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壘
摘 要:文章針對專題型數字檔案館在保存社會歷史記憶方面的重要作用和美國專題型數字檔案館的建設實踐,重點論述了“颶風數字記憶銀行”的建設背景和建設特點,并提出在社會記憶視閾下我國專題型數字檔案館的建設構想,以及在建設理念、主題選擇、建設方式和新媒體應用方面對“颶風數字記憶銀行”的經驗借鑒。
關鍵詞:颶風數字記憶銀行;專題型數字檔案館;社會記憶
Abstract: With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matic digital archives in preserving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matic digital arch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emphasizes on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and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urricane Digital Memory Bank,and presents that the thematic digital archives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under the visual threshold of social memory, and the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in construction concept, theme selection,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of Hurricane Digital Memory Bank.
Keywords: Hurricane Digital Memory Bank;Thematic digital archives;Social memory
1950年,法國國家檔案局局長布萊邦在第一屆國際檔案大會上提出“檔案是一個國家的記憶”;2001年,加拿大檔案學者特里庫克在《銘記未來——檔案在構建社會記憶中的作用》一文中闡述了檔案及檔案工作者在建構社會記憶中的重要作用;2004年,第十五屆國際檔案大會將主題定為“檔案、記憶和知識”。[1]自此,“檔案記憶觀”逐漸形成并成為學界的研究熱點。
隨著信息技術、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數字檔案館應運而生,美國更是開始了以重大事件為主題的專題數字檔案館建設,其中以“颶風數字記憶銀行”和“9·11數字檔案館”為代表。此類專題數字檔案館的建設不僅發(fā)揮了檔案的記憶功能,更豐富了檔案資源開發(fā)利用的方式,在保留城市記憶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本文選擇美國“颶風數字記憶銀行”為研究對象,重點介紹其建設概況及其對我國的相關啟示。
1 “颶風數字記憶銀行”的建設經驗
1.1 建設背景。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颶風”在墨西哥灣新奧爾良海岸登陸,颶風引起的風暴潮影響范圍達到了15萬平方千米,波及138個區(qū)和縣,共造成財產損失960億,死亡人數1330人??ㄌ乩锬蕊Z風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2] 2005年9月24日凌晨,“麗塔颶風”在美國德州的薩賓帕斯和路易斯安那州卡梅倫之間的海岸地區(qū)登陸,重創(chuàng)美國墨西哥灣的石油業(yè)。
2005年11月,在斯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的資助下,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羅伊茨歷史與新媒體中心(George Mason University's Roy Rosenzweig Center for History and New Media)和新奧爾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史密森尼學會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ns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等機構合作建立了“颶風數字記憶銀行(Hurricane Digital Memory Bank,簡稱HDMB)”。[3]颶風數字記憶銀行旨在通過歷史學家和檔案工作者的持續(xù)努力,收集和保存與“卡特里娜颶風”和“麗塔颶風”相關的原始記錄,比如第一手的報道、現場圖片、博客和播客視頻等。同時,為了豐富遺產,記憶銀行還鼓勵民眾講述自己在颶風災害發(fā)生過程中經歷的故事,以此作為歷史記錄的一部分,供后人訪問。[4]
