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鯨
曾國藩說過這樣一句話:倚富者貧,倚貴者賤,倚強者弱,倚巧者拙。
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人,自己各方面都挺一般的,卻特別愛炫耀他的朋友。
一次,微信群里一個業(yè)內(nèi)大牛給大家發(fā)了個群紅包。于是,不少人紛紛發(fā)朋友圈,喜滋滋地表示:看,我跟大V在一個群里!我搶到了大V發(fā)的紅包!
潛臺詞或許是:跟大神在一個群里,所以我也屬于比較厲害的人吧。
但是仔細一想,搶一個紅包就要發(fā)朋友圈炫耀了,只能說明你跟對方很不熟。
有一個六度分隔理論: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習大大,奧巴馬,任何一個諾獎得主、國際明星,跟你就隔了五個人以內(nèi)的距離。
這么看來,你朋友很牛,或者你朋友的朋友很牛,所以作為你朋友的朋友的你也很牛的推理,未免有些站不住腳。
跟很牛的人做朋友——不少人以此為榮。但可能真實情況是別人只是跟你吃了一頓飯而已,根本談不上是朋友。
而且這種炫耀,真的挺沒必要的——如果你自己不在那個層級,就算你認識大咖也沒用。
一兩年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正好在分析某主攻陌生人社交的App失敗了。那款App號稱要讓社交跨越階級,比如路邊練攤的人可以通過App勾搭上職場金領。某90后明星創(chuàng)業(yè)者一針見血總結(jié)了失敗原因:不同階級的人不需要社交。
我以前幫一個學生創(chuàng)業(yè)團隊找分享會的嘉賓,于是進了一些財務金融圈的高端群里,挨個加那些經(jīng)理、總裁、董事長、行長們,問他們有沒有合作意向。
對方得知團隊的學生身份,又覺得這個項目無利可圖,于是不少人上一秒還答應“考慮看看”,下一秒就立刻對你屏蔽了朋友圈。
有的人沒有屏蔽你,甚至還給你的動態(tài)點個贊,但很可能你很快就主動把他加入分組不可見的名單里。原因很簡單:對方發(fā)著誠聘副總經(jīng)理、集團進軍旅游業(yè)等,你的朋友圈里卻是某某火鍋店新開張、雅思考試真艱難。
曾國藩說過這樣一句話:倚富者貧,倚貴者賤,倚強者弱,倚巧者拙。
比較弱的一方,可能會急于建立所謂的人脈,諂媚巴結(jié)大牛,并以粉絲的身份自居,為此沾沾自喜。更有甚者,自己沒什么好炫耀的,就炫這些所謂朋友的很牛的事跡,從而獲得一種自己也好像很厲害的心理滿足感。
其實,你們不在一個圈層里,無法通過交換產(chǎn)生價值,你們的社交就成了無效社交。
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一件哭笑不得的事情。一個不算熟的朋友原先比我厲害得多,因為一直沒什么信息和資源可以互換,于是對方把我刪了好友。后來當我實力變強,這個人又主動加回,想和我尋求合作。
我并非要感慨人情冷暖,而是因為這件小事,深深地覺得——打造人脈最靠譜的辦法,是打造自己。
有一句話這樣說:盡管絕大多數(shù)人不愿意承認,但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就是“交換關系”。如果擁有的資源不對等,做不到“公平交換”,那么一方將會成為另一方的負擔,關系也就維系不下去了。
我甚至越來越能理解當初那個朋友為什么要刪好友:我看不到你的價值,所以不想花時間和你建立關系。
我被人拒絕過,也拒絕過別人。我不會埋怨那些拒絕我的人,而是清醒地明白:交朋友,要讓對方看到你的價值。
別跪舔,別當腦殘粉,別冒昧莽撞地指望別人大發(fā)慈悲。如果你想有一場對等和持久的關系,請先提高你自己。
不是你朋友很牛,你就也牛了;而是你的能力提升了,順便拉高了你朋友圈的層次。
(摘自《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