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對“大力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做出全面部署時明確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這不僅彰顯了我們黨對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堅定信念,體現(xiàn)了這一科學理念對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意義,而且指明了生態(tài)文明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是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十八大報告正是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角度對生態(tài)文明理念做出科學概括、對生態(tài)文明建設做出重大部署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條主線。
人們注意到,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有不少學者對“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的科學涵義及如何樹立這一生態(tài)文明理念的途徑、方法等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而對于“人類為什么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更具本源性和基礎性的問題,卻少見有學者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我看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是這個問題不重要嗎?顯然不是。道理很簡單:如果人類對于自己為什么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都弄不明白,又怎么能真正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呢?如果人們連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都樹立不起來,又怎么能大力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呢?
是這個問題早已得到解決,無須重復“炒冷飯”嗎?更加不是。道理同樣很簡單:由傳統(tǒng)工業(yè)文明引發(fā)的全球性生態(tài)危機,說到底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出了問題,就是人類不懂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既不懂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科學涵義,更不懂得“為什么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科學道理。
那么,人類為什么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去尋找。
二
那么,人與自然又是什么關系呢?
我認為,人與自然之間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四種關系:
首先,從人在自然界的位置看,人與自然是“一體關系”——自然是人類依存的整體,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
眾所周知,在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人處于生態(tài)食物鏈最頂端的位置,具有心理、社會和文化的因素,與動物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因此,人們通常認為,在生物進化序列和自然組織系列中,人處于最高位置,即所謂“人為天下貴”。一些缺乏理性的人據此進一步盲目認為,人是自然的主宰,可以對自然為所欲為。但這些人沒有看到,“人為天下貴”只是人在自然界的位置的一個方面,即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方面,而人在自然界的位置更為重要、更為基本的方面,則是自然是人類依存的整體,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生命共同體的一員,人與自然是一種“一體關系”。正如美國生態(tài)倫理學者羅爾斯頓所言:“地球……是一個有機共同體,是生存的單元。地球不屬于我們,相反,我們屬于地球?!?/p>
恩格斯更是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隨著自然科學的大踏步前進,“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后果。但是這種事情發(fā)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而那種關于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這就是說,在恩格斯看來,人不是處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組成部分。他講的人類自身與自然的一體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的始終歸屬于、依存于自然的屬性。作為自然之一部分的人必須服從自然規(guī)律,而不能脫離開自然界。
第二,從自然進化過程和自然界作為人類活動的對象看,人與自然是“母子關系”——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人類是自然之子。
自然界的生命群體,早在億萬年前就在地球上安家落戶了,而人類來到地球上只不過是幾百萬年的事情,在生物圈中是晚輩中的晚輩。按照法國科學家里夫的說法,如果把地球演化的歷史壓縮為一天的時間,人類的誕生只是夜里11點58分后的事情。因此,應當老老實實承認,人類是大自然長期孕育的產物,是自然之子。說大自然與人類是母子關系,是再恰當不過了。
