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蕾+楊琛
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賈樟柯所展現(xiàn)出的商業(yè)頭腦和不斷擴寬的事業(yè)版圖,
都令他的“多面性”逐漸為人所知,有人稱他為“新時代的晉商”。
但仔細觀察后你會發(fā)現(xiàn),賈樟柯的“多面性”里,循環(huán)著他對電影的熱愛、對市場的思考、對當下的關注、對未來的耐心。
這點似乎與二十多年前賈氏風格確立之初沒什么不同。
提問賈樟柯
EW:目前做過的哪一個項目讓你最有成就感?
JZK:每一部影片都經過十月懷胎,我對我的電影一視同仁。而且它們帶給我的情感經驗,哪怕我拍一個短片,也都是很飽滿的情感經驗,就很難拎出來哪一個更怎么樣。當然我覺得對我來說最難忘的還是《站臺》,因為那個是非常態(tài)的拍攝,拍了一個星期就把劇本扔了,一邊旅行一邊拍,看到什么拍什么,想到什么拍什么,再也沒有那樣創(chuàng)作,是比較特別。
EW:是什么在激勵你的創(chuàng)作?
JZK:不用激勵,有感而發(fā),人總是有感知的,自己又是創(chuàng)作者,有感知就想把它說出來,不用什么激勵的,自己會感受這些東西,然后把它講出來,拍出來。
EW:描述一下你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什么?
JZK:隨心,我沒有風格,就是隨心而做。
2016年,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期間的一個早晨,賈樟柯去酒店找英國制片人杰瑞米·托馬斯開會。杰瑞米長期與意大利導演貝托魯奇和日本導演大島渚合作,他正計劃與賈樟柯拍攝新片《雙雄會》,講的是1949年中國香港發(fā)生的間諜故事。
合作事宜談完后,杰瑞米送給賈樟柯一個Zippo打火機,賈樟柯接過,發(fā)現(xiàn)上面刻著一句話:“人們憎恨我,因為我是多面的人,一個天才,一個富有的、世界著名的天才?!边@句話出自美國喜劇泰斗杰瑞·劉易斯。
杰瑞米對賈樟柯說:“這個打火機就傳承給你了。這樣,你去做更多事情的時候,就會成為一個多面人。因為電影,我們擁有了一點點財富,但之后便會面臨憎恨?!?/p>
賈樟柯將這段經歷寫入《戛納,我們?yōu)槭裁匆獊怼防?,這次他以電影工場導師的身份來到戛納,指導全球青年導演。他創(chuàng)立短片平臺“柯首映”,也將在六月上線。這個平臺依托于微信公眾號和其他網(wǎng)站社交媒體來進行運作,致力于將全球短片在中國內地首映。
早在杰瑞米贈言和“柯首映”之前,賈樟柯已經是一個“多面人”了。
他是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多部作品斬獲國際重要獎項;創(chuàng)建了西河星匯,業(yè)務涉及電影制作、拍攝商業(yè)廣告和國際版權分銷;與前媒體人王宏、財經作家吳曉波、投資人曹國雄一起創(chuàng)立“暖流電影”,主做商業(yè)類型電影;在老家汾陽的村子里建了一座現(xiàn)代藝術中心,在太原開了一家面館,在汾陽投資了晉菜餐廳“山河故人”。
正因為這些不斷擴寬的事業(yè)版圖,有人稱他是“新時代的晉商”。他并不避諱聊一些商業(yè)和資本的話題:“人類社會就是用錢組織的,所謂的商業(yè)社會就是人和人連接的方法,這是社會的組織,社會是被商業(yè)原則組織起來的,這個真的沒有必要去回避。”