1.2 建設特點。
1.2.1 專題數字檔案館的建設理念?!皩n}型數字檔案館”是以事件為中心,盡可能囊括一切關乎此事件的數字化資料,以系統(tǒng)展現事件發(fā)生前后的種種情形,旨在為后人了解歷史、研究歷史提供重要的素材的一種數字檔案館存在形式。[5]這種以重大事件為專題建設的數字檔案館不僅能夠及時、統(tǒng)一、集中、安全地保管事件發(fā)生過程中形成的原始檔案,還能夠更加深層、便捷、廣泛地為公眾提供相關利用,保留社會的歷史記憶。早在2002年,美國就以“9·11”事件為專題建設了“9·11數字檔案館”,“颶風數字記憶銀行”正是在其影響下建設的以“卡特里娜颶風”和“麗塔颶風”為專題的數字檔案館。
1.2.2 需求導向的主題選擇?!帮Z風數字記憶銀行”在主題的選擇上充分考慮到了用戶需求,將主題定位在突發(fā)性災難事件上,一方面是借鑒了“9·11數字檔案館”成功的建設經驗,出于保存社會歷史記憶和學術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兩次颶風災害使得美國社會受到巨大影響,直接暴露出美國聯邦、州和地方政府在對重大突發(fā)事件的準備工作和響應能力方面存在著顯著缺陷。建立“颶風數字記憶銀行”為以后美國各級政府建立和完善應急和救災體系時提供史料參考。
1.2.3全民共建的建設方式?!帮Z風數字記憶銀行”在收集檔案資料時,收集范圍不局限于官方政府機構的相關資料,如官方新聞報道、救災政策、災難報告等,還特別注重對于公眾和民間組織手中資料的收集,如個人拍攝的照片、視頻、音頻文件以及受災民眾的相關故事。一方面在其官方網站上設置了“加入記憶銀行”模塊,凡是13歲以上的公眾都可以選擇上傳自己的故事、圖片和音頻,但所提交的材料必須原創(chuàng),并且不得違反任何保密、隱私、安全等法律。[6]同時,為了允許那些沒有連接互聯網的公眾上傳資料,數字銀行還通過網絡電話公司Skype建立了一個本地電話號碼用來記錄他們的語音,然后直接上傳到網站;另一方面,工作人員還印制了郵資回復卡,公眾可以在卡片上寫下自己的故事寄到數字銀行,工作人員再對其進行掃描存檔。[7]通過加強公眾的參與及采取多樣化的檔案收集形式,使得相關的檔案資料得以完整、齊全、安全、集中地被保管在數字銀行。
1.2.4 多樣化的利用平臺。2005年,在“颶風數字記憶銀行”建設規(guī)劃階段,建設者首先考慮的就是建立一個面向公眾開放的平臺——門戶網站。網站設計者在網站開發(fā)過程中遵循了“9·11數字檔案館”網站建設的規(guī)則:首先,設計一個易于導航的網站,在各種瀏覽器中快速加載,讓公眾分享個人故事和圖像;其次,由于颶風使得很多當地居民搬遷,網站還使用了相關的谷歌地圖(Google Maps)定位技術,要求公眾在分享資料時輸入郵政編碼或街道地址;最后,進行網站流量的推動。網站設置了五個一級類目,分別是首頁、關于項目、館藏目錄、全宗和加入記憶銀行,同時在首頁上建立了快捷檢索通道,分別是特殊圖片、特殊故事、分類瀏覽、地圖定位和標簽。通過這些檢索通道,用戶可以免費在線瀏覽包括圖片、故事、口述歷史、音頻、視頻在內的23038件檔案資料,其中利用谷歌地圖定位可以查找7752件檔案資料。值得一提的是,網站使用了自我分類工具“標簽”(Tagging),這是“9·11數字檔案館”所沒有的。檔案捐獻者可以對提交的材料進行自我描述標簽,它可以是普通的類別或描述,如“比洛克西族”(Biloxi),“社區(qū)”(community),也可以帶有個人特色,如“Sanford Cohen”(人名)。此外,2007年,“颶風數字記憶銀行”還將部分館藏的音頻文件發(fā)布到蘋果的iTunes商店供用戶免費使用。用戶可以打開播客自行搜索和下載發(fā)布的音頻文件,并且將播客和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體進行關聯,為用戶將下載的音頻文件分享到社交媒體上提供了便捷。[8]
經過十多年來的努力,“颶風數字記憶銀行”的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成為保存“卡特里娜颶風”和“麗塔颶風”相關檔案資料最多的免費公共檔案館,其館藏檔案超過了25000件。但是,出于保密要求的考慮,數字記憶銀行在其官方網站上只公布了23038件供用戶在線利用。其中,照片類13927件,故事類8461件,口述歷史類630件,音頻/視頻類20件。為了表彰“颶風數字記憶銀行”在保存颶風史料方面的突出貢獻,“颶風數字記憶銀行”被授予了梅里特獎(the Award of Merit for Leadership in History)。
2 對我國專題數字檔案館建設的啟示
