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
6個月的蕊寶寶已經(jīng)拉了一個多月的肚子了,大便最多一天上十次,最少也有三五次,期間吃過媽咪愛、思密達,消炎藥也吃過,甚至還到醫(yī)院輸過幾天液,最好的效果就是好了2天,第二天又開始拉,大便化驗沒問題。后來干脆停母乳,改為喂面條、稀飯和米糊糊,但是寶寶的腹瀉情況仍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得在醫(yī)師的建議下試著給寶寶禁食,認為只有不吃東西入肚,才能幫助減輕寶寶胃腸負擔,從而減緩胃腸蠕動,減少腹瀉的次數(shù),結果是寶寶餓得哇哇叫,腹瀉次數(shù)還跟以前一樣。
腹瀉,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每日超過3~5次,多者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湯樣,或黃綠稀溏,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fā)熱、口渴等癥。
兒童多為非感染性腹瀉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脾常不足,一旦護理不當,感受外邪、內(nèi)傷乳食等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而發(fā)生腹瀉,輕者治療得當,預后良好,重者腹瀉過度,易見氣陰兩傷,甚至陰竭陽脫,腹瀉日久遷延不愈者,則易轉為疳證或出現(xiàn)慢驚風。
我們臨床所見,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特別是天氣轉涼的時候,寶寶脾胃功能很難適應外界氣候變化,這段時間患腹瀉的寶寶會明顯增多,絕大部分均為脾胃功能失調所致,也就是非感染性腹瀉,少則一天五六次,多的可以達到十幾二十次,輕者大便稀溏,重者大便如水樣,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處理得當,會起到非常好的止瀉效果。蕊寶寶就屬于非感染性腹瀉。至于上面所提到的采用禁食的方法來治療腹瀉是非常不提倡的,因為禁食不但不會使腹瀉的次數(shù)有所減少,同時因為禁食所導致的饑餓感會更加強烈地促使胃腸蠕動次數(shù)成倍增加,腹瀉次數(shù)也會隨之增加。
非感染性腹瀉和感染性腹瀉
非感染性腹瀉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段的孩子,引起非感染性腹瀉的原因主要為外感風寒邪氣導致腹部受寒、過食寒涼油膩之品、暴飲暴食、喂養(yǎng)不當、對蛋白和乳糖不耐受等等,還有像6個月以下多發(fā)的生理性腹瀉也可歸于非感染性腹瀉。這類型的腹瀉特點為大便的次數(shù)增多,沒有特殊的氣味,大便中可見原始食物顆粒,不伴發(fā)熱、腹痛,偶有嘔吐的情況,大便檢查往往正常。非感染性腹瀉可以先考慮自行藥療。
感染性腹瀉由多種原因造成,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它和當時的氣候特點、孩子本身的免疫狀態(tài)、不潔飲食或全身感染以后造成胃腸道的反應有很大的關系。感染性腹瀉往往先有發(fā)熱、寒戰(zhàn),初期多有嘔吐的表現(xiàn),第一次排便未必是腹瀉,但緊接著就會出現(xiàn)腹瀉。感染性腹瀉發(fā)生在夏天多為大腸桿菌性腸炎或痢疾,發(fā)生在秋冬季多為病毒性腹瀉。細菌感染導致的腹瀉,大便中往往可見黏液甚至膿血樣物質,每次排便量并不多。病毒感染導致的腹瀉往往為稀水樣大便,每次排便量很多,容易出現(xiàn)脫水癥狀。感染性腹瀉必須盡快到醫(yī)院就診。
腹瀉的預防與護理
預防
1.注意飲食衛(wèi)生,食品應新鮮、清潔,不吃變質食品,不要暴飲暴食。飯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衛(wèi)生。只要是經(jīng)寶寶口的東西都必須嚴格消毒。奶瓶和餐具要經(jīng)常用開水煮沸消毒。同時,經(jīng)常在寶寶食物里加點山藥和苡米,可以起到調理脾胃功能的作用。飲料不要無限制,如果口渴,可以適當喝些溫開水,不至于過多破壞胃的酸性環(huán)境。
2.提倡母乳喂養(yǎng),一歲以下的寶寶應盡量母乳喂養(yǎng),母乳可以給寶寶足夠的消化酶和抗體,對于預防夏季腹瀉尤其重要,當然乳頭的清潔也不可忽視。不宜在夏季及寶寶生病時斷奶,遵守添加輔食的原則,注意科學喂養(yǎng)。
3.加強戶外活動,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防止腹部受涼,可以給寶寶帶一個肚兜,這樣可以阻擋體外冷熱之邪的入侵,保護胃腸功能。
護理
1.適當控制飲食,減輕胃腸負擔,吐瀉嚴重及傷食泄瀉患兒可暫時禁食6~8小時,以后隨著病情好轉,逐漸增加飲食量。忌食油膩、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后,宜用溫水清洗臀部,并涂抹護臀霜,防止發(fā)生紅臀。
