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春
此次印度之行仍是以火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行李不宜多帶,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我還是塞上了一大堆閃燈器材,希望能進一步挖掘表現(xiàn)這個國家的可能性。我已經(jīng)數(shù)度探訪印度,這一次,閃燈支架的存在,讓我無法像以往那樣,在街頭迅速抓拍然后轉(zhuǎn)身就走,我需要和邂逅的當?shù)厝擞懈嘟涣?,甚至拉來他們的同伴充當燈光師。閃燈之下的印度市井生活更具質(zhì)感,突破了自然光的局限,普通的街頭場景有了一絲舞臺劇的味道。這也是我此次旅行最有趣的收獲。
瓦拉納西街頭。吸引我的是那種平常卻又極具生活氣息的氛圍。
恒河邊,一個老人剛吃完東西,整理著灑落身上的碎屑,旁邊有只小狗一直不近不遠地蹲著,似乎是在靜靜守護著他。每次到印度,我都會多次徘徊在這條圣河邊,這是最能一窺印度靈魂的地方,千百年來,朝圣者的足跡遍布河的兩岸,詩人、歌手也常常行吟于此。
一年一度的灑紅節(jié)是印度教最古老的節(jié)日之一,也是年輕人的最愛,他們的“戰(zhàn)斗”總是提前開始,在節(jié)日前夜狂歡暢飲,通宵達旦。
阿姆利則是印度邊境的要塞,也是錫克教的圣城,它的名字在印度語中意為“花蜜池塘”。我在阿姆利則金廟外的廣場徘徊,金廟是錫克教的圣地,每天來此朝拜的教徒成千上萬,這個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泰姬陵是完美建筑藝術的典范,而我更愿意關注泰姬陵下的日常生活。游人如織的圍墻外,有一條不起眼的安靜的林蔭小道,一個極為瘦小的老婦人牽著一頭山羊走過。帝王浪漫的愛情故事之外,更為長久的是腳踏實地的生活。
阿姆利則金廟的伙房。金廟每天為朝拜的人們免費提供食物,從早到晚不間斷,伙房里總是異常繁忙,這個幫忙打下手的小女孩隨時準備著,聽候調(diào)遣。
阿姆利則街頭,兩個錫克教徒相遇聊天。他們的服飾十分典型:長袖布衫,纏圍褲,其中一位腰間還挎了一把精致的小刀。
按照錫克教教義的規(guī)定,成年錫克教徒頭上都要包裹頭巾,這兩個身穿制服的警察也不例外,當然他們的頭巾也是制式的。
瓦拉納西的巷口,手藝人正給一位老人理發(fā)、修胡子。我在一旁架起柔光箱準備開拍,閃光燈要從上往下打,手藝人的學徒主動請纓,給我做了一回助理。
在阿姆利則街頭人群密集的地方,我把閃光燈套在柔光箱上架在一旁,引來許多好奇的目光。我遇到的很多印度人都有樂觀而又宿命的人生觀,他們看似遵守了很多制度,卻又隨性、淡然,處變不驚,從他們對我這個“奇怪的外來人”的回眸中,可以見得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