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云霏
按照演唱會主辦方羅盤文化的計劃,9月30日這場演唱會開始之前,崔健將參與一場“王健林探班彩排”的活動。但直到演唱會開始,這個活動只推進到“一直在等消息”的階段。
在等的是繁忙的王健林的“消息”,這也就意味著,崔健已經敲定參加了。王健林是崔健愛好者,這件事通過萬達集團今年年會上王健林高唱《假行僧》那段視頻被廣而告之。與之相對應,崔健倒更像是刻意保持距離的那個,至少在大眾的印象中是如此。
30年前北京工人體育館里突然生長出的《一無所有》,30年后搬進了距其幾步之遙的工人體育場,除開場地沒有了屋頂,觀眾的坐席翻了幾倍,更大的不同則是臺上臺下的人都變老了。
這場演唱會被命名為“滾動三十”。崔健對此是權衡過的,他更喜歡的名字是“光凍”,或者“死不回頭”—這些都是他最新的音樂作品。但一個現(xiàn)實是,如果用崔健更中意的名字,代價是得損失一部分傳播效果,畢竟“作品沒有弄出動靜”。
這話是崔健自己說的。在接受《第一財經周刊》采訪時,崔健講話的聲音很輕,必須把耳朵湊得很近才能聽得見,但也未必聽得明。因為他的思維在語言的前面,常常是說過幾句自己就轉了頻道,那種感覺,有點類似是用寫歌詞的方式在聊天。
作為演唱會前的造勢,羅盤文化在北京市區(qū)的200塊公交站牌投放了為期半個月的廣告,還有廣播電臺的宣傳和輪番而來的媒體訪問,看起來都是些陳舊的“套路”。羅盤也想過去洽談一些時興App應用的合作,類似來自餓了么的“我們的受眾可能不太重合”這種婉拒代表了大多數回應。
崔健可能已經失去來自年輕人的消費了,但崔健說他沒這么貪,“不要求年輕人都要聽我們的音樂,他們應該聽他們同齡人的東西。”但被問及“屬于崔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嗎?”時,他的語氣又明顯強硬了起來,“我覺得強行劃分時代是因為情感,而不是因為價值觀,價值觀是沒有年齡之分的。強行劃分時代,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商業(yè)炒作?!?/p>
搖滾到底是不是一件排斥商業(yè)的事?身處其中的人的性格決定了其看法。在那個時代走出來的一眾“老炮兒”里,崔健應該享有發(fā)言權。至少崔健足夠自信,他覺得“商業(yè)是一種規(guī)模,大的規(guī)模叫成功,這樣來講的話,我覺得我還是成功的”。
一個佐證是,他依然能夠號召一個體育場、近3萬的人來看他的演唱會,而且根據羅盤文化的說法,票房不錯。北大1986級校友的代表們參加了8月25日在北京舉辦的演唱會發(fā)布會,將崔健奉為“不是歌手,不是音樂人,而是一位思想家”,他們團購了數百張最高價位1680元的票,打算組成一個方陣。
另外一個佐證則是,崔健一直在商業(yè)世界里試。
2013年3月,崔健定制·藍色骨頭手機正式發(fā)售,售價近4000元,水花不大,消失得更快;這一年的11月,《藍色骨頭》又成了一部電影,由崔健自編自導,講述一個地下?lián)u滾歌手的愛情故事,國內票房419萬元,在羅馬電影節(jié)上拿到了一個不被人所熟知的“組委會特別提及獎”,很難說是成功;還有一部現(xiàn)代舞劇《十月·春之祭》,崔健擔任總導演,效果依然不過爾爾。
在崔健的百度百科詞條上,2010年到2014年被標記為“藍色骨頭”時期,與這個時期綁定的還有一個來自輿論的評價,“不務正業(yè)”。除了并沒有獲得太多回響的手機、電影、舞劇,也是在這個時期,崔健開始與電視綜藝親近。
2012年2月深圳衛(wèi)視的《年代秀》是崔健的“綜藝首秀”,之后他還出現(xiàn)在了山東衛(wèi)視的《歌聲傳奇》、湖南衛(wèi)視的《我是歌手》和2015年年底開始播出的東方衛(wèi)視《中國之星》。
在這些節(jié)目中,你能聽到崔健說起“電視是很好的宣傳途徑”“電視節(jié)目能滿足各種類型的音樂需求”的觀點,他解釋曾經的排斥是由于“音樂類綜藝節(jié)目真正成熟起來之前,電視演出條件不合格”。
“第一是我跟電視機前的觀眾不是敵人;第二是節(jié)目組提供的經費足夠;第三是它們能夠讓我推薦我想推薦的人。”在和《第一財經周刊》談起參加《中國之星》的思量時,崔健形容它是“一個特別大的舉動”,并且用條陳的方式細數了其中原因。
但是后來,崔健說,“這件事情失控了”,由他作為推薦人領上舞臺的楊樂和譚維維“火”了一把,但和崔健兩個字一起登上熱搜的卻是“炮轟小鮮肉”“拒談汪峰”“與劉歡互嗆”“爆粗口”等等關鍵詞。
這對于崔健來說當然不可預期,但事情本身又似乎可以預見。雙方的訴求很難到達同一個平面,崔健一再強調“推薦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是硬性條件”,節(jié)目則難以舍棄微博上動輒千萬甚至上億的熱搜標簽。