作為國內商業(yè)廣告接拍價格最高的導演之一,賈樟柯會通過高價酬勞來控制數(shù)量。一方面,保證了品質和門檻,另一方面,賺來的錢可以維護他的電影團隊,確保大家衣食無憂。即便是公司利潤很低的時候,每個人都能拿到很好的薪水。“拍商業(yè)廣告是一個現(xiàn)金流非?;钴S的事情,錢當然很重要了?!?/p>
這個和資本、商業(yè)始終走得緊密的“新時代晉商”,今年已經46歲。但他還是跟當年那個20多歲偶然之間看了《黃土地》興奮不已立志當導演的年輕人一樣。在他此刻的“多面身份”里,循環(huán)著對電影的熱愛、對市場的思考、對當下的關注和對未來的耐心。
他會為了幫助年輕導演拍出第一部作品而設立“添翼計劃”。對于這樣帶有明顯公益性質的投資,他顯然不求回報:“賠了就賠了,認了。自己做點別的事情補上,這就是個心愿,不為賺錢?!?/p>
導演身邊起碼得有兩個人
只要不出差,賈樟柯每天都會去自己的公司—北京西河星匯上班。通常他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上午處理公司事務、商討制片方面工作;下午2點到6點是創(chuàng)作、寫劇本的固定時間,他會盡量保證這個時間段不被人打擾;晚上有時會去見人。
賈樟柯幾乎每部作品都是自編自導。寫劇本是他伏案時的主要工作。劇本創(chuàng)作是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改劇本則是賈樟柯在電影制作每個環(huán)節(jié)里都不可少的部分:拍前改、拍攝現(xiàn)場改,就算拍完了也要改。
從大學時期,賈樟柯就開始嘗試寫劇本,那時他就讀于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經常坐在自習室里為別人趕寫電視劇本。他的劇本能力是寫電視劇寫出來的。
他拒絕團隊集體寫作劇本?!拔矣X得還是個體來做劇本比較好。就跟一個人的血脈一樣,能夠貫穿始終,特別是情感的邏輯,你要仔細地體會它,只有一個人去操控它才會準確?!辟Z樟柯告訴《財經天下》周刊,“個體創(chuàng)作有一個好處,能讓人很快進入一個很神秘的狀態(tài)里面,說得懸一點,很多時候不是你在駕馭,按古代說法是神在駕馭,某種程度上我的確有這種感覺。因為你也不知道怎么就出來了那些想法。集體討論是不可能進入這種狀態(tài)的。只有寫出來,只有一個人在孤燈下,你把控了電影的第一句話,一直到寫完每一句話,你的想象也才能夠在此處產生,我覺得很難的”。
盡管個體創(chuàng)作艱難,但賈樟柯還是會要求自己每次在初稿內完成劇本核心創(chuàng)意的同時,完成人物關系、影片中涉及的重大事件、風格和語言表達。之后貫穿電影制作始末的修改,都是在堅定創(chuàng)意基礎上,針對結構和節(jié)奏的調整,比如,某段對話啰唆點好還是精簡點,哪一句對白用哪種方法講更準確,賈樟柯都要細細斟酌。
賈樟柯很幸運,他幾乎在大學期間就擁有了成為一名導演所需要的一切:核心伙伴、被認可的作品和投資。他在大學時期和同班同學顧崢、王宏偉組成了“青年實驗電影小組”,并拍攝了三部學生作品:《有一天,在北京》 《小山回家》和《嘟嘟》。
《小山回家》講述的是青年民工小山去找老鄉(xiāng)回家的故事,刻畫了中國民工在大城市里各種各樣的生活狀態(tài)。這是賈樟柯拍長片之前最重要的一個短片,他說,《小山回家》讓自己學到了很多,比如怎么找經費、組織攝影,如何拍完、怎么剪接、混錄,怎么發(fā)行、推廣。
