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琦
上訴人(一審原告):黃某某
被上訴人(一審被告):某貿易有限公司
[基本案情:]
黃某某訴稱于2009年7月至2014年9月期間在貿易有限公司任值班員,每天工作17小時,每月工資800元。因雙方為勞動法律所規(guī)定的適合主體,在公司的管理下從事公司安排的有報酬勞動,提供的勞動是公司的業(yè)務組成部分,雙方應屬于勞動關系。據此,要求某貿易有限公司支付:(1)未簽勞動合同二倍工資差額17160元;(2)低于某市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差額18480元及25%經濟補償金4270元;(3)未繳納養(yǎng)老保險賠償金4304元;(4)雙休日加班費16998元、法定節(jié)假日加班費5535元;(5)未休年假工資2790元。
被告辯稱黃某某系經其女兒(原為公司員工,現已離職)介紹來公司擔任值班員,勞務內容為值班值守。公司與黃某某間不存在勞動關系,其依據勞動法律法規(guī)向公司主張權利,缺乏法律依據。不同意黃某的訴訟請求。
經法院審理查明:黃某某與某貿易有限公司就雙方間所存在的工作關系的法律性質存有根本性分歧。
黃某某主張雙方存在勞動關系。其在職期間,工作時間為每日中午11時30分至13時30分,下午17時30分至次日20時30分。工作內容為看門,檢查門窗、水龍頭、電燈是否關閉,記錄當日人員進出情況,另因公司為外貿公司,在公司人員都離開后,黃某某可在配電室小屋睡覺,屋內有床和被褥,并且其負責公司大門鑰匙,負責開關大門,所以不用打卡,如其不去上班公司員工也就不能進門,所以考勤情況也就無從談起。
為證明其主張,黃某某提交了勞務協議,顯示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從事值班員崗位,不享受年假及“五險一金”等福利待遇。銀行明細顯示2010年至2014年存有若干筆“勞務”收入。2014年9月10日黃某某手寫材料主張曾多次口頭反映工資低,該材料應某貿易有限公司的要求書寫。值班員崗位職責(打印件,未加蓋公章)。某貿易有限公司對除最后一項證據外的其他證據的真實性予以認可。
某貿易有限公司主張雙方間存在勞務關系,勞務內容為值班值守。并提供證據:(1)職工安置方案、工商檔案,顯示某貿易有限公司2012年進行企業(yè)改制,全體職工安置方案中并無黃某某簽字。(2)工商銀行回單、扣繳個人所得稅報告表,顯示以“勞務”名義支付工資、交納個稅。(3)談話記錄及手寫材料(同黃某某證據3),顯示黃某某經女兒介紹來公司看門,黃某某曾對勞務費標準不滿,但經其女兒挽留后繼續(xù)工作等內容。黃某某對證據1的真實性無法核實,但認可黃某某不在改制安置全體員工名冊內。對于證據2、證據3真實性認可。
[審理結果:]
本案審理過程中,某貿易有限公司表示考慮到黃某某的家庭、年齡以及業(yè)已支付的律師費等情況,同意當庭支付調解款1萬-1.5萬元左右。黃某某與代理人協商后,堅持原訴訟請求,不接受調解方案。
一審法院認為:
1.從工作內容角度。黃某某當庭陳述,某貿易有限公司為外貿公司,其主要工作內容為值班值守,工作時間與某貿易有限公司在職員工交錯,夜間可在值班室休息。鑒此,黃某某的工作內容迥異于某貿易有限公司主營業(yè)務,并非公司業(yè)務組成部分;工作崗位非某貿易有限公司性質所需的正常崗位,而是為完成特定任務所設臨時性工作崗位。
2.從雙方約定而言。雙方曾簽訂有書面勞務協議,約定黃某某不享受年假及“五險一金”等福利待遇。故從協議名稱及協議所約定內容而言,某貿易有限公司與黃某某間所建立的民事法律關系有別于勞動法律法規(guī)中所規(guī)定的勞動關系,雙方之間并未形成勞動法意義上的人身隸屬關系。
3.從款項支付情況而言。某貿易有限公司長期以“勞務”名義向黃某某支付款項。本案中,黃某某主張雙方間存在勞動關系,但其在2010年至2014年數年間并未就銀行轉賬中所顯示的“勞務”的款項性質提出明確異議。
4.黃某某雖表示不清楚職工安置方案、工商檔案等證據的真實性,但表示知道公司改制情況,認可其本人不在改制安置全體員工名冊內。故黃某某認可的2012年改制員工安置情況亦與其主張的自2009年起與某貿易有限公司建立勞動關系至2014年一節(jié)相悖。
綜上,對黃某某所持其與某貿易有限公司間存在勞動關系的主張不予采信。一審法院經審理駁回黃某某的全部訴訟請求。
判決后,某貿易有限公司同意一審判決。黃某某不服一審法院判決,提起上訴。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依法判令某貿易有限公司支付未簽勞動合同二倍工資差額等各項款項。上訴理由為:黃某某在某貿易有限公司持續(xù)、穩(wěn)定的工作五年時間,雙方間已形成事實上勞動關系。
二審審理過程中,雙方達成調解:(1)黃某某與某貿易有限公司間的勞務關系于2014年9月終結;(2)某貿易有限公司一次性向黃某某支付1萬元,雙方間所有糾紛徹底了結。法院依法出具調解書。調解款項當庭執(zhí)行完畢。
[評析意見:]
本案爭議焦點為雙方間工作關系的法律性質,即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辨別問題。
依據勞社部發(fā)〔2005〕12號文所載內容,“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主體資格;(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guī)章制度適用于勞動者,勞動者受到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yè)務的組成部分”。顯見,勞動者所提供的勞動是否為用人單位業(yè)務組成部分是辨別是否屬于勞動關系的要素之一。
本案中,黃某某雖與某貿易有限公司在五年左右的時間內存在相對穩(wěn)定的工作關系,工作時間、地點、報酬固定,且工作內容系某貿易有限公司所指定,但是否就可據此認定雙方間的勞動關系呢?筆者認為,仍應考慮到黃某某所從事值班值守工作的特殊性。
因此,筆者認為識別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主要應考慮到以下幾方面:一、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關系具有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yè)務組成的部分;勞務關系多為臨時性工作,一般以完成特定工作為目的。二、勞動關系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管理與被管理的人身隸屬關系;勞務關系為平等主體形成的財產關系。三、勞動關系中工作一般以固定周期計算,周期內工資計發(fā)相對穩(wěn)定;勞務關系中勞務費一般以完成一定工作量作為依據,核算方式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
(作者單位: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