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郁
有一句老話,老得查不到出處,這句老話應(yīng)該是在那些久遠的年代時常掛在中原人的嘴邊。他們說:“那是圣人走不到的地方。”這是當(dāng)有人提起瘴氣彌漫的南疆、天寒地凍的北國和寸草不生的大漠時,他們就這樣說,語氣中帶著夸張了的恐懼和一點輕蔑,以至于百年后、千年后,他們的后代子孫也會這樣說,凡是他們心目中的蠻荒之地,都被認為是文明和教化所不及的。
當(dāng)然,圣人不可能走遍世界,但是,圣人的教化卻抵達了人世間的每一個角落。就連我們的齊齊哈爾,這方人煙稀少的土地,圣人也早早地眷顧到了。
儒教、佛教和道教在隋唐時期陸續(xù)傳入東北,但現(xiàn)在我們只說齊齊哈爾城。第一位來到這里的圣人是手捧《古蘭經(jīng)》的圣人。
清康熙年間,為防御沙俄的侵略,皇帝下旨,從山東、河北遷移四十戶穆斯林來齊齊哈爾戍邊,他們在卜奎驛站四周蓋起草房,安家落戶。虔誠的穆斯林是一天也離不開真主的,就在他們到來的當(dāng)年,便蓋起幾間茅舍來作禮拜,這就是最初的清真寺。請記住,那是1684年,七年后齊齊哈爾建城,故此,老穆斯林總是驕傲地說:“先有清真寺,后有卜奎城”。
那么,我們就走進這300年的清真寺,走進一種別樣的氛圍,這是時間的悠久與心靈的虔誠交織成的氛圍。
它是齊齊哈爾歷史上保存最為完好的建筑,也是黑龍江省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伊斯蘭宗教建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的4000多平方米的寺院,并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穆斯林民眾一次次修繕,一輩輩擴建,才有了我們眼前這座典雅、肅穆的心靈殿堂。
1852年,甘肅十二家伊斯蘭教徒被放逐到齊齊哈爾,他們屬于“哲合忍耶”教派,因為宗教儀式與“格迪木”教派有別,于是,他們在原來的清真寺西側(cè)另建了一處寺院,這樣就分出了東寺與西寺。
東寺與西寺格局相似,門庭壯觀,大殿威嚴,飛檐斗拱,油彩繪畫,分別以禮拜殿為中心,配有教長室、講經(jīng)室等。只是東寺比西寺更高大一些,精美一些。東寺的禮拜殿,在中國古典建筑的基礎(chǔ)上又融入了伊斯蘭宗教元素,殿堂為凸字形,座西朝東,可容納四百人誦經(jīng),大殿前寬闊的卷棚式廡廊,飛檐翹起,彩椽相銜,數(shù)重龍爪菊似的斗栱,由六根大紅柱襯托,正門上懸掛的橫匾為阿拉伯文贊主詞,20扇活頁門雕刻著琴棋書畫、花卉水果等精美的花紋。此外,東寺還有一個塔形的建筑,它叫窯殿。
磚雕是清真寺建筑群中最醒目的、最富特色的部分。東寺窯殿為方形三層三重檐,正面磚雕上刻有“天房捷鏡”四個金字,中間一層通體磚雕,磨磚對縫,透雕突雕,圖案豐富,雕工精美,這是前輩留給后世的語言,當(dāng)我們想了解北方建筑藝術(shù)、民俗及宗教歷史時,就去讀這些磚雕吧。窯殿四面還有九個圓形磚雕,上刻阿拉伯文的圣主名字和圣形。塔頂端鑲著一個鍍金銅葫蘆。
說到這個銅葫蘆,還有一段故事。1894年,“格迪木”教派在回族民眾中“寫錢糧”,就是集資的意思,來重修窯殿,并派人去張家口,花費重金買了這個銅葫蘆,運輸工具是一駕馬車,這駕車顛簸了幾個月才回到齊齊哈爾,當(dāng)工匠們要把這個千辛萬苦弄回來的寶貝裝到塔頂上時,住在附近的一位皇族貝勒卻不同意了,理由是在此周圍,不可以有別的建筑高過他家的房子。貝勒的話誰敢違背?就這樣,直到清王朝覆滅,清真寺才把銅葫蘆安到塔頂上。
這只葫蘆把一彎新月舉上了天空,這是伊斯蘭教“彎月涵星”的象征,看著它,穆斯林民眾的心中就明亮了。讓他們心中明亮的,還有寺內(nèi)珍藏的稀世手抄本《古蘭經(jīng)》,同治、光緒御書的匾額,以及清朝的湯瓶、香爐、宮燈等,這些文物,寄托著穆斯林心中對真主的虔誠和對歷史的敬意。
