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大連藝術學院 張長江
THEORY 理論
柯布西埃與朗香教堂的色彩
圖文 大連藝術學院 張長江
2016年7月17日,盡管評選過程受到了土耳其軍事政變的干擾,還是等來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屬下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第40次會議公告,于伊斯坦布爾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勒?柯布西埃設計的17座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除了眾所周知的朗香教堂之外,還有位于巴黎近郊的薩伏伊別墅,馬賽公寓,印度的昌迪加爾建筑群,日本的國立西洋東京美術館等。
2009年與201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曾兩次拒絕。而這次大家終于心沉落地,也可以告慰勒?柯布西埃的在天之靈。以紀念大師 “對現代主義運動的杰出貢獻”。
勒? 柯布西埃1887年10月6日出生在瑞士約合(Jura)拉?肖斯?德?芳德斯(La chaux-de-fonds)。父親是一個鐘表雕刻的匠人,受父親影響,他13歲進入拉?肖斯?德?芳德斯藝術學校,學習鐘表技術。后來得了一筆獎學金,20歲的勒?柯布西埃便開始周游世界。以便去目睹和體驗歐洲的一些杰出的建筑與藝術。他不僅去了希臘、意大利、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還去了北非。旅途中,他繪制了許多精美的速寫與水彩畫,為他后來的建筑與繪畫創(chuàng)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
1910年,勒?柯布西埃結束旅行回到了學校,幸運的是,他受學校之托又再次出行到柏林,去研究德國的裝飾藝術。這期間,他接觸到德意志制造聯盟,并有機會與彼得?貝倫斯、格羅皮烏斯以及密斯?范?德?羅一起工作。而這些后來都成為了和他一樣英名遠播,被世界公認的現代建筑大師。
1913年,勒?柯布西埃在拉?肖斯?德?芳德斯開辦自己的建筑事務所。并于1917年柯布移居法國。并在后來1930年加入法國的國籍。
在勒?柯布西埃的作息時間表里,一般是早上畫畫,下午則用于建筑設計。在幾十年的生涯,他變換設計師、作家、畫家、雕塑家的身份,除了設計引領當代的建筑外,還創(chuàng)作了超過400多件油畫、雕塑、版畫、壁畫、掛毯等藝術品。特別一提的是,在1918年和1922年4年間,他放下建筑設計,而沉醉于繪畫,其繪畫風格被稱為“純粹主義”。
勒?柯布西埃的發(fā)型光潔不染,鼻梁上架的黑框圓形眼鏡,是專為自己設計的經典招牌款式,還有花樣百變的蝴蝶領結,以及優(yōu)雅得體的西服著裝等。
1930年,勒?柯布西埃與時裝模特Yvonne Gallis結婚,可卻不斷拈花惹草,發(fā)生過好幾次婚外情。妻子不喜歡與他在餐桌上討論建筑,當住進勒?柯布西埃在1933年為他們在巴黎所建的公寓時,Yvonne 不滿大面積的玻璃窗,感到高密度的陽光 “快把我逼瘋了。”
1920年,勒?柯布西埃為女建筑師艾琳?格雷設計別墅,并取名E.1027,在設計方案確定之后,向艾琳在E.1027 旁邊,要了一塊極小的土地。勒?柯布西埃不顧妻子反對,于1951年12月30日,用45分鐘勾畫出小木屋的草圖,把這座小房子很快地就建造起來。這座不足16m2(3.66× 3.66m)的圓木堆砌別墅,黃褐色的樹皮,在藍色海邊的綠色林木之中,顯得十分和諧。室內裝飾為黃與褐的暖灰色,后來,也自然就成了勒?柯布西埃生活里摯愛的居所。小屋室內分為白天工作與黑夜睡眠兩個區(qū)域,暗合黑白陰陽,反映了他對于自然法則的迷戀。幾十年來,一直居住于此。在1952年的一次訪談中,他坦言:“在小屋里我感覺很好,我甚至愿意死在這里?!?/p>
妻子的去世,讓勒?柯布西埃感到了孤獨,也越發(fā)沉迷于宗教,在地中海馬丁帽海灘這個小木屋中,他過著僧侶一般的生活。1965年8月27日上午11點鐘,在小別墅附近海灘游泳時,他迎著太陽,突感心臟不適,溺水而突發(fā)去逝,與妻子去會面,并如愿以償,長眠于此。
1917年,受前蘇聯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勒?柯布西埃的建筑思想,也在發(fā)生革命性的巨變。在此之前,他也受到過來自于英國手工藝美術運動的影響。還有與彼得?貝倫斯、格羅皮烏斯以及密斯?范?德?羅等大師一起工作的耳濡目染。
1923年,勒?柯布西埃將《新精神》雜志上的文章匯集出版,書名定為《走向新建筑》。
在這本激進的著作中,他喊出了住房是“居住的機器”口號。他將希臘巴特農神廟、哥特式教堂與飛機、汽車、輪船聯系到一起,暢想未來的“新建筑”。
1926年,勒?柯布西埃提出著名的“新建筑五點”,它們分別是:
1、底層架空,建筑一層離開地面,用支柱挑空,汽車可停于下面,提供入口的多項選擇;
2、自由立面,由框架結構圍護外墻挑出,以達到立面自由設計的結果;
3、橫向的長窗,由于框架結構圍護外墻挑出,柱子退后,可完成大面積開窗,得到良好的視野;
