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十月革命時,大批俄國人輾轉(zhuǎn)流落到了上海,他們帶來了伏特加,也帶來了俄式西餐。其中有道湯最為知名,由源自烏克蘭的濃湯改良為俄式紅菜湯,落戶我國后成為了西餐的必備品——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羅宋湯。
“羅宋”之名其實并不符合我國本土菜肴的命名方法。中式湯羹的名字,基本上由原材料、口味、發(fā)源地等組成,比如番茄蛋湯是根據(jù)原材料命名,而酸辣湯則是以口味命名。若是略講究些,會用一些價貴的物件兒來比喻家常的食材,比如翡翠白玉羹。那“羅宋”指的是廚師的姓氏嗎?這其實出自著名的上海話念外語大法——洋涇浜英語,是Russia一詞的音譯,“羅宋”湯即為“俄國式的”湯。
沙俄難民的舌尖逆襲
俄國人是如何把羅宋湯引入上海的,還要從飽含中華民族血淚史的年代說起。不同于挾不平等條約之威前來殖民的英美法等國西方人,俄國人在上海開埠初期幾乎沒有什么存在感。1865年全上海登記在冊的俄國人僅有4名。情況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發(fā)生大逆轉(zhuǎn),大批俄國難民涌入上海,有時候一天之內(nèi)就有1 000多人抵達。很多俄國難民因為沒有工作,流落街頭乞討,不客氣的上海市民用幾個洋涇浜英語拼在一起,稱呼他們?yōu)椤傲_宋癟三”(Russian beg say),“羅宋”二字在上海的語言系統(tǒng)中嶄露頭角。
羅宋湯就是在那個年代,慢慢地從舌尖走進人們心里。羅宋湯原名“俄羅斯紅菜湯”,顧名思義,就是要用紅色的甜菜來熬制湯頭。不過上海不產(chǎn)甜菜,于是本地廚師就聯(lián)想到,卷心菜和甜菜口感相似,番茄醬既有酸甜味,又能讓湯色變紅。另外,俄國人通常會在湯里加入酸奶油再喝,這也不符合上海人的口味。于是,本地廚師在不用酸奶油之余,連番茄醬也用油炒了,去掉酸味再用,最后還要放白砂糖,營造酸中透甜的滋味。還有人喜歡用去皮的番茄打成漿,既保證了食材天然,又相對保證了湯色鮮紅。西式羅宋湯里還要加炒過油的面粉增加湯的厚度,本土版本則是在湯里加入土豆泥和炒爛的洋蔥,來達到類似的口感和視覺效果,且比只“勾芡”更多出了許多滋味。
“大白兔奶糖”的點睛之筆
大白兔奶糖和羅宋湯怎么會扯得上關(guān)系呢?跟著我來做一遍便可見分曉了。制作過程沒什么新鮮的,原材料是耳熟能詳?shù)模号@邨l(牛腩)、芹菜、白洋蔥、卷心菜、胡蘿卜。
第一步,炒蔬菜。將蔬菜切成均勻大小。老上海的味道,一定是用黃油,因為其沸點比較低,鍋子不用太燙。油熱后先放洋蔥,爆香至半透明狀便可以放入其他蔬菜了。
第二步,牛肉切成小塊,放入滾水中焯1分鐘,湯水出沫即可撈出牛肉。鍋里換兩碗清水,焯過水的牛肉繼續(xù)熬,兩碗水的量燒到剩下一半的時候,放入炒好的蔬菜。
第三步,調(diào)味上色。用番茄沙司不太好,里面有糖分,容易炒焦。最好選用番茄膏或用番茄去皮后搗成漿,炒至1分半鐘左右即可入湯鍋。此時,最厲害的秘密武器:大白兔奶糖登場啦。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去酸”。不是瞎說的,老上海的羅宋湯,就是要放大白兔奶糖!絕秘,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哦!
幾經(jīng)改良的羅宋湯已經(jīng)獨具海派特色,它曾是俄羅斯貴族心中的思鄉(xiāng)情節(jié),也曾是巷弄里放學時分饑腸轆轆少年的企盼,或香濃或寡淡,每個主婦都有一套關(guān)于自己燒羅宋湯的心得,在酸酸甜甜中吃出其樂融融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