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自宮成改變命運的階梯
明仁宗朱高熾剛剛即位的時候遇到一件事:長沙一個平民自宮了,自宮之后,就請求進宮當內侍。這是件小事,卻引起了皇帝的反感。朱高熾對此事的回應是:游蕩懶惰之人,忍心自絕于父母,怎么能隨侍在皇帝身邊?讓他當兵戍邊去吧。
明朝初年開始,皇室急劇膨脹,對太監(jiān)的需求多了起來,自宮成了很多人改變命運的階梯。自己斷絕命根,似乎是一種優(yōu)勢,可以找一個體面的工作,甚至還有升官發(fā)財的可能。洪武元年,明朝剛建立時,內監(jiān)官只有正五品,后來甚至降到正六品,地位品級還不如宮中的女官。但洪武二十八年正式給內監(jiān)定級,為正四品。此后,內監(jiān)(其首領為太監(jiān))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官僚體系,自宮一路,就可以與讀書人科考媲美了。自宮做“官”的成本,要比讀書低得多,自宮改變命運,與讀書改變命運一樣,成了激發(fā)全民上進的雞湯。
不僅是普通百姓的子弟有人選擇自宮,就連軍人的子弟,也開始加入“自宮潮”。在剛處理完長沙自宮一事后,朱高熾又接到了奏本,上奏者是興州左屯衛(wèi)(河北遷安一代)軍余(類似于現在的預備役之類)徐翊,說自己的兒子已經自宮,并且當上了內監(jiān),請求除掉自己的軍籍。這回皇帝真生氣了,批復說:為父教子,為子養(yǎng)親。你兒子自傷身體、背親恩、絕人道,根源就在你,讓你兒子從宮里出去服兵役吧。
皇帝嚴禁自宮違者戍邊
老這么處理細瑣的事情不是事兒?;实蹖π滩可袝鸺兊劝l(fā)指令:今后再有自宮的人,堅決不能寬恕。又找來大學士楊士奇等人,指示要下詔書嚴禁自宮,順帶連宮刑都禁了??墒?,自宮這個風潮,并沒有因為仁宗的反感而消失。到了宣宗朝,又有任本等幾個軍民,自宮求用。宣宗皇帝朱瞻基說,先皇在的時候,自宮的人都發(fā)去戍邊去交趾(越南)了,怎么這幫人還這么膽大妄為?那就按例全發(fā)遣了。
此后的明朝歷代皇帝,堅持了嚴禁自宮的政策,違犯者均戍邊。明英宗正統十三年,江西的樊侃、陜西的李回漢分別偽稱生病、墜馬導致失去生殖器,實為自宮,違背禁令,均發(fā)配鐵嶺充軍。明景帝景泰三年,皇帝又下令給禮部尚書胡濙:聞民間自宮者太多,可將犯禁令者自宮后投奔王府的,按舊例以不孝罪名處置。明孝宗弘治六年,軍人馬英的妻子羅氏,私宮兒子馬五,事發(fā)后羅氏被判斬刑。當時刑部官員王嘉慶等人覺得太重,建議改為杖刑,結果皇帝大怒,不但羅氏依舊處斬,王嘉慶等人也被貶官外放。明武宗正德年間,更是多次重申,自宮者私自留在京城的一律處死。當時有自宮被捕者十二人,本應處死,因為年紀太小沒有施刑,但也沒有釋放,就一直關在牢里。
禁止自宮的政策幾乎貫穿了整個明朝,可是,“自宮潮”并沒有停止,反倒是愈禁愈烈了。
“自宮潮”緣何愈禁愈烈