1996年,《小山回家》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賈樟柯因此認識了后來成為他的制片人的周強和攝影師余力為。這些人至今也還是賈樟柯創(chuàng)作小組的核心成員。同時,賈樟柯在香港還認識了一名投資人,從投資人那里,拿到了拍攝第一部劇情長片《小武》的30萬元。
賈樟柯拿著投資,帶著攝影師余力為回老家汾陽探親。家鄉(xiāng)的人覺得他每天要拉贊助,“好辛苦”。他卻發(fā)現(xiàn)記憶中的縣城發(fā)生了巨大、動蕩的變化,這使他產生了拍攝這些即將消失的一切的迫切感,他發(fā)覺整個中國正處在巨大的變化里,這個變化可能不會持續(xù)很久,但卻會帶來巨大的痛苦?!拔矣X得有一種激情,要拍一個普通中國人在這天翻地覆時期中的生活?!彼J為,誠實記錄年代變化的影片太少了,于是他重新寫了劇本,準備拍攝《小武》。當時賈樟柯就跟工作人員說,自己要表現(xiàn)當下的情況,直到現(xiàn)在,他的電影一直在強調當下。
拍攝《小武》時,賈樟柯就決定,將來的拍攝中都會采用即興的、開放式的、半記錄式的工作方法?!爸挥挟斈銓适碌男再|有了足夠的把握時,你才有可能在無數(shù)個偶發(fā)因素中始終保持方向感,及時發(fā)現(xiàn)真正有價值的東西?!?/p>
對賈樟柯來說,拍電影從來不是轉述劇本所寫的內容,而是在劇本所提供的基礎上,用鏡頭跟大自然接觸、跟空氣接觸、跟演員接觸?,F(xiàn)場的節(jié)奏感、時間感,演員和演員碰撞出來的東西,會產生化學反應,生成嶄新的東西?!皠”臼且粋€梯子,要踩著梯子望出去,這才行。不能說憑劇本翻譯出一個梯子來,也有導演那樣做,我覺得很死板?!?/p>
詩人西川曾出演賈樟柯的電影《站臺》,他回憶說,雖然賈樟柯事先會有一個大概的腳本,但到了片場還會有所發(fā)揮,“電影里的偶然性隨處可見”。
賈樟柯認為拍電影的過程里面,會有很多意外之喜。比如,拍兩個人在走路,突然刮了一陣風,劇本里沒有風,但是大自然給你了,拍到了,就變得很美。在拍攝現(xiàn)場,賈樟柯不太關注有沒有把劇本涉及的東西傳達出來,“就像你在炒一盤菜,要盯著火候,不要看那個菜譜”。
直到現(xiàn)在,賈樟柯的電影一直在強調當下。
有些劇組拍完素材,會做一年的后期,看起來很辛苦,而賈樟柯團隊有時三個月就能做完后期,“不是說我們不刻苦,我們三個月真的都在剪。那些后期做了一年的,可能一直在折騰那些素材,為了一些小問題,比如格式,就倒來倒去。有了技術支持,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直接能進入到制作的核心,就是創(chuàng)造里面去”。賈樟柯向《財經天下》周刊解釋后期制作。他說,導演身邊起碼有兩個人,一個是攝影師,一個是制片人,前者提供技術支持,后者負責錢的支持。
制片人是組織日常生活、銜接市場的人,要在財務上來保證制作,包括現(xiàn)金流的把控:怎么分配資金,怎樣使用現(xiàn)金流能保證制作的順利完成,其中有很多技巧和門道。而攝影師則是整個技術部門的負責人,拍電影時,首先要有技術的設計,用什么器材、燈光和畫幅,還包括聲音格式,立體聲還是全景聲,要根據(jù)題材的不同來做很好的設計。好的攝影師會提供堅強的技術支持,無論是用什么潤色剪輯,還是把現(xiàn)場的素材迅速轉化成剪輯機里面的素材,這些都需要設計。
攝影師余力為就是這樣的總負責人,他和賈樟柯合作了18年。余力為在中國香港出生長大,在法國學過廣告攝影,后來又去布魯塞爾皇家電影學院學習了4年。他和賈樟柯在電影理念上比較接近,都很喜歡布萊松的電影。現(xiàn)場拍攝時,賈樟柯從來不看監(jiān)視器,他會提出一些方向性的要求,而具體的取景、構圖、用光都由余力為來落實。
