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松濤
雙十一晚,跟同事老輝無事悠閑,偶遇一位家長,雖是過往,但家長非常熱情,閑坐深聊——孩子上高三幾天,被班主任趕回家,并拒其回校上課!百般哀求無果,家長將孩子送到遼寧妹妹那里讀書??粗⒆由宪嚽翱薜南±飮W啦,母親的心碎了,談話間也忍不住淚流滿面,恨自己的同時更恨孩子的班主任……她說:我真想拿刀去殺了他……
為人師者,為何積得一身仇恨?
一棵小樹,長彎了,很自然的事情,樹大自然直。而當我們面對那個彎曲的時候,一刀劈下!小樹沒了主干,如何成材?不站在讓小樹成材的角度去修剪、去扶植、去呵護、去澆灌,我們不配做“園丁”!
孩子的發(fā)展都是在不斷的知錯、認錯、改錯中成長起來的。有的是“明錯”,易改;有的是“暗錯”,難防——聽話的孩子在“暗錯”,我們沒有察覺,也沒有進行干預(yù),他們自己就利用自我的認知標準和普通公眾心理標準對錯誤予以了糾正,難以察覺。 “壞孩子”犯的都是“明錯”,其實他們是我們工作的最好“原例”!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赤裸裸的錯誤更能獲得大家的警覺和認知,對與錯的立場分明,很容易從最后的處理結(jié)果中得到啟示,從而約束自己的言行,走向規(guī)范。所以,無論我們怎么處理“明錯者”,大家都能從中受益。唯獨,我們將孩子趕回家,表面上是收獲了班級環(huán)境秩序的清靜,自我心理的舒緩清閑,班級管理的順風(fēng)順水……說好了,是給絕大多數(shù)孩子提供良好學(xué)習(xí)環(huán)境!本質(zhì)上是教師立于自我角度,為了便于自己的管理,體現(xiàn)自己的權(quán)威,證明自己的“卓越”,代價是斷送了孩子的未來!
一面黑旗倒下,并不代表一面紅旗升起,沒有了黑旗的警示,班級就會變得松懈、散漫,“暗錯難防”的日子悄然開始……孩子總無錯,為師者作甚?
不能轉(zhuǎn)害為利,不能以錯警人;僅憑一己之私、獨斷專行,我們不配做老師!
我們經(jīng)常運用“家長輔助教育”的手段來教育孩子,因為我們的目標一致: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教師何嘗不是望生成人,望生成才。但將孩子推給家長只是一種無能的表現(xiàn)——沒有能力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沒有能力來化解孩子心中的結(jié)點,沒有能力來改變和約束孩子的言行,沒有能力來樹立一個正向的班級旗幟。缺失了這些,我們怎么做老師?
家長把孩子送到我們手中,是相信我們的“專業(yè)”管理能力,寄于我們和孩子無限的希望。當孩子被“反傾銷”給家長的時候,就已經(jīng)證明:我們是無能的!我們無法完成家長乃至社會賦予我們的責(zé)任和義務(wù),并且我們將錯誤進行了“嫁接”——孩子對我們的痛恨深深掩埋了自身所犯錯誤,師生反目成仇,更別提改正了;家長的無奈也轉(zhuǎn)化成忿恨,孩子的錯不是一生的失誤,但老師的錯,卻能葬送孩子的前途!
不為認錯而思,不為改錯而行;推卸責(zé)任,滋生仇恨,我們不配做老師!
作為老師,我們應(yīng)給予孩子足夠犯錯的機會!
我們應(yīng)該“喜歡”孩子犯錯,孩子錯誤爆發(fā)時間、類型的不確定性能給我們的管理帶來困難,顯得猝不及防,甚至手忙腳亂。明錯的同時,帶給孩子的是共同的認知尺度規(guī)整,形成很好的反面教育案例,無論是警示作用還是實際糾正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工作經(jīng)驗的有效積累能保證“案例”順其自然地處理,得心應(yīng)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對于正確進行“認知、認同”!
心中容不下犯錯、心胸狹窄的我們不配做老師!
我做過調(diào)查: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愿意選擇讓犯錯的孩子留下來,無論犯了多大的錯,他們選擇原諒。這就是“同類理解”心理。我們也需要“同類理解”——跟孩子一起“同類”,看清錯誤本質(zhì),掌握錯誤發(fā)生拐點,有效預(yù)防錯誤發(fā)生。預(yù)見一種錯誤的發(fā)生遠比處理一種錯誤更顯智慧。跟家長“同類”,我們更容易理解家長的殷殷之切、宏圖大愿……更容易“手下留情”,保留“樹干”。在孩子心中我們是睿智的老師,在家長心中我們是值得敬重的老師!
做一個普通老師,已經(jīng)不易;做一個受人尊重的老師,更不易;做一個遭人痛恨、唾罵的老師,卻很容易!只取決與我們的一念之差!你選擇做一個什么樣的老師,你就會選擇怎樣去做到!
起點的思維決定終點的成績!所以,變換面對錯誤的角度,孩子錯的一直“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