如果當上內監(jiān),只是為了有個工作,混口飯吃,未必就能蠱惑那么多人冒著充軍、殺頭的危險,付出斷子絕孫的代價,向自己的小弟弟揮出那一刀。真正的刺激,恐怕正來自那些發(fā)出禁令的皇帝們。仔細看一看就知道了,很多發(fā)禁令最狠的皇帝,身邊都有一個威震全國的太監(jiān)——比如明英宗身邊的王振,直接導致了土木堡之變,大軍被殲滅,皇帝被俘。此人在英宗復辟后還被“平反”,紀念得極富榮耀。再比如英宗后期的太監(jiān)曹吉祥,差一點就謀奪了大明的帝位。明憲宗時代的汪直、明武宗時代的劉瑾、谷大用等人,以及明神宗時期的馮保等等,個個呼風喚雨,不僅自己能瘋狂斂財,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還能左右政局、控制大臣后宮藩王乃至皇帝。雖然免不了最終的身敗名裂,但獲取的利益是明擺著的。皇帝們對大臣的厭煩與不信任,都轉變成對內監(jiān)滿滿的愛,這才是導致大家瘋狂自宮最主要的原因。
在很長的時間里,內監(jiān)的權勢都蓋過大臣。舉個例子,成化二十一年,官員許澣路遇內監(jiān)鄧才濩沒有避讓,雙方發(fā)生沖突,許把鄧給揍了。這件事的結果是許澣被下錦衣衛(wèi)監(jiān)獄,后來又轉到司禮監(jiān)處置,挨了三十大板。萬歷三十年,禮部官員敖文楨路過宣武門時,正好遇到三個喝了大酒、正騎著馬亂闖的內監(jiān)。三個宦官不僅“醉駕”,還對敖文楨破口大罵,把他的轎子砸得稀爛。敖嚇得躲到了門官的家里,派人向錦衣衛(wèi)求救。沒想到錦衣衛(wèi)官兵到來后,內監(jiān)們居然“襲警”,把錦衣衛(wèi)也給打了。為什么敢如此“尋釁滋事”?因為他們是鄭貴妃的人。
明朝的內監(jiān)有一套完整的官階制度,實際在宮中形成了另一個“政府”,如司禮太監(jiān),其作用幾乎相當于“次相”,而御馬太監(jiān),則涉及兵權。司禮太監(jiān)手下還有一群自稱為“內翰”的小內監(jiān),是以翰林院、智囊自居了。內監(jiān)們的作用可不僅在宮里,外出監(jiān)軍、出使和宣封外國、掌管財政稅收,甚至搞特務機構(東廠),氣焰壓倒錦衣衛(wèi),哪兒都有他們的身影。
在具體的待遇上,內監(jiān)們也好過大臣。比如蟒衣,跟皇帝的龍袍差不多,就是少個爪子,以前是賜給國外的君主的,至尊國禮。后來就發(fā)展到賞給司禮太監(jiān),再后來才發(fā)展到賜給大臣。再比如皇帝經常賜給太監(jiān)私印,大太監(jiān)馮保就得到過一枚,上面刻著“光明正大”。
爭當太監(jiān),也并不一定光為了自己改變命運——很多人還考慮到整個家族。太監(jiān)曹吉祥的干兒子、侄子,都因為他的緣故做了官。也就是說,內監(jiān)們自己沒后不要緊,親戚孩子能就此得個一官半職,也算是給家族做了貢獻。位置多、機會廣,難怪人人趨之若鶩。
面上抓得嚴,但稀里糊涂進宮的自宮者仍然不少。明英宗正統年間,福建總兵陳懋,進凈身男百八人,收之。云南黔國公沐斌家有年幼閹者十六人,進了司禮監(jiān)。景泰年間,福建鎮(zhèn)守內監(jiān)戴細保送凈身“小口”五十九人,進了司禮監(jiān)。瞧,制度有漏洞,自己立的規(guī)矩,自己都不遵守。
就算風聲緊,自宮的人們不能在京城呆著了,無法往宮里混了,那還能去各地的王爺家,甚至公侯家,所謂有需求就有自宮。景泰年間,永興王朱志濮私收閹者十四人,被皇帝下詔譴責,十四人沒收進司禮監(jiān)。此后大臣藩府有違禁閹割的,往往依照此例,只批評收人,不問罪。當然也有倒霉的——萬歷年間,黔國公沐昌祚,就被舉報“私閹男子”,據說他家里有二十個“內使”。加上還有縱容下人貪虐等罪名,他被皇上點名斬了。(據《人民網》)
編輯/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