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麗
猴頭菌時食品中的明星,能夠養(yǎng)護腸胃,用于治胃潰瘍、增加食欲,還有提高細胞免疫功能、縮小腫塊的功能,亦是益壽抗衰的新型營養(yǎng)健腦食品。其栽培價值、經濟價值十分可觀。下面對猴頭菇的栽培條件和栽培技術做一下介紹。
一、猴頭菇的栽培條件
野生猴頭菇多發(fā)生于森林不太稠密,空氣較流通,濕度較高及20℃左右的環(huán)境條件。猴頭菇的生活史從擔孢子萌發(fā)開始,不斷分枝伸長形成單核菌絲體,但不能形成子實體。只有兩種性別不同的單核菌絲,通過異宗結合后才能形成有生育力的雙核菌絲。此時菌絲組織化,最后形成子實體。
1.猴頭菇的生長發(fā)育需要碳源、氮源、礦質元素及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麩皮和米糠是良好的氮源,其它能利用的氮源還有尿素、蛋白胨、銨鹽、硝酸鹽等。此外,猴頭菌在生長中還要吸收一定數(shù)量的磷、鉀、鎂及鈣等礦質離子;適宜的溫度,猴頭菇菌絲生長溫度范圍為6-34℃,最適溫度為25℃左右,低于6℃,菌絲代謝作用停止;高于30℃時菌絲生長緩慢易老化,35℃時停止生長;適宜的水分和濕度,培養(yǎng)基質的適宜含水量為60-70%,當含水量低于50%或高于80%,猴頭菇原基分化數(shù)量顯著減少,子實體晚熟,產量降低;菇房保持新鮮的空氣極重要,猴頭菇屬好氣性菌類,對CO2濃度反應非常敏感,當CO2濃度高于0.1%時,會形成珊瑚狀的畸形菇;光照條件,需要有50lx的散射光才能刺激原基分化。光強度大約在200-400lx時,菇體生長充實而潔白,過高的光照會使固體發(fā)紅,產量和質量下降;酸堿度在pH2.4-5的范圍內均可生長,但以pH4最適宜。
二、猴頭菇的栽培技術與方法
1.品種選擇。栽培的主要品種有C9、H5.28、H401、H11、Hsm 、H801等。一般選擇出菇快,產量較高的優(yōu)良菌株C9和H5.28。
2.栽培時間。猴頭菇的栽培,根據(jù)其子實體生長溫度和當?shù)氐臍夂驐l件確定。一般春秋兩季均可栽。
3.培養(yǎng)料的配制及裝袋
(1)培養(yǎng)料的配方比。
① 木屑69.5%,麥皮25%,黃豆粉2%,石膏或碳酸鈣2%,糖1%,尿素0.5%。
②棉籽殼50%,木屑30%,麥皮16%,石膏或碳酸鈣2%,糖1%,過磷酸鈣1%。
③ 草粉50%,木屑26%,麥皮20%,石膏或碳酸鈣2%,糖1%,過磷酸鈣1%。
配制時,先將主料拌和均勻,再將石膏粉、過磷酸鈣或糖等其它輔助料溶解于水后,緩慢噴灑入培養(yǎng)料中,料:水=1:1.2-1.5,使含水量達到70%左右。拌料后,將料堆成堆稍悶大約半小時,使料均勻濕潤。使料的pH控制在4-5之間,因此培養(yǎng)料中不宜加石灰。
一般用低壓聚乙烯塑料袋裝培養(yǎng)基。裝料時將料壓實,里面培養(yǎng)基松緊度要一致,且袋口要擦干凈,以避免雜菌從袋口侵入,再用線繩將另一口扎緊,然后從中央打上通氣接種孔。
4.培養(yǎng)基消毒。用高壓消毒滅菌或者常壓滅菌,當溫度達到100℃后,保持14h以上,?;鸷笤倜荛]4-6h。
5.播種發(fā)菌。待料溫降至30℃以下時,無菌條件下進行接種。每袋可接5個穴培養(yǎng)室內溫度維持20~25℃,空氣濕度65%左右,遮光培養(yǎng)。于菌絲生長旺盛期經20-28天培養(yǎng),菌筒的菌絲基本長滿,應及時將菌筒搬入菇棚進行催蕾出菇。
6.出菇期管理。絲長滿后,應進行條件改變處理,加大溫差,給予散射光,并進行立架出菇。溫度應調節(jié)在14-20℃之間。水應掌握“勤噴、少噴”的原則以保持濕度。加強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避免空氣不良產生畸形菇。掌握適宜光線,防止陽光直曬,給予一定的散射光。
7.采收。當猴頭菌刺約0.5cm時,即將產生孢子前及時采收。采收后,清理菌袋菇根和老菌皮,繼續(xù)培養(yǎng)10天左右形成第二批菇。一般管理好可采收3-4批菇。
三、結語
猴頭菇事很有前景的食用菌類,栽培關鍵是掌握好個原料的配比,一定要做好原料的滅菌,保證在無菌技術下接種,控制好猴頭菇生長所需的適宜條件,才能保證有個好收成。
參考文獻:
[1]西北地區(qū)猴頭菇生產技術要點—青海農技推廣—2012年 第3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