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映君+譚志偉+歐雄書+張東明+徐祖靜
【摘 要】 目的: 觀察穴位埋線療法對代謝綜合征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60例MS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健康教育,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對應飲食療法和藥物治療,同時進行體育鍛煉;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穴位埋線。對治療60天后兩組的體重指數(shù)(BMI)、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的數(shù)據(jù)變化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治療組BMI、FBG、PBG、TG、TC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穴位埋線療法治療MS臨床療效肯定,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代謝綜合征;穴位埋線;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6)14-0068-03
代謝綜合征(MS)是一組代謝紊亂性癥候的總稱,是包括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中心性肥胖、不利脂質(zhì)結(jié)構(gòu)和高血壓在內(nèi)的多種代謝異常癥候群[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飲食結(jié)構(gòu)變化,代謝綜合征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在世界范圍內(nèi)已達13.61%,在糖尿病患者中則高達60%~80%,并且有年輕化的趨勢[2-3]。我國MS患病率為16.5%,北方和南方地區(qū)分別為23.3%和11.5%。近年來,國內(nèi)運用穴位埋線療法結(jié)合其他方法如耳穴貼壓、中藥內(nèi)服等綜合治療MS人群,獲得一定的療效,但單純運用穴位埋線療法對MS的療效尚未肯定。因此,本研究運用穴位埋線療法配合西醫(yī)治療MS,初步了解穴位埋線對MS療效的影響,推廣穴位埋線療法在MS中的臨床應用,進而提高MS的臨床治療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診于我院體檢中心、門診、內(nèi)分泌科住院部MS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30例,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齡為27~48歲,中位年齡36.5歲,病史2~11年,中位時間4.6年;對照組30例,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26~47歲,中位年齡36.8歲,病史2~10年,中位時間4.5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均自愿接受該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西醫(yī)診斷標準[1] 根據(jù)2005年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發(fā)布的代謝綜合征全球共識定義,必須具備:(1)中心性肥胖:華人男性腰圍≥90cm,女性≥80cm;(2)另加下列4種因素中任意兩項:①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150mg/d1(1.7mmol/L),或已接受針對此脂質(zhì)異常的特殊治療;②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降低:男性<40mg/dl(1.03mmol/L),女性<50mg/d1(1.29mmol/L)或己接受針對此脂質(zhì)異常的特殊治療;③血壓升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此前已被診斷為高血壓而接受治療;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100mg/d1(5.6mmol/L),或己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如空腹血糖≥100mg/d1(5.6mmol/L),則強烈推薦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但OGTT在診斷MS時并非必需。
1.3 中醫(yī)診斷標準 脾虛濕阻型:浮腫、疲乏無力、納差為主要表現(xiàn),脈沉細,舌苔薄,舌質(zhì)淡;肝郁氣滯型:胃脹痞滿、月經(jīng)不調(diào)、失眠多夢為主要表現(xiàn),脈細弦,舌苔白,舌質(zhì)暗;胃腸實熱型:眩暈、消谷善饑、困楚怠惰、口渴為主要表現(xiàn),脈滑數(shù),舌苔微黃,舌質(zhì)紅;陰虛內(nèi)熱型:頭脹頭痛、腰痛酸軟、五心煩熱為主要表現(xiàn),脈細數(shù)微弦,舌苔薄,舌質(zhì)紅;脾腎陽虛型:腰酸腿軟、陽痿、陰寒為主要表現(xiàn),脈沉細無力,舌苔白,舌質(zhì)淡。
1.4 病例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以上診斷標準,知情同意者可納入觀察范圍;并根據(jù)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進行辨證分型(具備主癥和任意兩項次癥,舌脈基本符合)。排除標準:①妊娠、哺乳期病患;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等;③近2周內(nèi)服用降血脂藥物者;④自動放棄或無法配合檢查、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健康教育、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對應飲食和對癥治療,伴糖尿病使用降糖藥物(二甲雙胍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等)治療;伴高血壓使用降壓藥物(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抑制藥、鈣拮抗藥等)治療;伴高血脂的使用降血脂藥物(膽酸整合劑、HMG-CoA還原酶抑制劑等)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穴位埋線,主穴取中脘穴、天樞穴、梁門穴、水道穴、大橫穴、氣海穴、上巨虛穴;配穴:脾虛濕阻加陰陵泉穴、三陰交穴;肝郁氣滯加太沖穴、蠡溝穴;胃腸實熱加支溝穴、曲池穴、內(nèi)庭穴;陰虛內(nèi)熱加太溪穴;脾腎陽虛加三陰交穴、復溜穴。采用注射器針頭埋植法,套管選1次性8號不銹鋼注射針頭,針芯選28號不銹鋼毫針,將羊腸線(4~0號)剪成線段(1cm左右),浸泡于75%酒精,保證嚴格無菌消毒,針芯推動腸線,垂直進針,快速入穴位,將線埋皮膚、肌肉間(深度1.5~2.0cm),稍作提插,氣至后出針,干棉球按壓預防出血,每次取主穴2對,配穴1~2對,交替使用。埋線后指導患者按摩埋線穴位(2~10min),1次/10d,共治療60d。