就這樣,清真寺陪伴著一代代穆斯林,在悠長的誦經(jīng)聲中,走過了300多年的歲月。
接下來,各方神圣就都來了,他們是跟在無數(shù)普通人身后到來的。一些寺廟、教堂出現(xiàn)在這里,圣人和神仙都有了各自的居所。
齊齊哈爾突出體現(xiàn)了各種文化交融的地域特點。齊齊哈爾原住文化以達斡爾人的薩滿教為基礎(chǔ),漢族人的大批流入,很快使中原文化成為了主導(dǎo)文化,他們帶來了儒家、佛教和道教等文化與宗教信仰,而1840年后,西方的圣人耶穌也步履匆匆地趕來了。
每一個圣人都有一副濟世救人的心腸,一種顛撲不破的理論,一番苦口婆心的教導(dǎo),那么,到底該聽信誰的呢?肉眼凡胎的大眾有些迷惘了。
大眾的迷惘被省城中心慈會會長陳福齡看在眼里,他說:“近日人心不古,道德淪落?!边@是1923年,陳福齡憂心忡忡,憂心忡忡之后他又突發(fā)奇想——把儒、釋、道三家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五教歸一”,建立一座道德院,以教化群眾,恢復(fù)古風(fēng)。
他聯(lián)系了康青山等一些財主、士紳,大家共同出資,真的把這樣一座道德院成立起來了。“五教歸一”,這樣的文化融合在其他的地方,誰見到過?他們以“救災(zāi)恤難,講演道德,異民眾之大同”為宗旨,開始了具體的、實在的濟世救人。
“五教道德院”成立的當(dāng)年,就在臨時租借的房子內(nèi)設(shè)粥場,每日施粥救濟貧民。
為著心中的理想,陳福齡、康青山等人自籌經(jīng)費,出版了《聚奎卜乘》、《挽世道德金針》等書。到了1925年,路過道德院的人們常能聽到“咔噠、咔噠”的機器聲,那是因為一位士紳捐助了五千元大洋,道德院自己辦起了印刷廠,印刷了《孝經(jīng)》、《道德經(jīng)》、《金剛經(jīng)》等讀物,分發(fā)給民眾。
1928年,道德院籌集數(shù)十車皮糧食,送往山東災(zāi)區(qū)救濟災(zāi)民,為此,山東賑務(wù)督辦頒給五教道德院“利益群眾”的匾額。第二年春,河南千余難民涌入齊齊哈爾,五教道院協(xié)助黑龍江省當(dāng)局賑濟難民,然后又將他們?nèi)克突睾幽稀?/p>
1932年,道德院在興隆街永合胡同建成自己的院落,這個新院落為三進式,山門磚雕龍飛鳳舞;內(nèi)拱門之上懸掛“宗教匯源”匾額;二門四大明柱,飛檐角下鐘鈴吊懸,兩側(cè)砌筑青磚花墻;正殿為二層樓房,椽檐精雕彩繪。大門外掛有“本院施粥”招牌,內(nèi)設(shè)粥棚,實施慈善濟民。今天,這座建筑已經(jīng)非常蒼老了,但是它的精神沒有老去,因為那是大愛書寫的精神,因為愛是常青的。
這個院子里的人們做了太多的善事,太多的事已經(jīng)被時間的風(fēng)吹散了,但是齊齊哈爾記得,1935年,為創(chuàng)建大乘寺他們就募集了19萬余元資金。
齊齊哈爾還記得,淪陷時期,這個院子承載了太多的無奈。1945年5月,日本關(guān)東軍電臺強行征用“省立齊齊哈爾圖書館”館舍,全部圖書被迫搬遷到五教道德院寄存。所幸的是,圖書館遷來不久,抗戰(zhàn)勝利,大批圖書得以存留。
解放后,這個院子曾改為學(xué)校,也曾作為居民住宅,作為住宅之后,便傳出一些有趣的事情,說住在這座樓里的人,常常是半夜醒來,人正睡在地上?!肮順恰钡拿植幻劧撸惯@個老宅院又多了一份神秘。
在齊齊哈爾人眼里,蒙著神秘面紗的還有這座圣彌勒爾大教堂。
民國17年,也就是1928年,在齊齊哈爾傳教的瑞士籍神甫英賀福,為發(fā)展教徒,購買了45間房產(chǎn),以籌建新的教堂。1930年新教堂動工,1931年建成,這就是圣彌勒爾大教堂。
