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墨
醉在江南,與君白首
◎諸葛墨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世人一提及辛棄疾,腦海中便出現(xiàn)高偉豪邁的愛國主義詞人形象,可有幾人想過,他本無意寫詞,卻為這飄搖軟弱的南宋嘔心瀝血,一不小心便走上了詞壇高峰。
他自小便將故國山川刻在心底,所以一生都在想著如何挽救江河日下的南宋,如何收復(fù)中原,撫慰遺民血淚。他為此做過沙場點兵的將軍,手握實權(quán)的封疆大吏,也做過人微言輕的小官。
他每至一地,每任一職,皆有所作為。這般為國為民,卻踩到了尸位素餐者的痛腳,于是他的官場生涯一直都不太平。即便如此,他也能苦中作樂。寫下這闋《清平樂》時,他正閑居上饒,身無一職,縱然擔(dān)憂國家命途,他仍能自適,游山玩水,填詞作賦,一派陶然。
這只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江南風(fēng)俗畫,讓人讀了開懷,心中生暖,繼而生羨,最后卻又婉轉(zhuǎn)成一聲輕嘆。
那日辛棄疾喝了點小酒,家中賢妻嫌他一身酒氣,便讓他出門散步。到了村里,看見一戶人家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的場景,他也隨之而樂,于是匆忙返回家中,提筆寫就一幅白描。茅屋低小,溪上青草,暖陽高照,還聽到一對白發(fā)夫妻正用婉媚的吳儂軟語聊著家常。家中孩子都沒閑著,老大在菜地里鋤豆苗,老二在編雞籠,最小的孩子仗著自己年紀(jì)稚嫩便偷起懶,躺在溪邊剝蓮蓬,也不知他是剝的多還是吃的多。
在江南的鄉(xiāng)間終老,老到白發(fā)蒼蒼,和老伴坐在夕陽下看兒孫繞膝,用方言聊著今年的收成,點著兒孫的名字說這個像你那個像我,然后相視而笑?;蚴窃谄嗪挠暌挂患胰藝鸂t夜話,給孩子們講早年的奇聞逸事,看他們張大嘴巴睜大雙眼地聽著……
這樣的祥和安寧怕是誰都無法拒絕,心系黎民的辛棄疾也不能,所以才會歡快地寫下這尋常的一幕。
他這一生常以三國英雄自詡,可最歆羨的人卻是陶淵明。他心中的陶淵明率直天真,真正視名利為身外之物,想做官時便樂顛顛地出來做官,厭棄官場時便揮揮衣袖,悠然采菊于南山,走前還留下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高傲又直接。
所以他總想著自己能有功成身退的那日,像陶淵明那般和家人過著淡泊的生活,這才是他心中那個完滿的自我。
可他心里還有濃得化不開的苦,外患一日不除,他便一日不得安心,連夢里都是萬里江山?,F(xiàn)實讓他深感無力,平生塞北江南的跑,到最后生了華發(fā)還是無用。他說男兒到死心如鐵,他想讓黎民共享太平,讓每個百姓都能像詞中的人家一般其樂融融,不知離苦。
最后,他病死在兒孫環(huán)繞中,這樣的結(jié)局雖然遺恨無窮,卻也算應(yīng)了詞中之語,得了善終。
進(jìn)能安邦,退能守拙,見慣蛾兒雪柳,只慕白發(fā)翁媼,這才是辛棄疾的迷人之處。念著這闋詞,我更想去江南,不為邂逅,只為看一眼那對白發(fā)夫妻是否還在那里用軟媚的聲音講著往事,眉眼間流轉(zhuǎn)著讓人羨慕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