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文君
喬啟明的鎖骨斷了。
事情發(fā)生在5月初,喬啟明到畢節(jié)金沙縣給一個現(xiàn)代科技農(nóng)業(yè)觀光園拍照片。在蔬菜大棚里取景時,沒注意踩在一洼積水里,一下子打了個趔趄,下意識地,喬啟明舉高了拿相機的右手,重心一偏,左肩重重摔在路沿上,當時左手就抬不起來了。
晚上到醫(yī)院一檢查:鎖骨斷了。之后,他在畢節(jié)住了十來天醫(yī)院才稍微好點。
“大意了,大意了……”提起這事,喬啟明連聲說,作為一個攝影人,擦擦碰碰是常事,沒想到會摔成骨折,看來以后還是要小心。
最開始,攝影只是喬啟明的一項業(yè)余愛好,禁不住幾個“影友”的攛掇,他買了一臺日產(chǎn)美能達相機,花了近5000元——這對當時工資只有幾百元的喬啟明來說,算是下了“血本”。
其實,喬啟明很“摳”。
每次外出采風,不同于別人四處取景、時時“咔嚓”,喬啟明每按下一次快門都要考慮半天——他舍不得膠卷。拍完第一盒36張的柯達膠卷,他用了一個星期。然而膠卷洗出來一看,不是曝光不足就是曝光過度,勉強曝光準確的只有兩張,還是靠運氣,更不用提構(gòu)圖了。
從此,喬啟明更“摳”了。
每天下班,只要天還沒黑,他就拿著沒裝膠卷的相機在戶外轉(zhuǎn),反復(fù)練習取景、聚焦。他專門買了一個放大鏡和日光燈箱,將膠卷顯影后,對著燈箱用放大鏡一張一張?zhí)暨x,最后只沖洗最滿意的那幾張。
為快速提升攝影水平,和“影友”出去采風,喬啟明總喜歡跟在老攝影家身后偷師學藝。“那時年輕記性好,學東西也快,什么‘白加黑減這些技巧,我都牢牢記在心里,很快就得心應(yīng)手了。”喬啟明笑道。
大半年下來,“浪費”了十幾盒膠卷,喬啟明開始出“成績”了。
為了檢驗自己的攝影水平,也為了掙獎品——膠卷,喬啟明頻繁參加各種攝影比賽。幾乎每次,他或多或少都能領(lǐng)些膠卷回來,有時候名次比較靠前,還能得到獎金。
到2001年下半年,喬啟明已經(jīng)不用自己掏錢買膠卷了。加之所拍照片經(jīng)常被各大報刊采用,陸續(xù)有些稿費,喬啟明還實現(xiàn)了“以攝影養(yǎng)攝影”。
不久,他干脆辭了職,全身心投入到攝影創(chuàng)作中。
2004—2006年,喬啟明連續(xù)三年獲評“貴州攝影十杰”稱號,2007年獲貴州攝影貢獻獎……隨著獲獎次數(shù)越來越多,喬啟明開始在省內(nèi)攝影圈嶄露頭角。那時,電視劇《喬家大院》正在熱播,有人笑說,那個個子高高的“喬老爺”厲害嘞!
從此,“喬老爺”成了喬啟明的戲稱。
“攝影是一門藝術(shù),比的是思想,不是器材。”喬啟明認為,攝影器材高檔與否,對攝影作品的影響并不大。他現(xiàn)在用的照相機加鏡頭不到2萬,在專業(yè)攝影家的“裝備”中只算得上是中等水平。
作為新華社、亞洲新聞圖片社等多家新聞媒體的簽約攝影師,紀實題材里,喬啟明尤其愛拍普通人。
為真實展現(xiàn)“開陽好人”魏登國的工作生活狀態(tài),喬啟明跟拍了魏登國三天。走村入戶、吃飯打盹……魏登國的一舉一動都在喬啟明鏡頭里。2016年,《開陽輔警魏喇叭》(組照)獲第六屆貴州省文藝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