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
住在美國的朋友談到有次在紐約請客,一位猶太客人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只差沒有拜他為師了。朋友不免為自己的手藝志得意滿,問猶太人:“你覺得我的哪一道菜做得最好?”猶太人說:“呀!你實(shí)在太了不起了,我們猶太人吃蒜頭幾千年,都是用手剝再用刀切的,你用菜刀拍兩下,蒜頭就跑出來了?!迸笥颜f,從那以后,他對中國文化就大有信心!
不只是蒜頭,我還聽過芝麻餅的故事。說有幾個外國人到餐廳叫了芝麻餅,吃的時候大為驚嘆:“這芝麻排得密密麻麻、整齊有致,一定花了不少時間吧!”確實(shí),如果我們的文化對事物有主客之分,我們就很難有拿大餅來就小芝麻的創(chuàng)意了。
還有一次,我路過一家餐廳,發(fā)現(xiàn)門口圍了一群人,有一些是外國人,全都沉默得大氣也不敢喘。原來,他們是在看餐廳的師傅“搖元宵”———師傅把一簇簇豆沙放在鋪了糯米粉的大籮上搖來搖去,半盞茶的工夫,數(shù)十粒元宵就搖成了,每一粒大小都一樣,還粒粒都是那么圓。搖元宵看起來真神奇,怪不得大家都目瞪口呆,真的,第一個發(fā)明搖元宵的人一定是英明天縱的。
文化的表現(xiàn)有時存在于很細(xì)微的地方,從怎么剝一顆蒜頭、沾一粒芝麻、搖一個元宵,就能看見文化細(xì)膩的一面!
不只文化這樣,一個人做的任何芝麻綠豆、雞毛蒜皮的小事也都表現(xiàn)了他的品質(zhì),這是佛家說的“三千威儀”與“八萬細(xì)行”應(yīng)該并重的原因。
芝麻、蒜頭、元宵,真的都不小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