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防止出現(xiàn)脫水及腹瀉癥狀加重。
腹瀉的中醫(yī)療法
中藥
【嬰兒健脾散】
主要成分:白扁豆、山藥、雞內(nèi)金、白術、川貝母、木香、碳酸氫鈉、人工牛黃
功能:健脾、消食、止瀉。
用法:口服。1~3歲每次1~2瓶,1歲以內(nèi)每次半瓶,一日2次。
適應癥:以調節(jié)脾胃為基礎,治療因脾胃虛弱、脾虛生濕、食積化熱而導致的消化不良、乳食不進、腹脹、腹瀉等癥,既健脾消食,又澀腸止瀉,標本兼治,更能提高小兒消化功能,促進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同時對兒童使用抗生素所引起的胃腸道副反應也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參苓白術顆?!?/p>
主要成分:人參、茯苓、白術、山藥、白扁豆、蓮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功能:健脾、益氣。
用法:口服。1歲以下一次半袋,1~3歲一次1袋,3歲以上一次1~2袋,開水沖服1日3次。
適應癥:對于因脾胃虛弱導致的腹瀉有較好的療效,它不但能夠調節(jié)胃腸運動,還能改善人體代謝和提高免疫功能。
【小兒功勞止瀉顆?!?/p>
主要成分:薯莨、功勞木、草血竭、蔗糖、食用香精
功能:清熱解毒、利濕止瀉。
用法:開水沖服。1~3歲每次1/3袋,3~5歲每次1/2袋,5歲以上每次1袋,每日2~3次。
適應癥:主要用于大腸濕熱所致的腹瀉,所以伴隨有大便色黃而臭、肛門灼熱、小便短黃、口渴、舌紅、苔黃膩等表現(xiàn),比較容易與其他類型的腹瀉相區(qū)別。
Tips:當寶寶出現(xiàn)腹瀉時,家長千萬不要擅自給寶寶使用各種抗生素,特別是口服給藥,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使用中成藥遠比服用抗生素更合理、更有效。兒童腹瀉70%以上為非感染性腹瀉,抗生素不但不對癥,還會打亂胃腸道菌群平衡,導致腹瀉進一步加重。同時家長必須積極尋找導致寶寶腹瀉的可能原因,越早糾正越好。
小兒推拿
中醫(yī)穴位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所以不管是腹瀉虛證還是實證,只要手法正確,都可以適用。
穴位及準確定位
·脾土:大拇指末端螺紋面。
·大腸:食指近拇指那一面,自食指末端至虎口成一直線。
·足三里:膝關節(jié)外側間隙下3寸(相當于寶寶四指并攏的距離),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臍:以肚臍為中心直徑大約250px區(qū)域。
·腹:腹部,這里選擇中腹部作為推拿部位。具體在寶寶肚臍眼以下,兩髂前上棘連線以上區(qū)域。
·七節(jié)骨:寶寶脊柱正中,第四腰椎棘突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線,也就是尾椎骨往上大約250px長直線區(qū)。
·龜尾:尾椎骨部位。
具體操作方法
先保持房間里溫度適中,以免受涼。然后準備推拿介質(凡士林、BB油、痱子粉等),操作的時候涂抹在施術部位,起到潤滑的作用,以免損傷寶寶皮膚。一個家長操作的時候,最好另一個家長在旁邊逗寶寶,以防寶寶不配合而影響療效。進行推拿治療時要充分暴露推拿的部位,然后按上面所說的穴位順序進行操作。
1.家長抱著寶寶坐在操作者的對面(有利于消除緊張心理):
補脾土100次:將寶寶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邊緣由遠端向掌根方向直推,可以起到健脾胃、補氣血的作用。補大腸100次:由食指端直推向虎口,有利于澀腸固脫,溫中止瀉。揉按足三里50次:用拇指螺紋面邊揉邊按,可以起到健脾和胃,調中理氣的作用。
2.寶寶平躺于床上:
揉臍部100次:家長掌根放在寶寶臍周部位,力量稍大,力度內(nèi)透,不能使掌根與皮膚之間出現(xiàn)移動和摩擦,以寶寶皮膚潮紅為度。摩腹100次:家長整個手掌放于寶寶腹部,逆時針方向揉,要點與揉臍相同。
3.寶寶趴在床上:
推上七節(jié)骨50下:操作者用拇指撓側面或食、中二指螺紋面自下而上在七節(jié)骨區(qū)域作直線推動,以寶寶皮膚微紅為度,可以起到止瀉的功效。揉龜尾100次: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有利于通調督脈之經(jīng)氣,調節(jié)大腸功能。
以上整個操作過程大約7~10分鐘,每天治療兩次,3~5天為一個療程。
羅醫(yī)師叮嚀
盡管小兒推拿治療嬰幼兒腹瀉有其獨到的效果,但也并不是說寶寶只要出現(xiàn)了腹瀉的癥狀用推拿方法就行。如果寶寶腹瀉的同時出現(xiàn)了以下的一些表現(xiàn),應盡快到醫(yī)院就診:發(fā)熱、寒戰(zhàn);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小便少或無、哭時無淚、眼窩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