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
一、夏季常見病的經絡治療
1.泄瀉
大便溏薄者為泄,大便如水注為瀉。泄瀉一般指腸道疾病,夏季多見。夏季細菌容易繁殖,人們吃了不潔食物,造成濕熱下注;也有過食冷飲,或者空調過冷過久,夜不蓋毯護腹;還有的腎陽虛導致五更瀉。
經絡治療可以健脾祛濕,溫中散寒,或者扶正驅邪。取脾經、胃經,任脈為主。脾經取三陰交、陰陵泉、地機、大橫;胃經取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豐隆、天樞、水道、歸來;任脈取神闕、氣海、關元、中極。督脈取命門。膀胱經取脾俞、胃俞、三焦俞、八髎。心包經取內關。
療法以艾灸為主,輔以推拿、拔罐、熱熨、電針和中成藥(如藿香正氣丸、四神丸、香連丸、異功散)等。
2.中暑
中暑乃夏季高溫所致,頭暈頭痛、納呆、高燒、惡心嘔吐,甚至于昏迷倒地。
經絡治療宜以清熱醒神,扶正止嘔為主,先瀉后補。瀉法以刺血,刮痧為主。刺血取人中、中沖、耳尖。刮痧刮三條線:風池到肩井;大椎到肩井;大杼到膈俞。并以右手食、中指蘸刮痧油在患者頸部擰痧。
待溫度退去后,可讓患者靜臥于床,保持空氣清新,喝杯淡鹽開水,艾灸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三陰交、中脘、神闕,輕按內關穴。
3.空調病
由于夏天氣溫較高,人們常在辦公室或家中開冷空調,或者開電風扇。因為開得溫度過低,時間過長,常易得空調病。經絡治療,穴位除阿是穴外,主?。喝蚊}的中脘、上脘、下脘、巨闕、神闕、氣海、關元、中極;胃經的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梁門、天樞;脾經的三陰交、陰陵泉、地機、大橫;督脈的命門;膀胱經的背腰部各俞穴、八髎穴。
療法以艾灸,走罐,刮痧為主,同時吃點生姜紅
糖湯。
4.皮膚病
如果陰雨連綿,天氣濕熱,容易誘發(fā)皮膚病,使皮膚瘙癢,出現濕疹等。一般來說,上身癢,取大腸經的曲池;下身癢,取脾經的血海;全身癢,取督脈的大椎。以按摩、刺血、拔罐為主。有的濕疹患者還可以自己煎制中藥擦洗:香樟木50克,苦參50克,明礬10克。如果是癬(真菌感染),可用鵝掌瘋藥粉或足光散泡洗患處。
二、冬病夏治治未病
中醫(yī)主張“上工治未病”,而冬病夏治就是“上工治未病”的具體實踐之一。冬病——好發(fā)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如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病等。夏治——乘著夏天炎熱之際,夏季陽氣旺盛選擇適當方法治療?!按合难a陽,秋冬補陰?!敝嗅t(yī)認為,夏季對陽虛者使用助陽藥,對內寒凝重者使用溫里驅寒藥,以及利用針灸、敷貼、遠紅外線、日光浴等方法,以發(fā)揮溫陽驅寒、扶助正氣,祛除病根的作用。冬病夏治,為秋冬儲備陽氣。陽氣補足,則冬季不易被風寒濕邪所傷。
冬病夏治方法眾多,這里介紹幾種簡單易操作的方法給各位讀者。
1.臍貼
將某些中藥研末后用姜汁調和貼在神闕(臍中)穴。
哮喘:麻黃3克,地龍10克,白芥子10克。
寒濕腹瀉:吳茱萸10克,胡椒2克。
濕熱腹瀉:車前子10克,六一散3克。
自汗、盜汗、遺尿:五倍子10克,辰砂3克。
尿潴留:蔥白10克,白胡椒3克。
肝硬化腹水:皮硝20克,肉桂3克。
乳房小葉增生:蒲公英10克,廣木香5克,當歸15克,白芷10克,薄荷5克,梔子10克,地丁10克,瓜蔞15克,黃芪10克,郁金10克。
痛經:肉桂3克,丁香3克。
帶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炮附片10克,白術10克,補骨脂10克。
滑胎:黃芪10克,熟地15克。
2.敷貼
將中藥處理后貼在相關穴位上。
咳嗽:將竹瀝油、白芥子、地鱉蟲各適量研磨為粉末,用姜汁調和后貼天突、膻中、肺俞、心俞、膏肓、大
椎穴。
哮喘:白芥子7克,延胡索7克,甘遂4克,細辛4克,研末后用姜汁調和,敷貼于心俞、肺俞、膈俞、大椎、定喘穴,培土生金。
肩周炎:蔥汁、姜汁、蒜汁各150毫升,鳳仙花葉50克,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膠60克。先將蔥、姜、蒜汁、鳳仙花葉、米醋置于鍋內煎熬,其濃汁加入牛皮膠及面粉,煎至膏狀。敷貼阿是穴,每次4小時。
膝關節(jié)炎:透骨草30克,伸筋草30克,蘇木20克,海桐皮20克,嫩桑枝15克,威靈仙15克,紅花12克,雞血藤12克,白芷12克,乳沒藥9克,川草烏9克,秦艽9克,當歸9克。紗布包藥,入鍋,加水1000毫升,煎煮50分鐘,泌汁,溫敷患處。七天一個療程。
凍瘡:灸合谷、足三里、阿是穴。也可用辣椒水煎洗患處。
3.熏洗法
熏洗是先將中藥煎煮,然后將其汁液倒入澡盆,外掛浴罩,患者坐在堅固的木頭板凳上,先熏后洗。若嫌氣悶,可以打開浴罩縫隙,透透空氣,然后繼續(xù)熏洗。有嚴重肺病和心腦疾病患者慎用。此法可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消腫止痛。適應證有風濕病,類風關,跌打損傷,坐骨神經痛,渾身冷痛,腰背痛。取當歸尾、伸筋草、絡石藤、西澤蘭、雞血藤、落得打、虎杖、羌活、獨活、威靈仙各15克,紅花、乳香、沒藥、地鱉蟲、路路通、川芎、川烏、草烏各9克,入鍋合煎后熏洗。
4.麥粒灸
麥粒灸是指三伏天將艾絨搓成麥粒大小的艾炷,放在特定的穴位上艾灸。用以治療哮喘的方法。恩師金舒白教授是此法的領跑者。
初伏取穴大椎、肺俞;中伏取穴定喘、膏肓;末伏取穴陶道、風門。每伏相距10天。灸后注意消毒,并讓患者吃雞魚之類發(fā)物,令瘡口擴大。
總之,冬病夏治,充分體現了“上工治未病”的精神,有益于人類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