跟余力為一樣,團隊里的很多成員都與賈樟柯相識共事多年,沒有更換過。賈樟柯說:“說得神一點,像是上帝派了一個人和你認識,幫你做電影,緣份吧,真的是緣份。他們好優(yōu)秀,沒必要換來換去,真的很優(yōu)秀,每個人出來都是行業(yè)里面頂尖的?!?/p>
賈樟柯喜歡在影片里用方言。他覺得普通話太干了,詞不達意,情緒的濃度不夠,每種方言情感表達的細膩程度都超越普通話。“比如說一對男女相愛了,普通話說喜歡,或者說愛,廣東話說中意,這個感覺差異好大,普通話明顯比較粗,中意有一種相位感,本身就有情感的那種狀態(tài)?!?/p>
他注意到日常生活中,人和人之間的語言是有障礙的,比如山西人遇到四川人,一定要集中精神聽,甚至在雙方都講普通話的情況下,有廣東口音的聽起來也很費勁。電影可以用同一種語言創(chuàng)造沒有障礙的語言世界,但賈樟柯喜歡電影里有點語言障礙,這樣得看字幕,你可能聽不太懂他在講什么,因為你正進入到一個新的區(qū)域。
比如賈樟柯電影里最常展示的山西,他認為理解這個地區(qū)和理解語言是一樣的,需要進入?!艾F(xiàn)在年輕人越來越喜歡看英文原版電影,因為他看字幕,影片的語言跟它的空間地域是一樣的,雖然多一個媒介(字幕)才能進入,但一體性是比較強?!?/p>
文藝片導演的“掘金術”
2015年10月30日,賈樟柯新作《山河故人》在國內公映,這是他的第三部國內公映影片,此前的兩部是《世界》和《三峽好人》。上映兩天半,《山河故人》的票房就超過了前兩部的國內票房總和。最終,《山河故人》獲得了近3000萬的票房。
2006年,賈樟柯的父親去世,母親一個人住在山西,他照顧不了,拍電影時又四海為家,而且是他和妻子趙濤一起忙著。此前,賈樟柯每次回家都會給母親一些錢,后來他發(fā)現(xiàn),這樣解決不了問題,就把母親接來北京住。
這件事,是促使賈樟柯把視線放回情感層面的契機。除了考慮和母親的關系,他還考慮起了和朋友們的關系。
過去很多朝夕相處、如膠似漆的好朋友,不知道為什么就減少了聯(lián)絡,直至中斷,甚至現(xiàn)在連對方的微信號都沒有。賈樟柯正在逐漸恢復跟這些朋友的聯(lián)系。“時間會告訴我們,生活里面這些被自己忽視的東西,很珍貴?!?/p>
而這些,正是讓賈樟柯想拍《山河故人》的原因?!拔矣X得整個社會里,人在其中太緊張了,無論是付諸精力到事業(yè)上,電影、經商,或者從政,大部分人都在所謂的事業(yè)里面太緊張了,忽略的東西太多了?!?/p>
《山河故人》上映期間,賈樟柯和演員們在22天內跑了20個城市,每個城市至少有6場路演。賈樟柯十分看重路演:“路演的過程就是找到觀眾的過程。只有通過路演,你才能通過觀眾把第一批的口碑傳播出去。這些觀眾先睹為快,他們直接的反應可能比做多少宣傳物料、發(fā)多少片花海報更重要,因為它是來自于觀眾的真實反應?!?/p>
另一個原因是,院線的發(fā)行方對文藝片一直有成見,而路演可以讓院線負責人看到觀眾的真實反應,從而幫助電影獲得更多的排片空間。《山河故人》的路演,以一、二線城市為主,場場都爆滿,上座率百分之百。
起初,賈樟柯以為他的觀眾是70后、80后這些人。但實際上,很多點映場特別像高中課堂,大家一說話、一歡呼的時候就像高中課堂,因此賈樟柯估計很多都是95后。這些年輕觀眾里,很多人都看過賈樟柯以前的作品,這讓他非常驚訝:“我以前也知道我的觀眾不少,雖然很多年不發(fā)片子,但是電腦后頭那些人是誰我真不知道,這次真的是很震驚?!?/p>
