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連峰
清河菜豆腐歷史悠久,最初是出自哪朝哪代已無從考證。其選料平常,制作工藝簡單,既可當(dāng)主食,也可做菜肴,千百年來養(yǎng)育了無數(shù)清河兒女。
清河菜豆腐主要原料是蔬菜、黃豆及小米,春天的菠菜、野菜或榆葉、槐葉,夏天的根達菜、紅薯秧葉等,秋冬的白菜幫、白蘿卜纓、胡蘿卜纓等,都可充作蔬菜。黃豆需數(shù)小時涼水浸泡,待外皮柔軟,經(jīng)小磨碾碎成豆糊,混同小米一同下鍋,開鍋后加上剁碎的菜末,熟后食用時,佐以酸辣小料。
據(jù)傳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年輕時落難于清河,糧食斷絕,清河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頭。由于當(dāng)時清河老百姓很窮,他們商量后,家家戶戶熬上一鍋菜豆腐,官兵飽餐了一頓菜豆腐后,士氣大振,又踏上漫漫開國之路。趙匡胤登基后,一直未忘清河菜豆腐,將其封為“神粥”“救駕粥”,這是菜豆腐最早的傳說。歷史上菜豆腐一直是窮人的飯食。抗日艱苦年代,劉、鄧大軍馳騁冀南平原,軍糧短缺,菜豆腐因其制作簡單快捷,營養(yǎng)豐富,倍受抗日官兵歡迎。1928年,許光達大將在清河開展工作,飲食也以菜豆腐為主。解放后,一些建國功臣再次回到清河,還要吃上幾頓菜豆腐。
當(dāng)一碗地道的熱騰騰的清河菜豆腐端上桌,再放上鮮紅的小尖椒末、香蔥、蒜末拌開,真有點說不出的土香味,以及清河人特有的那種坦誠、豪爽、純樸、剛烈的特色與氣韻。菜豆腐油而不膩,維生素、礦物質(zhì)和纖維素豐富,又符合當(dāng)前高蛋白、高鈣質(zhì)、低脂肪的飲食營養(yǎng)需求,加上價格低廉,又被稱為“廉政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