這是齊齊哈爾最大的天主教堂,主體建筑為歌特式,主塔高43米,主塔底層為禮拜堂,堂內(nèi)寬敞明亮,能容納4000名教徒,北端的祭臺上燃著長明的燭火,墻上的壁畫講述著天主和圣徒的故事。主塔四面鏤空,每面有一個長型十字架,塔尖上也有一個大十字架,下面是鐘摟,懸掛5口銅鐘,1大4小,銅鐘每天報時3次,鐘聲能傳送到很遠很遠。可惜那鐘聲沒能傳到今天,沒有人說得清是什么時候,只感覺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些銅鐘便遺失了。
這座建筑宏偉壯觀,在從前的相當(dāng)長的一段時間里,是齊齊哈爾最高的建筑。教堂的東側(cè)、北側(cè)、西側(cè),都建有二層青磚樓房,供神職人員起居。瑞士、德國、法國、英國、波蘭等國傳教士,先后在這里傳教。每逢主日,就有大量教徒到這里來望彌撒。
宗教和文化總是分不開的,就象兩條腿,他們支撐的頭顱和身體叫做文明。西方的宗教走到了東方的土地上,是文化和它一起走來的,走來之后,必然要傳播西方文明。1930年,齊齊哈爾天主教堂創(chuàng)辦私立華北中學(xué),主教英賀福虔誠地散布著天主的教誨,執(zhí)著地播撒著他心中的博愛,希望學(xué)生熱心宗教、勤學(xué)敬師。
今天的人們,對于華北中學(xué)這個名字,可能會產(chǎn)生地理方位上的疑問,想想當(dāng)時的東北,已經(jīng)明顯地處在了日本帝國主義勢力的控制之下,而當(dāng)時的英賀福為了表明齊齊哈爾是中國的一部分,便將他的態(tài)度寄予了這樣一個名字。偽滿洲國建立后,英賀福一度拒絕在學(xué)校懸掛日本國旗,關(guān)東軍便對他施加壓力,在與英賀福的一次又一次沖突后,日本人最終撕破了偽善面具,將英賀福暗殺了。
英賀福之后,繼任主教依然是瑞士人,名字叫做胡干普。后來,日本人狼狽不堪、可恥而必然地離開了這塊本不屬于他們的土地,再后來,國民黨政權(quán)也在這里土崩瓦解了。
二十世紀中葉,在那風(fēng)云突變的時代,在那驚心動魄的日子里,胡干普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1947年,天主教會與一樁反對新生的民主政權(quán)的間諜案牽上了干系,于是,一種不適合社會進步的精神體系,便隨著舊時代一起坍塌了。新政權(quán)接管了教堂,宗教活動停止了,幾十名外國神職人員被遣送回國,關(guān)于間諜案的神出鬼沒的故事籠罩了大教堂。
突然之間一切都成為了往事,而且,這往事顯得無限遙遠,只剩下一座不會說話的巨大建筑,高舉著來自異域的精神標志,突兀地站立在那里。
此后,大教堂便有一些單位搬進搬出,而在這里停留時間最久的是齊齊哈爾馬戲團。在“文化大革命”中,大教堂遭到嚴重破壞。
1982年市政府將大教堂所有權(quán)歸還給天主教哈爾濱教區(qū)。1987年,這座教堂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國務(wù)院宗教局撥專款,對大教堂進行了維修。
今天的圣彌勒爾大教堂不僅是一個活躍的宗教場所,也成為了齊齊哈爾市中心的一道別致的風(fēng)景。
因為宗教與世俗的區(qū)別,大凡寺廟教堂,都顯現(xiàn)著特立于紅塵之外的清靜優(yōu)雅、肅穆安詳;因著這清靜優(yōu)雅與肅穆安詳,便有了成為風(fēng)景的條件。那么,讓我們再看一道更為壯觀的風(fēng)景,它就是大乘寺。
說起大乘寺,就不能不說它的過去。
1929,佛教屆人士倡議在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修建佛教寶剎,在他們看來,黑龍江省的外國宗教勢力太過昌盛,而佛教反而衰微,那么就必須修建一座規(guī)模相對大一些的寺廟,以弘揚佛法。他們的提議深得五教道德院的贊賞和支持,道德院積極出資、集資,開始了籌建工作。1939年大乘寺正式動工,1943年竣工。