4、自由平面,由于采用了框架結構,可不用墻來承重,這樣各層就可以隨便間壁使用空間;
5、屋頂花園,將花園移往屋面,這樣上人后的視野最廣,房屋隔熱效果也好。
1929年,勒?柯布西埃設計建造了白色的薩伏伊別墅,這模型一般的建筑,好像就是為了很好的詮釋了以上這五點。
在過去那個時代,這些新主張所帶來的設計,經常會引起很大的爭議。他為日內瓦國際聯盟總部設計的方案,引起評審爭議,最后被否定。他設計的馬賽公寓,建成后,被法國風景保護協(xié)會控告。他為阿爾及爾市做的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被市政當局否決。
關于“居住的機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被誤解。實際上,勒?柯布西埃的原意是,他并不欣賞機器的房子,而是推崇像機器一樣漂亮的高效率住宅。
盡管如此,這些結構和設計形式,在后來,又陸續(xù)被其他建筑師推廣和應用,如馬賽公寓到后來,便成為當地的名勝;阿爾及爾市其中的逐層后退設計方法,被許多非洲和中東的沿海國家所采納,等等。證明了作為先行者,他對現代建筑設計產生的非常廣泛的影響,和對城市規(guī)劃的現代化所起的推動作用。
1928年,他同格羅皮烏斯、密斯?范?德羅等人組織國際現代建筑協(xié)會(CIAM)。
二戰(zhàn)期間,他避居鄉(xiāng)里,后來又到了印度和非洲進行建筑設計。二戰(zhàn)后,他的建筑設計風格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從注重功能轉向關注形式;從重視工業(yè)技術轉向關注地域本土經驗;從追求平整光潔白色,轉向嘗試混凝土粗糙表面裝飾,追求原始“野蠻”的趣味。但不管怎樣,就如同馬賽公寓一樣,雖然建筑有的表面粗糙野蠻,但也會在陽臺的外墻內凹壁等部位,涂上紅黃藍不同的色面,已形成嬌艷的對比。
1950~1953年,勒?柯布西埃設計的朗香圣母院教堂,于1955年落成。它位于法國東部索恩地區(qū),距瑞士邊界有幾英里的浮日山區(qū),坐落于一座小山頂上。朗香教堂從13世紀以來,就一直是朝圣的地方。教堂規(guī)模雖然不大,僅能容納200余人,但教堂前面,卻有可容萬人的草地廣場,供宗教節(jié)日時,來此朝拜的眾教徒們使用。廣場一端設有不大的臺階式金字塔,以供登臺。
朗香教堂建成后,傳統(tǒng)尖錐體、聳入云霄的哥特式基督教堂的守舊派異常憤怒,說外觀怪異,建筑低矮,不便于與上帝接觸。但勒?柯布西埃的想法卻與他們不一樣。
勒?柯布西埃初到朗香山上,在山頭上畫了一些極簡單的速寫,并記錄下他對整個場所的認識?!霸谛∩筋^上,我仔細畫下四個方向的天際線……用建筑激發(fā)音響——表達聲學領域的建筑形式效果”。把朗香教堂建成聲學器件,使之與場所溝通。按照勒?柯布西埃的解釋,信徒來教堂是為了與上帝溝通,但不一定就只有接近上蒼一種渠道,聲學器件也可以作為人與上帝聲息勾通的另一條渠道。這就是勒?柯布西埃設計朗香教堂的初衷,也是一個別開生面的完美創(chuàng)意。
有了這個想法,勒?柯布西埃將教堂平面做成了形似人的耳朵,貼到了地面,以傾聽上帝的聲音。整個建筑猶如一頂巨石帽子,扣在了山頂的草地上,白與黑兩種色彩,有如他設計地中海馬丁帽海灘小木屋,表達出晝與夜的不變輪回的理念。
除了進入教堂那扇巨大的中軸旋轉的金屬門扇外,那粗糲敦實的體量、巖石般混沌初開的形象,穩(wěn)重地屹立在群山間的一個山包之上。它像原始社會巨石建筑的一種,幾乎就沒有什么現代文明可言。
教堂造型奇異,地平面呈曲線狀,墻體也是曲面的,有的還傾斜。塔樓式的祈禱室的外觀像座糧倉。沉重黑色的雙層屋頂向上翻卷著,這是為了隔熱與收集雨水的需要。它與墻體之間留有一條40cm高的帶形隙間,以利于采光與通風。在屋頂傾斜面的下端地面,有一個雨水池井,收集的雨水,可供山上生活的神職人員生活使用。
粗糙的白色墻面上,開著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口,上面嵌著彩色玻璃;光線透過屋頂與墻面之間的縫隙,還有鑲著彩色玻璃的窗洞投射下來,使室內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光彩氛圍,讓信徒們感到,那就是來自于上帝的智慧之光。室內主要空間也不規(guī)則,墻面呈弧線形。
在創(chuàng)作初期,勒?柯布西埃同教會人員反復座談,深入了解宗教儀式和活動,了解信徒朝覲的歷史傳統(tǒng),探討關于宗教藝術的有關方面。還專門找來書籍,仔細閱讀,作了摘記。將大量的信息輸進腦海,最后,終于物化成朗香教堂這一奇特景觀。
在教堂門的兩側,留下了勒?柯布西埃創(chuàng)作的純粹主義繪畫作品,抽象的圖案,局部填涂紅黃藍綠純色,紅藍的兩只手,分立門軸的兩側,好像在提示人們在此處可以推進或推出。這些純色也被點綴在窗的玻璃上,使門窗的用色達到統(tǒng)一。
2012年8月17日,我與大連的設計師們登上了浮日山區(qū),看到朗香教堂激動的一幕,至今還歷歷在目。那簡直就是我們終身難忘的一次設計“朝圣”。在勒?柯布西埃逝世第51周年之際,謹以此文悼念這位設計與色彩的傳奇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