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景婭
摘 要:黃芪是我國重點培養(yǎng)、發(fā)展和保護的中草藥品種之一。為了使中藥黃芪的現(xiàn)代化生產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發(fā)展,本文以黃芪種植為研究對象,深入地探討了種植黃芪的完整過程和種植過程中的技術要點,以期為黃芪的種植者和研究者們提供相關方面的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黃芪;種植技術
當今世界對中藥現(xiàn)代化的呼聲和國際化的呼聲日益高漲,中藥的種植和生產已經(jīng)被列為國家的重點發(fā)展領域。黃芪,又名綿芪、西芪、綿黃芪或卜奎芪,耐寒耐旱但是又怕熱怕澇,是已經(jīng)有上百年栽培歷史和種植經(jīng)驗的一種豆科多年生的醫(yī)用草本植物。作為中草藥里的一種知名品種,黃芪具有強心降壓、脫毒消腫和補氣固表等多種醫(yī)學效用。
一、選地和整地
作為典型的深根性植物,黃芪的產量和質量好壞和土地、土壤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系。種植黃芪應該選擇土質干燥和土壤肥沃的疏松性砂質土層進行播種前的修整,最好是排水良好、光照較弱和坡度小于等于 的陰坡或半陽坡來作為育苗和定苗的地點。種植在陰坡上的黃芪雖然會生長得較為緩慢,但是藥苗品質極高,藥性很強。半陽坡的光照條件比陰坡要好很多,地質溫暖。種植在半陽坡上的黃芪雖然生長速度很快,產量也很高,但是藥性卻不如陰坡的黃芪好。種植黃芪最忌諱的就是濕度過重。地下水位較高的陰坡是不適宜種植黃芪的。
為了提高土壤的活性化和促進土壤的成熟化,進入冬季之前應該要完成翻土的準備工作。向下翻挖四十公分及以上的深度,以此打破原本的土壤層次和土壤里固有的物理性狀,通過加深活性土來創(chuàng)造有利于黃芪根部伸展的土壤基礎。翻好了土之后一定要把地耙成拱頂?shù)男螤?,并在土地周圍挖好排水的溝渠,以此防止黃芪的根莖因為滯留的積水而出現(xiàn)腐爛。耕地的時候還要注意和掌握耙干不耙濕的基本原則,以表層土壤較干且土塊出現(xiàn)白背為最好的耕地效果。
二、施肥和播種
為了保持好水土之間的關系,在保證黃芪質量的同時提高生產產量,耕作的時候就要盡量選擇土層深厚和透水性能好的沙質壤土或石灰性壤土來進行修整。濕度過高的土壤、黏緊板結的質地、土質瘠薄的砂礫土層、低洼易澇的黏土或是重堿濕地等地理條件都不是適宜黃芪生長的環(huán)境。翻土工作完成之后就是澆水施肥和播種的工序了。澆透了水,等土壤稍干的時候按照每一公頃施農家肥3萬~7.5萬公斤、磷二銨150公斤,過磷酸鈣375~450公斤、尿素150公斤或是碳酸氫銨225~600公斤和3911顆粒劑30公斤的調配比例來施肥。將調配好的肥料翻進土壤里,為了隨后做畦播種的順利進行而細致的完成整地工作。
黃芪的播種方式主要有條播、穴播、直播和撒播這四種,一般最常用的是條播和穴播,但是用于批量生產的大多是直播的播種方式。這種播種方式是按照每隔三十到四十公分種一窩的間距來進行直接種植的,土質好一點的可以適量的拉開距離而土質差一點了則可以斟酌著縮短距離。直播不僅便于噴灑藥物和除草工作,省下了不少的人工管理費用,有利于規(guī)范的田間管理,還有效地提高了黃芪的生產產量和產品質量。
三、澆水與排澇
播種后一直到種子萌芽出苗前,畦里都會保持濕潤的狀態(tài)而不用在進行澆水,除非遇上連續(xù)性的干旱天氣。一般情況下,在草苗長到九公分高之前,也就是定苗之前,為了保持地面的干燥、土質的疏松和根系向下伸長的生長趨勢,是不需要澆水的。如果在夏季突發(fā)大雨就要及時地進行排水、排澇工作,防治藥苗的根莖長期泡在水畦里而爛根死苗。如果是長期日照強烈、氣溫較高的干旱氣候,對黃芪藥苗的澆水工作也應該在早晚進行。發(fā)現(xiàn)出苗困難的情況后,可以先在畦面覆蓋上一些麥秸或稻草在澆水,適墑出苗。
