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治釗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朝南直隸江陰(今屬江蘇江陰市)人。徐霞客從小不愛讀四書五經(jīng),對科舉考試亦不感興趣,而是喜歡閱讀探險游記,常常把這些書帶到私墊里,遮放在經(jīng)書下偷閱,讀到精彩之處,不免眉飛色舞。
書越讀越多,徐霞客已不滿足于困在書房里,于是萌發(fā)外出旅行之強(qiáng)烈愿望。據(jù)王思任《徐氏三可傳》等史料記載,霞客是當(dāng)?shù)爻雒⒆樱案改冈?,不遠(yuǎn)游”,如此古訓(xùn),致使其躊躇不決。而徐母乃開明之人,鼓勵霞客,不必牽掛家里,還親手繡制遠(yuǎn)游之冠,戴在兒子頭上。她對霞客說:“吾幸健,善飯,足恃耳。男子生而射四方,遠(yuǎn)游得異書,見異人,正復(fù)不惡。無以我為念。”
如果說起初游山玩水,偏重于對大自然的搜奇訪勝,只是旅游之玩,那么后來研山究水,搜集大量資料,開始追尋奇異地貌的發(fā)育規(guī)律,就是旅行之志,持續(xù)三十余年不間斷。據(jù)陳函輝《徐霞客墓志銘》記載:“既歸,不能肅客,惟置怪石于榻前,摩挲相對?!痹谛煜伎蜕淖詈笠幌ⅲ€把從野外采來的巖石標(biāo)本擺在病床旁邊,仔細(xì)研究揣摩。
旅游之精神:不畏艱險
從二十二歲起,直到五十六歲去世,三十四年時間,徐霞客幾乎年年出游。以他老家江蘇江陰為中心,向北到過北京盤山、山西五臺山和恒山、山東泰山,向西游過河南嵩山、陜西華山及太和山,向南去過安徽黃山、浙江天臺山和雁蕩山、湖南衡山、福建武夷山、廣東羅浮山等地,向西南方向游過廣西、云南、貴州。
三百多年前,許多地方還是不毛之地,道路崎嶇,不像現(xiàn)在交通這么發(fā)達(dá)。而作為古代旅行家的徐霞客,最善游亦最健游,為了飽覽沿途風(fēng)光,便于實地考察,靠的是雙腳行走,間或乘船,絕少騎馬,跟隨者是一名顧姓仆人,有時他還親自肩挑行李,不避風(fēng)雨虎狼,與長風(fēng)云霧為伴,以野果充饑,以清泉解渴,可以想象那是多么地艱難。
不畏艱險,不迷信鬼神,不達(dá)目的不罷休,越是別人不敢去,霞客越是要去,這就是旅游精神。
崇禎十年九月,在廣西融縣真仙巖后,有一處暗洞,前有巨蛇橫臥,不見首尾,攔住去路,別人見了嚇得渾身發(fā)抖,他卻不怕,索性從蛇身橫跨過去,竟自入得洞里。崇禎十年正月,在湖南茶陵麻葉洞,當(dāng)?shù)厝苏f此乃神靈居住之地,藏有神龍奇鬼,凡人莫敢入內(nèi),亦從來沒有人敢進(jìn)去過。徐霞客聽說后很高興,以高價聘一名向?qū)?,非要進(jìn)去不可。走到半路,向?qū)査欠駮ㄐg(shù),霞客回答說不會,那向?qū)樀昧⒓磥G下火把,轉(zhuǎn)身跑了出來。聽說有人進(jìn)神秘洞,當(dāng)?shù)財?shù)百人在洞口看熱鬧,圍觀瞧笑話,看見霞客安然而返,皆施以敬佩之眼光,并拱手行禮,驚奇地說:“我們以為你一去不復(fù)返,一定是被鬼神給吃掉了,萬萬沒有想到你卻回來了。”
