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玉馨
[關鍵詞]播音報道;語體特征;播音技巧
以說話語體為主的播音節(jié)目,除了個別特殊的欄目以外,稿子都是以口語體寫成的,因此需要用說話語體來進行播音。
說話是最容易互相理解對方思想的形式。在播音技巧中,說話和朗讀有著嚴格的區(qū)別。播音員與聽眾的關系能夠隨著文體而逐漸清晰。在同樣以說話主體為主的播音節(jié)目中,根據(jù)播音的內容、手段、文體等不同,也會具有不同的特征。
播音報道與讀者通過報紙接觸到的紙面消息的性質是不一樣的。播音報道中添加了邏輯性和心理的音響,從而增強了傳達的力度。于是播音報道就具有了要比紙面報道更迅速更準確的使命。
播音報道的弱點在于有不理解的地方無法當場詢問。作為從事播音報道的編輯、翻譯、記者,以及播音員等,需要加以解決的目標也正在于此。
電臺的核心任務就是報道,而最需要有高質量表達技巧的也是報道。即使是經(jīng)驗豐富的播音員,也會覺得報道是最吃力的,其理由是因為報道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的面也極為廣泛。除了關于政治、經(jīng)濟、外交等方面的內容以外,還包括社會、文化、藝術、教育、體育等一切領域。
然而,作為播音員來說,在表達技能方面都會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局限性。而且,播音員的使命也不僅僅只是傳達意思,而是要傳達比意思更加深奧的思想,以獲得具有教育意義的實際效果。要達到心理傳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需要在播音報道的技巧中加以解決的最終目標。所謂“始于報道,終于報道”的話就是針對此而言的。
播音報道技巧中有以下幾點要求:
一、要讓聽眾產(chǎn)生信賴感
只有報道的內容是真實的,才能讓聽眾相信。那么是讓聽眾對值得信任的報道更加相信還是產(chǎn)生懷疑,就取于播音員的播音技巧了。
與其他播音節(jié)目不同的是,報道不可能進行較多的預習。在包括世界各國和各個領域在內的報道中,必然會有播音員自身頭一次接觸到的新事件、頭一次聽到的許多新地名、新人名、新詞匯等。事實上,幾乎沒有哪篇報道不涉及黨的政策和路線、國際時事、經(jīng)濟活動等方面的內容。
假如認為只要有一副好的聲帶和發(fā)音正確,就可以進行包括報道在內的各種播音了,這種想法其實是誤會。報道與光聽聲音的樂器音不一樣,聽的是內容。即使聲音不能算最好,但只要充分了解報道內容,并像說話似地進行播音,就會使聽眾產(chǎn)生依賴感。
二、要力求準確性
所謂報道的準確性,就是指報道內容的充實性和傳達內容的準確性。播音報道中的發(fā)音就像是紙面報道中的文字。如果文字內容中的人名、地名、數(shù)字等出現(xiàn)誤差,而播音員照稿子念的話,那么,播音員也應該負連帶責任。因此,播音員在接到稿子后,一定要抱著高度的責任心,對內容的準確性進行查對。人名、地名、數(shù)字等不僅可能出現(xiàn)誤寫現(xiàn)象,也會出現(xiàn)誤讀的情況。
在播音報道中通過邏輯性只能傳達文章的含義,也就是說只能是讓聽眾進行任意的解釋的第三者的立場。有些播音員把播音的重要地位和黨的喉舌的概念混同起來,標榜所謂的“中立化”立場。
立場和態(tài)度決定了說話的心理性語調,從而能引起聽眾的共鳴。心理的傳達通過不同的聲音表現(xiàn)出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表示支持和反對、歡喜和悲哀時的心理語調。
在播音報道中強調心理的傳達,并不是排斥邏輯性,只是為了突出更強烈的表現(xiàn)形態(tài)。而且,心理的傳達并不是體現(xiàn)在播音報道中的每一個句子中。
心理的傳達往往集中表現(xiàn)在代表文章基本思想的要害處。
若要正確表達播音員的立場和態(tài)度,就必須對每件事情用支持和反對的語調來表明,其中的停頓是為了持續(xù)或改變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
現(xiàn)場報道就是在事件發(fā)生的現(xiàn)場進行的報道,既可以直接播音,也可以在現(xiàn)場進行錄音,經(jīng)過編輯后再播出。即使錄音后再播出,而播音員當時也沒在現(xiàn)場,但同樣可以通過現(xiàn)場的錄音來體驗當時的氣氛,同時還應該充分利用現(xiàn)場錄音提供的素材進行播音。否則的話,就會減弱報道的影響力。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xié)會議,以及黨中央會議的決議,或命令、聲明等播音,都屬于特殊報道。在特殊報道中,播音員的立場和態(tài)度更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特殊報道要求極為嚴格的準確性。尤其發(fā)音要清楚,不能有絲毫模糊,而且要完全原封不動地照本宣讀。特殊報道要用鄭重、威嚴的語調,最好是選擇介于說話體系和朗讀體系之間的語體。
作為中國的播音員,應該以著名播音員夏青或方明的播音技巧和語體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