1.6 療效判定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第60天測量,要求測量標準化,即定時、定秤(尺)、定條件(飲食、著裝等)。生化指標包括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分別于患者治療前和治療第60天治療后早晨8時空腹抽取靜脈血進行檢測,餐后血糖(PBG)于餐后2小時內(nèi)采血檢測。顯效:治療后體重指數(shù)、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甘油三酯、總膽固醇降至正常值;有效:血糖、血脂均有明顯下降,但仍有1~2項未達到正常標準;無效:治療后各項指標無明顯改變。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體重指數(shù)、血糖、空腹血糖、甘油三脂、總膽固醇治療前后比較,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代謝綜合征與胰島素抵抗、高血壓、脂肪代謝、腎功能損害等諸多因素有關,治療的最主要目的是減少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尿毒癥的發(fā)生,規(guī)范化干預力求改善胰島功能及肥胖,減少和逆轉(zhuǎn)心腦、腎臟等靶器官損害。健康生活方式的宣教和實施是MS綜合治療的保障,旨在提高患者對MS的認知并使其做到合理飲食、規(guī)律作息、積極鍛煉、放松心情等。多數(shù)學者認為[4-5],強化生活方式是對MS患者的有效干預措施。目前并無專門針對MS病因治療的措施,主要使用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等藥物來予以緩解癥狀。
中醫(yī)較早就有關于MS的描述,《黃帝內(nèi)經(jīng)》指出:“凡治消癉、仆擊……則膏粱之疾也”,“消癉”屬糖尿病范疇,枯、痿、厥屬心腦血管病范疇,同代謝綜合征相互影響。后人多用“消癉”、“消渴”、“肥胖”來描述代謝綜合征?,F(xiàn)代中醫(yī)對該病有了較深入的研究,王琦等[6]提出“辨體質(zhì)-辨病-辨證”診療模式,認為痰濕體質(zhì)是本病的基礎。葉子等[7]認為MS發(fā)病的病位在肝、脾、腎三臟,病機可為郁熱、虛損及痰、濕、瘀互結(jié)。中醫(yī)認為,MS的病因為過食肥甘厚味,素體肥胖,少動或情志失調(diào),病位在肝脾。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脾不散精,物不歸正化則為痰、為濕、為濁、為脂,郁熱、痰濁、瘀血內(nèi)蘊是MS的病理基礎。
本研究基于中醫(yī)學對MS的病因認識,主穴取中脘穴、天樞穴、梁門穴、水道穴、大橫穴、氣海穴、上巨虛穴;配穴根據(jù)患者的具體中醫(yī)癥型選取。選穴多以脾經(jīng)、胃經(jīng)為主,具有健脾除濕、調(diào)理氣血的作用,使水谷得以化為精微而不致滯留成為膏脂[8]。穴位埋線療法的整個操作過程實際包括了穴位封閉、刺血、割治、針刺等療法,是一種融多種療法、埋線效應和后效應于一體的復合型治療方法,它克服了針灸作用時間短、就診次數(shù)多等不足。羊腸線是一種異體蛋白,植入人體后逐漸被軟化吸收,長期刺激身體組織,通過多途徑、多位點調(diào)節(jié)全身多種活性物質(zhì)及臟器功能,使針刺的效應時間延長,以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陰陽,扶正祛邪,從而達到治療MS的目的。機體對體重的調(diào)節(jié)涉及一個復雜的反饋系統(tǒng)[9-10],本研究對MS患者給予健康教育、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對應飲食療法,同時進行體育鍛煉。如有II型糖尿病,使用降糖藥物(二甲雙胍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等)治療;高血壓患者給予降壓藥物(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抑制藥、鈣拮抗藥等)治療;血脂異常者給予使用降血脂藥物(膽酸整合劑、HMG-CoA還原酶抑制劑等)治療。在對癥基礎上加用穴位埋線,通過中西醫(yī)結(jié)合,達到系統(tǒng)調(diào)節(jié)MS多項紊亂指標,包括體重指數(shù)、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甘油三酯、總膽固醇等。本結(jié)果同秦秀娟等[11-13]應用針刺治療MS的結(jié)果基本相符。綜上,穴位埋線療法對MS有療效,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都健,崔麗娟.代謝綜合征的定義及不同診斷標準的評估與思考[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5,13(2):3-5.
[2]蘇言輝.代謝綜合征研究進展[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0,39(3):359.
[3]Frod E,Giles W H. A comparison of the 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using two proposed definition[J].Diabetes Care,2003,26(3):575-581.
[4]顧東風,Reynolds K,楊文杰,等.中國成年人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3):181-186.
[5]張麗娟,馬志紅,周瑩,等.強化生活方式對早期代謝綜合征患者的干預效果[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2,20(4):432-433.
[6]王琦,李英帥.中醫(yī)對代謝綜合征的認識及辨治探討(下)[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6,41(11):623-625.
[7]葉子,張世珍.代謝綜合征的中醫(yī)認識和治療[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5,25(7):599-601.
[8]王翔宇,施秀麗,唐燕紅,等.針灸祛脂瘦身療效初探[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2):11-12.
[9]盂云風,周美啟.肥胖病的針灸治療及療效評價[J].武警醫(yī)學,2004,15(1):57.
[10]崔艷華.穴位埋線配合耳穴貼壓治療單純性肥胖的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4):112-114.
[11]秦秀娟,李青,羅亞萍.針刺對代謝綜合征脂代謝影響的研究[J].河北醫(yī)學,2012,34(14):2211.
[12]李巖,趙桂君,陳英華,等. 針刺治療代謝綜合征5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0,17(4):359-360.
[13]王少錦,李青,李梅,等.針刺干預代謝綜合征脂代謝功能紊亂的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5,34(4):314-316.
(收稿日期:201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