崔健告訴《第一財經周刊》,“這件事造成很多人對我的一個不好的印象,覺得我是妥協(xié)了,是在趟渾水,或者是去了一個不愿意去的地方,實際上我覺得我首先是有積極的意愿和與觀眾互動的態(tài)度,也在輸出我的觀點,在這種過程中也看到我自己的一些問題。”
事實與設想的出入讓崔健有些著急了,他甚至因此開始“反思”自己與媒體的關系,覺得自己失去了一些跟媒體接觸的機會,從而也失去了一些表達的機會,隨之又強調,“但這并沒有讓我表達的欲望減退,我依然有很強的表達欲望?!贝藿》磸驼f著。
不過失去機會的原因,崔健歸于自己,“還是因為作品少”。在2015年年底新專輯《光凍》面世之前,他已經10年沒有發(fā)表過音樂作品。他認為和媒體之間的節(jié)奏應該是由作品推動的,而不是通過空洞的語言,“做得少說得多的話,大家不會想要聽老生常談的東西;或者當你做的事沒有被人看到的時候,大家會覺得你在掙扎,”崔健說,“所以這次演唱會是一個契機?!?/p>
他要唱很多新歌,因為這是他當下最想要表達的。崔健聊到了最近的思考,他覺得如今最大的問題,是我們都有愿望危機,對自己的理性愿望特別不清楚,常常動搖自己,放棄自己的理性思考?!拔乙惨粯?,有時候拿錢拿得并不舒服,不拿也難受,同時又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會面對的是什么,產生一些危機?!贝藿≌f。而所有的答案,“都會在音樂里?!?/p>
《一無所有》肯定是要唱的,這是起點,并且在后來成為符號、象征,和一個時代的開端。盡管它早已不再是同一首《一無所有》。
崔健覺得,《一無所有》已經變成了“公共歌曲”,離自己越來越遠,而它被賦予的超過了歌曲自身意義的情懷,也都變成了個人情懷,“我甚至覺得已經不是搖滾樂的情懷了?!?/p>
不同的個體在不同的階段遇見了這首歌曲,并在其中添加了自己。此次演唱會的發(fā)布會上,北大1986級的校友代表有些激動,他們建立起的“崔健后援會”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歌迷組織。代為發(fā)言的一位說,“我第一次聽到《一無所有》,是剛進北大的時候,我拿著熱水瓶打開水,校廣播站放了這首歌,我從來沒聽到過這樣的音樂,我不能往前走了,有一種反叛和激情,內心有情緒無法表達,這首歌表達出了我的心聲……崔健搖滾的吶喊,伴隨著我們從北大食堂到全球各地?!?/p>
1986年,第一次唱出《一無所有》的崔健也不過25歲,與這批大學新生幾乎可算作同齡人。如今30年過去,另一位北大1986級的校友在與《第一財經周刊》談及崔健的意義時,仍然把每一句話都說成了感嘆句。這種吶喊式的表達也許或是他們對《一無所有》的一種理解與承襲。
30年前這首歌被唱出的一刻,成了許多人人生的關鍵性時刻,但不是崔健的,至少他認為不是?!拔抑皇菍懥艘皇赘璧娜?,”崔健說,“實際上我覺得當時我被關注得有點過分了,像被時代賄賂了一樣,有點過于受寵。到了現(xiàn)在好像不那么受寵了,人們會從我的身上找原因,實際上恰恰相反,我從來沒有想被賄賂,從來不想當寵 物?!?/p>
人們依然盯著30年前那個如今已經被符號化了的“崔健”,這事常常令他著急。崔健一段廣為流傳的采訪表達是,“你根本就不聽我的音樂,你沒有聽懂。你沒有權利說我尖銳不尖銳,實際上,我的批判性和尖銳比過去強100倍。我急就急在這兒。”
崔健的音樂一度失語了。
臺灣音樂制作人張培仁于1991年成立了魔巖唱片并創(chuàng)立“中國火”音樂廠牌,作為在那個時代最能代表中國內地搖滾音樂的“魔巖三杰”背后重要的推手,他把這種失語看作時代的悲劇引起的個人悲劇。經濟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價值判斷,文化被拋遠了,他告訴《第一財經周刊》:“文化的路徑斷了,他(崔?。┑囊魳纷鲈诋a業(yè)最高的地方,可下面是空的,沒有積累的,厲害的東西沒有人理解?!?/p>
張培仁覺得這事兒令人悲傷,但崔健表示的是遺憾,“我們不可能堵上耳朵去做自己,耳朵是聽自己的,眼睛是看別人的,在沒有鏡子的時候,人是通過音樂去了解自己的。但現(xiàn)在當你真正用耳朵的時候你什么也聽不到,聽到的都是別人的,聽不到自己,聽不到一個獨立的人在表達?!?/p>
人們總是喜歡賦予事物整十數的周年意義,比如30年,它足夠拿來懷舊了,但崔健沒有給這場演唱會下達“懷舊”的任務,他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比如寫新的歌曲,比如繼續(xù)擁抱電視綜藝。對于崔健來說,離開了北京的重要演出場所12年,他有機會重新開始。
但所有人都知道,不會再有一個時代的晚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