大乘寺座落在市區(qū)東南部,它占地面積3.1萬平方米,寺內(nèi)外古木參天,環(huán)境優(yōu)雅,與哈爾濱極樂寺齊名。
大乘寺在齊齊哈爾百姓的口中,特別是在老年人的口中,總是被叫成大佛寺,這是因為寺內(nèi)供奉著好多巨大的漢白玉石雕佛像,而這些佛像,還承載這一段曲折而苦澀的往事。
1945年,在鮮血和笑容中,在炮聲和淚水中,抗戰(zhàn)勝利了,齊齊哈爾光復(fù)了。雖然光復(fù)了,社會依然動蕩,大乘寺,這座建于日偽時期的寺院會有怎樣的命運呢?紛紛不斷的謠言動搖了僧眾的心,他們在院內(nèi)掘下土坑,把一尊尊佛像掩埋了。那一夜,月黑風(fēng)高,那一夜,石佛心碎了。作完這件事,僧侶們便逃散了,東北最大的佛寺,在建成兩年后被遺棄了。
大雄寶殿的風(fēng)鈴被春風(fēng)一次次搖響,但對于大乘寺來說,那不是真正的春風(fēng),真正的春風(fēng)是1980年刮來的,它為這座荒草叢生的寺院捎來了落實宗教政策的音訊。
1983年,在原大乘寺監(jiān)院圓志法師的指點下,市城建局和宗教局挖掘出三十九件漢白玉佛像,這些佛像被埋藏了三十八年,佛像有知,當(dāng)感到時光的漫長,感到黑土的敦厚,感到陽光的溫暖。
1987年,大乘寺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市政府從哈爾濱極樂寺請來天臺宗派妙修大和尚,在他的主持下,大乘寺開始了全面的修復(fù)工程,并恢復(fù)了佛事。
大乘寺山門為一高二低斗檐式門樓,威嚴壯觀。
走進山門,有鐘樓、鼓樓分立左右。院庭內(nèi)南北中軸線上,縱向等距排列著三重大殿。前殿是天王殿,供奉彌勒佛祖,下首左為阿彌陀佛,右為燃燈佛,東單間供奉觀世音菩薩,西單間供奉地藏王菩薩。正殿是大雄寶殿,是大乘寺的主體建筑,供奉釋迦牟尼佛,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隔扉后為坐南面北的觀世音菩薩,東單間供奉太上老君,西單間供奉孔圣人。后殿是兩層的藏經(jīng)樓。三大殿的建筑形式均為起脊屋頂,上有黃綠相間的琉璃瓦覆蓋,屋脊兩端裝飾著高高翹起的獸吻,氣勢恢宏。
整個建筑群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周圍共有7座配殿,每座配殿與大殿距離相等,配殿與山門組合,成八卦形排列。八卦是道教的符號,出現(xiàn)在佛教建筑中也正是齊齊哈爾的特色,體現(xiàn)了寺院最初的創(chuàng)建者各教歸一的理念?!鞍恕斑@個數(shù)字,也是有深意的,象征了普度八方眾生。
天王殿前,有一尊7米多高的漢白玉露天觀音像,神態(tài)慈祥地俯瞰著塵世生靈。這是在上世紀90年代,妙修大和尚發(fā)愿建造的。這位高僧命運多舛,始終虔誠持戒,學(xué)修并重,1996年圓寂,享年103歲。他留下了這尊觀音像,仿佛為大乘寺留下了一種心愿,為眾生留下了一份祝福。
2003年五百羅漢堂修建完畢,2004年海會堂完工,2005年藏經(jīng)樓完工。如今,大乘寺已經(jīng)是一個十分宏大的建筑群了。
如果你是一個佛的信徒,你自然能在廟宇下、佛像前和繚繞的香煙中得到歸屬感;即使你不是一個佛的信徒,也可以,或者說應(yīng)該到大乘寺走一走。在暮春或是初秋,在天氣很好的清晨或是午后,你穿過那些老榆樹,繞過一座座殿堂,不必攜帶任何目的,只是隨心地走一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在肅穆的舍利塔前,你會感到一份難得的心靈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