賈樟柯說,原本行業(yè)內部樂觀預測《山河故人》票房極限是1500萬,悲觀預測是800萬,結果最終達到了3000萬。這樣的成績雖然超出了預期,但賈樟柯還是有遺憾的,“沒有在三、四線城市上映”。依據(jù)市場經驗判斷,院線認為,當?shù)赜^眾不會看這類影片,所以沒有上映。而賈樟柯認為這樣放棄三、四線城市,從情感上講是很令人難過的,“我就是在那么小的縣城長大的,這種東西跟他們無緣,我很難過。大家都得擠到城市里,資源分配明顯就不均衡。經營的人按商業(yè)邏輯做決定,但我不是站在商業(yè)邏輯想事情,我在想,那兒的人不看了嗎?或許看的人真的少,但是你更加不給看,更加絕緣,這是人為的限制。這個無解的事情讓我很難過。我中學的時候也去看《老井》,一堆同學看《紅高粱》,能不能不要按80年代想現(xiàn)在。我沒有辦法再辯解這個事情,他們真的是在一線做發(fā)行,是經過市場實踐的,但是大家就這樣把三、四線城市放棄了嗎?不能想一些別的方法嗎?這是真的讓我很難過的事情,真的就屏蔽了。別人跟我說,‘三、四線城市觀眾不看,導演別費勁,我們不排,排了也是浪費,(他們)肯定不看,你的市場就在北上廣做好就行了??墒俏艺娴碾y過”。
國內票房只是賈樟柯電影收入的一小部分,海外發(fā)行收入和電視頻道的點播版權才是重頭戲。目前賈樟柯最賺錢的影片是《三峽好人》,該片曾獲得2006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海外發(fā)行了50個國家,每個國家按10萬美元的定金算至少也有500萬美元收入,再加上電視版權,差不多一億人民幣左右。
賈樟柯透露,與國際同類導演相比,他的電影在國際電影市場里收入算是偏高的?!安豢鋸埖卣f,是暢銷國際十幾年。反正每部影片,即使我拍的紀錄片,都能維持在30個國家左右發(fā)行,故事片就40多個國家了,50多個國家也有。我們最好的時候連印度、不丹都賣過?!辟Z樟柯告訴《財經天下》周刊,單是在法國,他的電影最少也會有30萬人入場,市場成績很穩(wěn)定。
賈樟柯電影海報及劇照
2006年,賈樟柯在香港與周強、余力為共同成立了西河星匯影業(yè),西河是賈樟柯老家汾陽在唐代時的名字。西河星匯成立初期的主要工作是打理賈樟柯和余力為的電影版權,當時已經有接近10部作品,分銷在很多國家的市場里。如今,西河星匯在北京、香港、上海三地都有辦公室,北京負責電影制作業(yè)務,上海主要承接商業(yè)廣告,香港是國際版權分銷中心。
西河星匯主要負責制作賈樟柯的電影、投資年輕導演的電影。在這里,電影制作基本都是一種模式——公司是占主導地位的投資人,然后再去融資。這樣可以保證能在最大限度內貫徹導演的意愿,減少資本的影響。賈樟柯拍電影時,沒有預算限制:“需要多少錢就有多少錢,需要3800萬就用3800萬,需要1200萬就用1200萬,需要一個億就是一個億,預算永遠是跟著制作走的。”
對他們來說,融資不僅是彌補資金缺口,更是設計未來市場的過程。賈樟柯的國際聲譽吸引了很多國際一流的制片公司來跟西河星匯合作。從第二部劇情長片《站臺》開始,周強就是賈樟柯電影的制片人,那是賈樟柯第一次嘗試工業(yè)化制作電影,跟來自法國、日本、中國香港多家公司聯(lián)合投資,發(fā)行到20多個國家,周強幫助賈樟柯熟悉了國際電影市場運作的系列手法。
賈樟柯電影的投資人團隊也沒怎么換過。一般是上影集團出1/3,西河星匯出1/3,北野武工作室加法國MK2公司出1/3。這個合作模式已經運作了十幾年,賈樟柯一有新項目就通知給大家,有時甚至只在合約上改個片名就簽定。由于找投資不需要花費時間,賈樟柯拍片也比較快?!拔业碾娪皼]有讓大家賠錢,都賺到錢了,所以這個組合相對比較穩(wěn)定,持續(xù)到現(xiàn)在?!?/p>