四、除草定苗
澆水或者雨季排澇之后就應該要松土保墑了。為了保證畦內的土壤松軟疏密而沒有雜草,應該拿氟樂靈或捕凈等化學除草劑來進行藥物除草,有些較為頑固性的雜草可以直接用手拔除。
一旦出現(xiàn)缺苗的情況要立即將作為補充的補苗移栽過去。正常情況下定苗會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是在苗高三公分左右的時候按照每株相隔四公分的距離進行定苗,第二次則是在苗高九到十二公分的時候按照每株相隔十公分的距離來定苗。從開始出苗到封行前的整個過程中都要注意中耕除草。
五、追肥和化調
等到黃芪的藥苗長到十五到十八公分左右時,還要對其土壤實施補追肥料和化學調理的工作。除了施足基肥以外,應該重點關注發(fā)棵肥和長根肥的施肥情況。一般每公頃可以施用1.5萬~3.75萬公斤的腐熟人糞或750公斤的餅肥。如果選用的是化學肥料則以磷鉀肥為主,按照每公頃600~750公斤的比例開溝施入,覆土蓋嚴,并且在蓋土之后即刻澆水。追肥的具體方案要根據(jù)土壤的實際肥力來進行把握和控制。假如土壤貧瘠,基肥不足,追肥的時候可以分苗期和花期實施兩次追肥。假如土壤的肥力在苗期依然較高,基肥充足,就可以只在初花期進行追肥。黃芪在地表的長勢很高,有的甚至可以達到一米五以上。所以必須通過化調來進行控制。苗期長到六十到八十公分之間的藥苗,要結合防病治蟲的藥劑,按照每公頃15~30克縮節(jié)胺的比例化調一次。
六、換床移栽定植
正常情況下,黃芪的苗床育苗都要經(jīng)過一到兩次的移植或轉載后才能定植于田間。移栽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增大株與株之間的距離,促使獨株側根的多發(fā),抑制主莖徒長的成長趨勢。更換苗床之前還要先澆水,以便在取苗的時候減少對根須的傷害和破壞。可以的話就盡量選擇陰天、雨后初晴或是晴日的傍晚時間來進行換床移植的工作,轉載之后要馬上噴水或灌水,注意遮陽。這樣才能有效保證藥苗的存活。
七、病蟲害防治
和其它種植業(yè)的病蟲害一樣,黃芪在種植的過程中也會受到諸多病害和蟲害的侵害和干擾。病害中最主要的就是由真菌寄生引起的白粉病和專門病害黃芪根部的根腐病。而蟲害則主要是蝕咬黃芪藥苗嫩梢的蚜蟲、蛀食花枝基部的黃芪蛀莖蟲幼蟲和鉆入莢果蛀蝕黃芪種子的黃芪食心蟲。其它的蟲害還有蒙古灰象甲、金龜子和種蠅等。然而不管是病害還是蟲害都可以通過化學用藥而有效防治和祛除。重要的是及時地發(fā)現(xiàn)病害和蟲害,才能盡早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八、結語
作為一種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芪具有防病保健等重要的醫(yī)學作用。黃芪的種植要經(jīng)過選地整地,施肥播種,澆水排澇,除草定苗,追肥化調和移栽換床等步驟,在完成每道工序的過程當中還要注意對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
[1]趙中振,陳虎彪.內蒙古武川縣大青山地區(qū)蒙古黃芪野生品與栽培品的比較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1,12:1577-1581.
[2]龍澍普,陳昕.寧夏鹽池干旱風沙區(qū)膜莢黃芪種植效益及黃芪栽培技術[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4,09:26-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