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亮
19世紀30年代,美國傳教士勃朗在澳門一所教會學校任校長。學生中有一個七歲男童,他就是日后成為著名改良主義者、被稱作“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容閎小小年紀就上教會學校實屬偶然,他的父親是個貧苦農民,家里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父親送了哥哥讀私塾,也就再無力負擔他的學費了。而這所教會學校不但不收學雜費,還免費提供食宿。就這樣,容閎進了教會學校。
在教會學校,容閎受到了勃朗很多關照。1846年冬,勃朗準備返美定居。臨行前,他表示,自己在教會學校工作多年,感情甚深,愿意帶三五名舊徒去美國,以便接受更好的教育。當時,容閎的父親已經去世,家里一貧如洗。他與母親商議。母親很不樂意,容閎再三央求,并分析個中利害,母親最后勉強同意他隨勃朗同去美國。
最終隨行的有三人,都是貧家子弟。勃朗與學校董事會交涉,設法為三人解決了路資、學費等留學的所有費用,而且還給他們每人的父母籌到了一筆贍養(yǎng)費。
1847年1月,容閎幾人隨勃朗登上了去紐約的客船。在勃朗家小住一陣后,容閎前往馬薩諸塞州,入讀當?shù)刂拿纤蓪W校,從此開始了他在美國長達八年的留學之旅。在孟松學校,容閎勤思善學,博覽群書,多門學科成績優(yōu)異,有的還遠遠勝過了同齡美國學生。
1849年春,同學三人中,一人因病回國。容閎與另一名同學為伴。兩人雄心勃勃,埋頭苦讀。然而,隨著留學截止日期日近,兩人不由憂心忡忡。聽說英國愛丁堡大學可以資助中國學生,容閎的同學思慮再三,選擇去了英國。而容閎心儀的是美國名校耶魯大學,想留在美國繼續(xù)深造。于是,他四方乞援,可長時間希望渺茫。一日,孟松學校的校長告訴容閎,說學校董事會愿意資助,但前提是必須寫一份志愿書,畢業(yè)之后當教士以傳道。對這個珍貴的機會,容閎卻放棄了,因為他并不想當教士傳道,而是懷松柏之志,葆赤子之心,要致力于謀求中國的復興與富強。
人生際會,往往非所預料。就在容閎彷徨之際,又是勃朗給他帶來了喜訊,說美國南方有個婦女會愿意援助他。原來,勃朗早把容閎的前途掛在心上,聽說了他的志向、遭遇后,更是寢食難安。一日,他去南方探視親人,順道訪問了當?shù)貗D女會,并無意中將容閎的處境告知了婦女會的幾位負責人。婦女會商議后,決定資助容閎。
1850年,容閎順利考上耶魯大學。四年后,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獲文學學士學位。同班中有98人,而以中國人畢業(yè)于美國第一等大學者,只有容閎一人。1854年秋,容閎毅然回國,投身于舊中國的改良與維新。他首倡、策劃并促成了近代中國第一代官費留美學生的派遣,在中國近代西學東漸、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因為容閎的貢獻,后人稱他為“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第一人”。而誰能想到,對這位“啟蒙先驅”幫扶最多、影響最大的恩人,竟然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美國傳教士。
編輯/夕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