其實,這個洞叫溶洞,是由于石灰?guī)r地貌發(fā)育,在高溫多雨的地帶,因地下水的溶蝕而形成的。溶解的石灰?guī)r從洞頂?shù)箲业慕惺娙?,在洞底聳列的叫石筍。形狀各異,似千奇百怪之人臉,似馬狗羊龍蛇之動物,似柳樹荷葉菊花之植物……有的地方還有滴水,發(fā)出滴噠滴噠之音,置身于其中,獨自打著火把,影子到處閃現(xiàn)。若信神鬼者見之,皆以為神仙鬼怪在眼前,的確會嚇破膽子。而徐霞客崇尚自然,根本就不信神鬼之存在,在他眼里此情此景是美麗的。
崇禎十年七月,在廣西境內(nèi),因路人指點失誤,徐霞客走錯了方向,穿過一條洪水暴漲的河流,一失足竟然跌入水中,當(dāng)時水流湍急。幸好,慌亂之中,他被一個巨浪沖到岸邊,趕緊抓住一把亂草,這才幸免于難。崇禎十二年四月,在云南騰越,北游打鷹山和南香甸,途經(jīng)蔌哦峰,遇見巖石風(fēng)化得厲害,攀登懸崖峭壁,又差點掉入萬丈深淵,幸而巖塊未曾脫落,亦才脫離險境,撿回一條性命。身上所帶盤纏,則在爬山涉水過程中不慎丟掉,只得典賣身上所穿衣裳當(dāng)作路費。
作為古代旅行家的徐霞客,觀景言志,咽苦吞甘,吃苦耐勞,不畏其精神之非凡。倘若徐霞客貪圖舒適享受,沒有如此頑強(qiáng)旅游之精神,是不可能欣賞到美景,亦是不可能取得旅游成就的。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說: “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p>
旅游之方法:且行且錄
旅行之途,游察之道,堅持記錄所感所得,是徐霞客取得旅游成就之重要方法。對經(jīng)歷路程,探幽尋秘,觀景看象,考察心得,每天隨手記載下來,并且持之以恒。如此說起簡單,其實并非易事。
一般人出去旅游,看完了也就完了,不會總結(jié)提升,更不會做記錄。因為記錄很辛苦,旅行歸來,包往地下放,人往床上躺,眼皮打架,累得不行,哪還有精力記錄?即使在旅行現(xiàn)場,手里沒有紙筆,來去匆忙,如果參加旅行團(tuán),更是緊張得不得了,哪還有時間去記?當(dāng)時不記,再過幾天,印象根本就不會深刻,說忘也就忘了,哪還有痕跡去記?
霞客所到之處,皆崇山峻嶺、人跡罕至,攀危巖、歷絕壁、涉洪流、探洞穴,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徐霞客皆不在意,只是堅持再堅持,能即時記載的,就抓緊,否則就補(bǔ)記,總之,一日行程終了,必定小結(jié)整理。有時日行百余里,到晚上還要在危垣破壁之下,點起豆大的油燈書寫,甚至露宿山野,寄身草莽,也要點燃枯草照明,堅持寫游記。
從他所撰寫的《徐霞客游記》看來,真實記錄名山大川,處處描寫壯麗景色,盡興揮筆風(fēng)土人情,盎然記敘奇石異洞……文字優(yōu)美,摹景抒情。但它又不同于一般人的游記文章,除山川景物描寫,還有對有關(guān)地貌考察研究成果,是一部集科學(xué)性、人文性、文學(xué)性為一體的傳世之作,為我們樹立了“游圣奇人”之典范。徐霞客游記開篇之日,也就是5月19日(亦是“我要走”的諧音)這天被國務(wù)院定為當(dāng)今“中國旅游日”。
如今,我們?yōu)樯堵糜?,如何旅游?古代旅行家徐霞客,給出了最好之答案。為了留下深刻印象,在思想認(rèn)識上有所收獲,不妨學(xué)一學(xué)徐霞客之且行且錄的旅游方法,也許還有意料不到的收成!
(摘自《中國青年》)
(本文選自:公務(wù)員文萃 201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