引入國外資本,就理所當然地得到了當?shù)氐陌l(fā)行渠道。法國MK2公司是法國第三大院線,擅長將藝術電影導演的作品大眾化,曾捧紅了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美國導演大衛(wèi)·林奇等。在法國的影院,MK2公司也會全力配合放映賈樟柯的影片。
《小武》之后,有很多歐洲著名制片人找過來合作。賈樟柯選擇了日本制片人市山尚三作為接下來幾部作品的制片人。選擇市山尚三,是因為他曾制作過侯孝賢的《南國再見,南國》和《海上花》,同時也是北野武公司的制片人,曾幫助侯孝賢開拓日本市場。
除了電影作品,賈樟柯還是身價最高的商業(yè)廣告導演之一。接拍商業(yè)廣告也是西河星匯的主要業(yè)務之一,每年平均接十幾條,就算在電影拍攝期間,也會保持這個數(shù)量。如果沒有片子,數(shù)量就會多點。有一年拍了26條廣告,其中1/3是賈樟柯自己拍的。
接廣告時,賈樟柯首先看的是價錢。因為廣告是商業(yè)工作,如果價錢符合,就去談一談。賈樟柯把廣告價格定得比較高,以此來控制拍攝數(shù)量?!皟r格的門檻,既是看別人對你價值的誠意,也是給自己一個控制。我們主動地設立一個價格的門檻,錢給到了,大家能談就做,不能就算了?!?/p>
賈樟柯拍廣告的歷史比拍電影還早,他從大三開始拍廣告,以后就沒有斷過。在他看來,拍廣告和拍電影是完全不同的工作。盡管都有攝影、燈光,但思維模式和表演模式完全不一樣。廣告公司負責將廣告的思維模式和宗旨定下來,導演圍繞著定下來的創(chuàng)意去想怎么展示。
賈樟柯經常跟年輕導演講,廣告是服務業(yè),拍廣告時,導演的智慧體現(xiàn)在專業(yè)度上,把客戶的想法表達好?!澳悴灰舷胩魬?zhàn)人家,那叫腦子有毛病,客戶比你更懂什么是商業(yè)?!苯优纳虡I(yè)廣告時,賈樟柯特別歡迎廣告公司拿來完整、清楚的腳本,自己的團隊直接去執(zhí)行。因為只有服務商家的廣告公司最理解,這支廣告里要傳達什么,它的受眾是什么,這些東西需要經過長時間調研,西河星匯主要負責制作呈現(xiàn)。廣告公司抓不住靈感的時候,賈樟柯團隊會提前介入,幫忙想創(chuàng)意。有時,一些企業(yè)沒有廣告公司,品牌又特別好,西河也會合作,承擔一些本應由廣告公司負責的事情。
常年拍廣告,賈樟柯的整個團隊都比較衣食無憂,大家還可以經常在一起磨合。團隊里大部分都是自由工作者,如果沒有凝聚力,就會變得四分五裂,“這個跟電視劇去了,那個跟電影去了,散得比較厲害”。但如果每隔兩個月或者一個月就有廣告,大家能再聚一次,同步的磨合就會特別好,維護得特別好,團隊的穩(wěn)定度也就能一直保持。
投資人賈樟柯
2016年4月23日,賈樟柯與王宏、吳曉波、曹國熊共同創(chuàng)立的商業(yè)電影公司“暖流文化”正式宣布完成A輪3000萬元融資。融資后,“暖流文化”估值3億,5家資本方分別是:微影時代、招銀國際、景林資本、頭頭是道和天津夢想者,他們將持有暖流10%的股權,賈樟柯依然是這家公司的大股東。融到的錢幾乎全用在公司運營維護、版權購買和項目前期開發(fā)上。
融資前,暖流文化曾進行過一場路演,路演結束后,各個資本都找上門來。暖流文化CEO王宏說,從接洽這些資本到確定,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
賈樟柯說,暖流文化主要做商業(yè)的類型電影。他認為,過去商業(yè)電影里很大的問題是:上馬太草率、太匆忙,資源有很多,但是卻沒有充裕的創(chuàng)作時間。