隨著“社會記憶”“城市記憶”“數字記憶”和“檔案記憶”在公眾范圍內的傳播越來越廣泛,如何通過建設專題型數字檔案館發(fā)揮檔案的記憶作用、保留城市的歷史記憶成為檔案學界值得關注的問題?!帮Z風數字記憶銀行”建設的經驗為我國建設專題型數字檔案館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2.1 建設理念。在我國,專題型數字檔案館的建設理念仍然沒有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在實際檔案工作中,也沒有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專題型數字檔案館。但是很多地方檔案館已經建立了檔案專題數據庫,比如浙江省檔案館的黃埔軍校人名錄[9]、湖北省勞動模范數據庫[10]等;而以重大事件為中心的專題數據庫較少,如“5·12汶川地震文獻專題數據庫”“北京奧運會專題數據庫”。檔案專題數據庫作為檔案信息資源深度開發(fā)、整合最常用的方式,具有多元化、系統(tǒng)性、針對性等特點,能夠較好地滿足業(yè)務部門對于檔案信息資源的專深性利用需求。[11]但是與專題型數字檔案館相比,檔案專題數據庫在提供公眾利用方面仍然存在著利用開放性低、利用需求小、公眾參與度低和數據共享差等問題。因此,必須樹立專題型數字檔案館的建設理念,明確其在利用層面的優(yōu)越性,實現從專題數據庫向專題型數字檔案館的利用方式轉變。
2.2 主題選擇。與建立檔案專題數據庫相同,主題選擇是專題型數字檔案館建設最基礎、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而選題的依據主要來源于對檔案用戶需求的分析與研究。[12]缺少必要的用戶需求分析,會阻礙數字檔案館以后的利用工作的開展,從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此外,專題型數字檔案館在主題選擇上還應該將檔案資料的數量、收集范圍、保管質量等因素納入到考慮范圍。我國的專題型數字檔案館應該建立在已有的檔案專題數據庫的基礎上,考慮公眾和業(yè)務部門的利用需求,以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等重大事件為主題,全方位收集檔案資料,為社會提供高效利用。
2.3 建設方式。社會記憶視閾下的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不僅需要完善的政策法規(guī)體系和經費投入機制的保障,更需要在檔案部門的主導執(zhí)行下,鼓勵公眾參與到檔案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工作中。[13]加強公眾參與、實現全體共建的建設方式能夠極大地提高公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檔案資料的收集更加齊全、完整和多樣,但也會對檔案資料的真實性帶來挑戰(zhàn),因此檔案部門在收集公眾手中的檔案時,需要加強對檔案內容真實性的鑒定。
此外,由于數字檔案館是一項資金消耗多、人力投入大、建設時間長、技術難度高的復雜工程,檔案部門應該加強同其他社會組織、機構的合作,實現“全體共建”。“颶風數字記憶銀行”在建設過程中就十分注重同相關機構的合作,如美國國會圖書館、史密森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9·11數字檔案館等?!叭w共建”的建設方式能夠發(fā)揮資源的互補優(yōu)勢,提高專題型數字檔案館建設效率,擴大其在全社會影響力。
2.4 新媒體應用。當前,越來越多的檔案部門開始利用數字、網絡、移動,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檔案信息或進行檔案宣傳工作,突出表現在檔案網站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應用上。
從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檔案網站的覆蓋率已經達到較高數值,全國省、市級檔案網站超過400家。[14]另一方面,據相關統(tǒng)計,截止2015年5月21日,我國有效的檔案館微信賬號共有59個,普及率不足2%。[15]而根據最新的2016年微信用戶數量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我國微信用戶總數已經達到6.97億,用戶覆蓋200多個國家、超過20種語言,各種微信公眾號總數超過800萬個。[16]因此,我國在致力于建設專題型數字檔案館的網站時,更應該利用好微信這個社交平臺,發(fā)揮社交媒體的交互性,創(chuàng)建公眾號或訂閱號為公眾提供在線查檔的服務,同時通過推送的形式對數字檔案館的相關工作進行宣傳。
3 結束語
盡管“颶風數字記憶銀行”的成功實踐能夠為我國提供先進的借鑒經驗,但是其在建設過程中仍然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檔案資料的真實性鑒定、分類的混亂、檔案捐贈者合法權利的保護等。因此,我國在建立專題型數字檔案館時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些不足,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已有的專題檔案數據庫為基礎,借鑒其在建設理念、主題選擇、建設方式和新媒體平臺利用上的先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