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元
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關鍵在于學生有興趣的積極參與。為此,我在英語課堂中重點鼓勵學生“動”起來,并主動地“表演”,通過參與課內外活動,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經過教學活動中長期的實踐與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1. 教學活動的設計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
教一種方法,不如培養(yǎng)一種興趣。在教學animals時,我教關于動物的單詞如tiger、panda、elephant…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些單詞,我找了一些動物圖片,展示并試讀這些單詞,然后讓學生畫動物圖,寫出單詞。學生很快掌握了這些詞語。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克服了學英語的畏難情緒。再加之鼓勵性評價,有效地調動了主動性和參與意識,激發(fā)了學習興趣。
2. 教學任務以全員參與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
在形容詞比較等級的語法教學中,我先展示了圖片elephant,sheep,rabbit并進行大小比較,接著出示了學習目標。
T: This is an elephant. That is a sheep. Which is bigger, the elephant or the sheep?
S1: The elephant is bigger of all these animals.
T: OK!So the rabbit is the smallest.
T: How about the elephant? Its the biggest of all them. 讓全班分組齊讀并以group work 形式實踐練習。
Role play:
A: Are "Dannys house and Jennys" the most beautiful in the picture?
B: Yes, they are.
A: Are elephants the biggest animals in the forest?
B: Yes, they are.
聽完對話后,有的學生迷茫不解,有的開始各抒己見...我在教室里巡視,聽到“最高級好像表示三個人或物之間作比較”。這明顯是受到例句的影響。于是我很夸張地把例句中的of all/ in the forest重復一遍??闯鲩T道的學生高聲喊叫,“最高級,不僅僅是三個,三個以上的也行!”此時,我推波助瀾,布置交流任務?!白罡呒壓蚾f all的介詞短語連用?!绷硗庥袑W生道:“我看到語法書上還有in的短語呢!”我原本猜測學生們只會認為“最高級常與of 短語連用”??磥砦义e了,學生更易受例句的影響,而忽略了對新語法句型的透析。所以我又把“of all、in the forest "讀了兩遍。大多數學生理解了我的用意,有少數學生還是一臉迷茫。學習委員發(fā)現了新問題:“為什么有的用of,有的用in短語呢?”我深受鼓舞:“有學生問‘為什么在句型中有的用of,有的用on或in短語?這問題我沒考慮周全,沒想到學生們提出來了!大家能幫我解答嗎?”教室里像炸開了鍋似的,有的學生站起來,各抒己見,互相質疑。討論中我讓小組各成員輪流發(fā)言,互幫互學,參與熱情高潮迭起,學習氛圍濃厚,提高了課堂效益。
由此可見,引導學生動起來。手動做記錄;耳動認真聽;腦動勤思考。只有學生思考、實踐,才能體驗成功的快樂。
3. 堅持每日英語“實時播報”,人人參與,鍛煉表達能力
用英語“播報”時事是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的好方法。起初先讓基礎好的學生做播報,只要是英語就行,并及時給予鼓勵。內容形式簡單難度小,又能在學生面前露一手,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這時讓他們輪流值日,播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開始只播報天氣,班內外的事情,繼而到講故事、猜謎語、提建議等。長期堅持,每個學生都有鍛煉機會,達到了預期目的。
4. 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使學生樂于參與,輕松接受
4.1課前或課堂適時給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
如教學may be和must be時,讓三個學生到教室外輪流敲門。前兩個學生敲門時,我說:“Someone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it may be A/B.”最后C學生敲門時,我問:“Whos knocking at the door?”這時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It must be C.”與枯燥的講解相比,情景教學能大大地提高學習好奇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利用直觀教具和電化教學資源
黑板、門、窗、文具、天花板等在教學中都被廣泛利用。甚至是學生和教師,男女生的數量、高矮胖瘦,行為和動作都可成為學生描述的對象。還可制作一些模型做教具。如用鐘表模型來進行時間表達,直觀、形象、生動,學生興趣濃厚,樂于主動完成課堂任務,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要使學生學好英語,就要拓寬課內外學英語的參與途徑,鼓勵學生大膽參與,積極參與。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qū)泉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