暖流文化準備做好這條生產線,讓每一個步驟都有足夠的時間孵化,最終,能產出經得住推敲的東西?!拔矣X得搶快錢的時代會很快過去,拼質量的時代很快到來?!辟Z樟柯說。
2016年暖流文化計劃包括:由東野圭吾作品改編的《悖論 13 》;李宇春的導演處女作《人民路女神》;賈樟柯與杰瑞米·托馬斯合作的《雙雄會》。
而西河星匯的股東結構就簡單多了,最大的股東是賈樟柯和他身在太原的姐姐。有時候決策權大多在賈樟柯手里,賠就賠了,做點別的事補上。但賈樟柯不希望暖流也這樣的,他希望暖流每一步都很清晰,將來能夠走更遠,“能有好的履歷,不要賠錢,要賺錢,每年都盈利地往前走”。
短期內,暖流都會選擇將項目交由成熟的、表現(xiàn)醒目的導演和監(jiān)制去完成,步入正軌后才會考慮給年輕導演機會。2009年10月的釜山電影節(jié)上,賈樟柯曾宣布推出“添翼計劃”,用一億元投拍年輕導演的前兩部作品,每部電影里賈樟柯的投資不少于1/3。他希望可以借此幫助年輕導演跟投資市場建立關聯(lián),跟電影工業(yè)建立關聯(lián)。這個計劃,也是放在西河星匯來執(zhí)行。
賈樟柯和西河星匯的宗旨就是讓年輕導演拍貴一點的電影。大部分的年輕導演創(chuàng)意非常好,但基本條件太差,達不到工業(yè)要求。賈樟柯希望能給他們提供好的工業(yè)支持、好的器材、好的工作人員,找來非常有經驗的攝影師、燈光指導、錄音師、美術指導輔佐他們。比如,2007年,西河星匯推出的《Hello樹先生》,賈樟柯監(jiān)制,導演是韓杰,而作為技術總負責人的攝影師則是拿過金像獎,拍過《無間道》 《武俠》和《十月圍城》的攝影師黎耀輝,這樣一核算,投資成本也不小。添翼計劃中,西河星匯占主導地位,但也會找合作方來一起分擔風險,同時開拓資源?!禜ello樹先生》的投資方就有三家,博納影業(yè)、上影集團和西河星匯。上影集團負責行政操作,投一部分錢,博納影業(yè)負責銷售發(fā)行。有些項目,賈樟柯也知道通不過,發(fā)行不了,但如果他特別喜歡腳本和導演,就算是賠錢買賣也干了。
賈樟柯希望年輕導演能多關注市場,不要視市場為敵人。因為他自己正是市場的產物,過往拍攝的電影作品,看起來市場接受難度比較大,但之所以能夠存活到現(xiàn)在,就是因為懂市場。賈樟柯說,他會觀察整個產業(yè)的變化,以及行業(yè)內的很多改變,“不管拍任何類型的電影,都應該關注市場,獨立創(chuàng)作跟市場是不矛盾的,不要把市場當作自己的一個敵人。市場是一個終端渠道,直接決定有多少人通過正常渠道看這部電影,這是很重要的通道”。
在賈樟柯執(zhí)導的所有作品中,只有第一部劇情長片《小武》有過資金問題,“每個人的處女作都很難”。《小武》獲獎之后,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但賈樟柯認為,跟得獎關聯(lián)不大,還是得市場認可。
在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上,《小武》賣到了法國、韓國、日本。第二年,影片就陸續(xù)在各國上映,賈樟柯一下子變成市場里面的導演?!斑@很重要,別人可以直接評估你的導演能力、市場能力,投資馬上就都過來了。那時候,亞洲片在國際很受歡迎,市場反應很好,有時會有金融危機,有時亞洲片整體上不受關注,但是都沒有影響到我個人。”提到作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認可度,賈樟柯十分自信。
