因此把本輪下跌定為股災3.0版本并不為過。
“傾巢之下,安有完卵”。這期間,股價暴跌的個股比比皆是。其中,超幅超三成的個股高達800多只,小股票占了其中多數(shù)。雖然大跌之下,仍有極少個股“幸免于難”,成為抗跌“英雄”,但這些股票多是前期下跌后股價一直處于底部,幾乎沒有反彈過的股票,它們的抗跌更多的是“跌無可跌”的境況。
開年A股市場即遭遇重挫,讓多數(shù)券商此前發(fā)布的2016年A股指數(shù)運行區(qū)間的預測已經失效。同時,我們也需要對今年的投資策略重新審視。
我們仍然堅持此前投資策略會上提出的“2016牛市再出發(fā)”的觀點——目前的大跌并未破壞自2013年6月啟動的牛市。目前影響A股的負面因素已開始消除或弱化。面對年初就已經下跌接近20%的市場,我們此時不必再過度悲觀。同時,隨著本輪下跌,很多股票已經跌出了機會,逢低布局被錯殺的優(yōu)質個股應該是目前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