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爾
埃里克,九歲,怒氣沖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爸爸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糟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后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么要沖我發(fā)火?”
但是,這一次,埃里克的父親沒有這么說,心里想:兒子對錯過了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xiàn)他的這種失望,我可以幫助他的,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對埃里克說:“你看上去很失望?!?/p>
埃里克:“我當然很失望了?!?/p>
父親:“你已經(jīng)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p>
埃里克:“是的,正是這樣?!?/p>
這時,出現(xiàn)了短暫的沉默,然后埃里克說:“哦,不過,可以以后出去玩。”他的怒氣看起來消失了,在下午余下的時間里,都很合作。通常,只要埃里克生氣地回家,一家人都會心煩,遲早他會激怒家中的每個人,直到深夜他終于睡著,家里才能重回寧靜。
這個方法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它在哪些地方產(chǎn)生了作用?
當孩子處于強烈的情感中時,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他們不會接受任何意見或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建設性的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夠理解他們心里在想什么,希望我們明白在那個特別的時刻他們的心情。而且,他們希望不用完全說出自己的遭遇,我們也能夠理解他們。他們的情緒只會透露一點點,我們必須猜出剩下的部分。
如果一個孩子跟我們說:“老師沖我嚷嚷?!?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6/10/29/znxj201609znxj20160917-1-l.jpg" style="">
我們不必再問更多細節(jié),也無需說:“如果老師沖你嚷嚷,那你一定做了什么。你做了什么?”
我們甚至不必說:“哦,我很抱歉?!?/p>
我們需要向他表明,我們理解他的痛楚、尷尬和氣憤。
安妮塔,八歲,一天回家吃午飯時生氣地說:“我不要回學校了。”
媽媽:“你看上去很煩,能告訴我怎么了嗎?”
安妮塔:“老師把我的卷子撕了,我那么努力地答題,她居然只看了一眼就撕了?!?/p>
媽媽:“沒有得到你的允許嗎?怪不得你這么生氣呢!”
安妮塔的媽媽沒有發(fā)表任何評論,也沒有提出任何疑問。她知道,如果她想幫助女兒消除怒氣,就必須帶著理解和同情跟她說話。
還有一個例子:九歲的杰弗里從學?;貋?,看上去很不開心,他抱怨說:“老師讓我們的日子很難過。”
媽媽:“你看上去很累?!?/p>
杰弗里:“兩個孩子在圖書館里吵鬧,她不知道是哪兩個,于是就罰我們所有人站在大廳,幾乎站了一天。”
媽媽:“全班同學一天不上課,就那么靜靜地站在大廳里?怪不得你看上去那么累?!?/p>
杰弗里:“但是我跟她說了,我說,瓊斯小姐,我相信你能找到吵鬧的那兩個學生,所以你不用懲罰我們所有人?!?/p>
媽媽:“天吶,一個九歲的孩子來幫助老師認識到,因為少數(shù)人的行為不端而懲罰全班的人是不公平的!”
杰弗里:“我沒有幫上什么忙,不過至少她笑了,那是今天她頭一次笑?!?/p>
媽媽:“嗯,你沒有讓她改變主意,不過你確實改變了她的情緒?!?/p>
通過聆聽、尊重兒子的感覺,承認他的想法,并且對他試圖解決問題的努力表示贊賞,杰弗里的媽媽就這樣幫助兒子平息了怒氣。
那么,我們怎樣知道孩子的心情呢?
我們應該看著他們,聽他們說話,還可以利用自己的情感經(jīng)歷,與他們共情。我們知道孩子在人前感到羞愧時的感覺,我們要告訴孩子我們理解他們的感受。下面的任何表達都會起到作用:
“那一定非常尷尬?!?/p>
“那一定讓你很生氣?!?/p>
“那個時候你一定很恨老師?!?/p>
“那一定很傷你的心?!?/p>
“對你來說真是糟糕的一天?!?/p>
但,不幸的是,當遇到孩子行為不當時,父母往往意識不到是因為不安的情緒導致了那樣的行為。在糾正他們的行為前,一定要先處理好他們的情緒問題。
十二歲的本的媽媽說:“昨天我下班回到家,還沒來得及脫掉外衣,我的兒子,本,就從他的臥室里沖出來,開始向我抱怨他的老師:‘她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太多了,我一年也做不完,我怎么可能在明天早上之前寫完這首詩呢?我還有上個星期的一篇短文沒有完成呢,她今天朝我高聲嚷嚷,她一定恨死我了!”
“我馬上失去冷靜,沖他喊道:‘我的老板和你的老師一樣可惡,但是你聽到我抱怨了嗎?怪不得老師沖你喊,你從來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yè),你就是懶,不要再抱怨了,趕緊開始做作業(yè),不然你一定會不及格?!?/p>
我發(fā)完火之后,本怒氣沖沖地上樓去了自己的房間,鎖上門,不肯下來吃晚飯。整個晚上都被毀掉了,每個人都很煩躁,氣氛很壓抑,我覺得很內(nèi)疚,但是不知道該怎么辦。
其實,本原本可以說出他的感覺,而不是抱怨,那么這件不愉快的事就可以避免了。他可以這么說:“媽媽,我害怕明天去學校,我必須完成一首詩和一篇短文,但是我很心煩,無法集中精神?!彼膵寢尶梢酝樗膬鹤?,承認他的困境,她可以帶著情緒咕噥一聲,然后說:“你擔心明天早上之前寫不完一首詩和一篇短文,怪不得你覺得著急呢。”
但是,不幸的是,不管是我們,還是孩子,都沒有養(yǎng)成向?qū)Ψ匠ㄩ_心扉的習慣,甚至我們常常說不清、道不明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當孩子遇到難題時,他們通常會生氣,然后把他們的窘迫遷怒于他人,而這常常激怒父母,然后父母就責怪孩子,說一些事后會后悔的話,可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既然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很難,那么如果父母能夠?qū)W會傾聽在他們憤怒的外表下所隱藏的擔心、失望和無助,對他們將會有很大的幫助。父母不要只針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反應,而是要關注他們心煩意亂的情緒,幫助他們應付難題。只有當孩子的心情平靜時,他們才能正確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確的舉動——在上面這個例子中,正確的舉動就是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能夠聽進別人的話。
“這樣想是不對的”這句話并不能平息孩子強烈的情緒,或者父母試圖說服他們“沒有理由那么想”也是無用的。禁止并不能使強烈的情緒平息,但是如果聽他們說話的人接受他們的想法,并表示同情和理解,那么他們情緒的強烈程度就會減弱,身上銳利的尖刺就會消失。
語言是有力量的,它能夠產(chǎn)生敵意,也能夠制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