2016年5月7日,他宣布入股新媒體公司以上傳媒,并在其平臺推出全球短片推介平臺“柯首映”。做這樣一個平臺是賈樟柯多年來的愿望,接連錯過門戶網(wǎng)站和視頻網(wǎng)站浪潮,賈樟柯決心站穩(wěn)移動端的風口。他認為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大潮下,短片特別適合觀眾在移動端上觀看。
柯首映將同時服務年輕導演和電影工業(yè),賈樟柯希望這個平臺也能夠給年輕導演提供嶄露頭角的機會,也能夠與主流的電影工業(yè)在創(chuàng)意上形成互動,啟發(fā)電影工業(yè)有更良性的創(chuàng)作??率子秤媱澮荒瓴コ?08部短片,每周兩部。賈樟柯將這比喻為“108次短打”,意指用短片與時代交手。每部影片將有三天的排播周期,第一天是預告日,導演講解想要傳達的意念;第二天是正式的放映日;第三天是評論日,由專家和觀眾提供他們的觀感。
賈樟柯還想做藝術院線。在他看來,在中國,真正愛電影的人缺少凝聚的地方,而且很多電影資源都白白浪費了。就中國目前的院線體制,電影都變成了快消品,但有些電影是可以長銷的,比如《紅高粱》和《霸王別姬》。“長銷在文化上意味著,這個民族的電影文化可以不停地介紹、輸出給年輕一代觀眾,否則他們接觸不到,這個文化是浪費的。而這個工作,單靠一些學術機構是絕對做不了的?!?/p>
他很喜歡日本,因為日本各種各樣的院線常年在做導演黑澤明等人的作品回顧、學術梳理?!坝^眾每年都是新的,一個十八歲的孩子剛考上大學,在初中、高中有可能看不到。但讀大學之后,自身獨立之后,擁有自己的共鳴,開始進入城市生活,是有機會看到這些的。對他們來說,電影不存在舊電影和新電影,只要沒看過的,就是新電影?!?/p>
賈樟柯以20世紀80年代的電影《老井》為例,盡管是二三十年前的電影,對沒看過的人來說,就是嶄新的電影。他想做藝術院線的興趣點在于,用好的電影策劃來迎接一代代的年輕觀眾去了解中國究竟有哪些電影、發(fā)生過什么事情。“這是很好的商業(yè)企劃,也是很重要的文化工作。”
而如何讓藝術院線在中國市場生存下來,賈樟柯說,需要做好幾個步驟的銜接。第一,電影的預告、預售體系要做好,要讓大家知道;第二,電影的放映跟評論,要跟媒體保持密切的關系。很多電影策劃默默做完,排斥跟公眾分享,賈樟柯認為這樣不好?!拔矣X得一定要有非常密集的曝光,媒體把這些電影介紹出來,電影媒體甚至是更大眾化的媒體,才能激活這個文化。電影就是打開門做生意,讓人來看的?!?/p>
賈樟柯把藝術院線的試驗田放在上海、成都等重點城市,而老家汾陽的村子里也會有一座賈樟柯藝術中心。目前正在裝修,預計2017年10月正式開館。這家藝術中心是一座多功能場所,賈樟柯捐出了一個圖書館、一個影院和一個展廳?!熬透覀冏鎏硪碛媱澮粯?,本來就是按賠錢打算的,就做吧?!?/p>
賈樟柯正在拍攝的新片《在清朝》,預算高達一億一千萬人民幣,講述發(fā)生在民國初年的事,中心事件來自賈樟柯在老家地方志里發(fā)現(xiàn)的史實。清末民初,科舉制度廢除后,整個山西,包括汾陽周邊幾個縣城,都曾經有秀才進行過示威游行。他們整個一代人讀四書五經、求功名仕途,甚至求一個職業(yè),科舉被廢除了,這條路就被阻止了。
為了這部影片,賈樟柯做了7年的資料收集。這是他的第一部類型片,商業(yè)類型片是賈樟柯大學時主要研究的方向,但因為現(xiàn)實一直更吸引他,所以大學畢業(yè)以后就沒有去拍?!啊对谇宄防锩娴娜宋锖芟瘛抖某怯洝防锩娴娜宋?,《二十四城記》里面國企要改革,很多人失去工作下崗,《在清朝》是講因為科舉制度被廢除了,很多舉人沒出路了。沒出路的人怎么活下去?”賈樟柯坦言,這是讓他特別著迷的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