還必須指出,自然界作為人類活動的對象,它提供了人類活動和人類生存的全部需要,就像母親撫養(yǎng)自己的孩子一樣,給予了人類衣食住行等全部生活資料和環(huán)境。正如美國著名生態(tài)學家奧德姆指出的:“人類當然并不是僅靠食物和纖維就可以生活的,他們還需要二氧化碳和氧氣保持著平衡比例的大氣層、由海洋和廣闊植被所提供的氣候保護,以及文化與工業(yè)需要的清潔用水(那是不能生產的)。很多生命循環(huán)的基本資源,除了供娛樂和審美需要的資源之外,基本上都是由缺乏‘生產創(chuàng)造力的土地提供給人類的?!?/p>
應當明確,地球適宜生命生存的條件是由生命創(chuàng)造和維持的,特別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停地轉化和積累太陽能,包括人在內的地球上的全部生命,都依靠植物光合作用而產生的能量生存、繁衍。地球上要是沒有人,其他生命照樣生存;但是要是沒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就不可能有人類,即使有了人類也會消亡。
第三,從自然界作為人類的知識和力量的源泉看,人與自然是“師生關系”——自然是人類的老師,人類是自然的學生。
培根有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這里說的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兩個方面,其中自然科學知識就是來自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和運用,來自人類向自然界的學習。
恩格斯也說過,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強,是因為人“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guī)律?!薄拔覀円惶焯斓貙W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guī)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作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后果?!币簿褪钦f,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guī)律,是人區(qū)別于并強于其他生物的最本質的屬性,是人類力量的源泉。而這里所說的“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guī)律”的過程,或者“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guī)律”的過程,正是人類向自然界學習的過程。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自然是人類的老師,人類是自然的學生,人類與自然之間是一種“師生關系”。
現(xiàn)在,人類活動已經成為行星規(guī)模的巨大的地質力量。但是,我們一刻也不要忘記,人的力量不是由人的生物量或體力決定的,而是由人的智慧和意識決定的。而人的智慧和意識之所以成為重要力量,就在于他能夠向自然學習,并通過學習掌握和運用自然規(guī)律,調動自然界的力量,以發(fā)揮這種力量為人的目的服務。事實上,一部自然科學史乃至整個社會發(fā)展史,就是一部人類向自然學習的歷史。
值得指出的是,大自然作為人類老師的這種指導作用,不僅表現(xiàn)在自然科學領域,還表現(xiàn)在倫理道德方面。正如羅爾斯頓指出的,我們還應當像遵循指導教師那樣遵循大自然,因為自然具有某種“引導功能”:他指導我們,使我們知道自己是誰,置身何處,我們的天職是什么;與自然相遇使我們相互團結,使我們避免傲慢,變得有分寸;與大自然的這種接觸還能告訴我們應期待什么,應該以什么為滿足。所以,我們能夠通過反思自然學會如何生存。許多德行、完美的品格都主要(雖然不是全部)來源于對自然的這種適應。
第四,從自然界生存與人類生存的關系看,人與自然是“朋友關系”——自然是人類的朋友,人類也是自然的朋友。
正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芭芭拉·沃德和著名生物學家勒內·杜博斯在其經典名著《只有一個地球》第一篇的開篇語所言:“人類生活在兩個世界里。一個是由土地、空氣、水和動植物組成的自然界……另一個是人類為著自己而用雙手建立起來的社會結構和物質文明的世界?!边@兩個世界同樣都存在著生存問題,而且它們的生存之間是高度密切相關的。一方面是自然決定人,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是人決定自然,是自然的“人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這種相關性越來越緊密、越來越明顯。正是這兩者的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關聯(lián)決定了它們必須協(xié)調發(fā)展和共同進化。也就是說,其中一個的發(fā)展依賴于另一個的發(fā)展,其中一個的進化促進另一個的進化。
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人類與自然的相互作用本質上是一種合作伙伴關系,即:人類通過自己的活動,包括以科學技術發(fā)展為特征的認識活動和以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為特征的實踐活動,促進自然界的進化;自然界作為人類活動的對象,通過為人類的生存和人類的活動提供全部需要,促進人類的進化。用生態(tài)學的術語來說,人類與自然的這種合作伙伴關系就是“互利共生”。二是這種合作伙伴關系具有相對性,包括了他們的適應性選擇和制約。例如,當今世界由人類活動導致的資源耗竭、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同時威脅著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這兩個世界的生存,就表現(xiàn)出自然界對人類世界的選擇壓力和制約,也表現(xiàn)出人類社會的適應性選擇的錯誤。這就要求人們遵循人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和共同進化的規(guī)律,對人類自身的活動進行調節(jié),把人類活動控制在自然生態(tài)許可的限度內。這樣,才既符合人類生存的需要,也符合自然界生存的需要。
總之,人類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合作伙伴關系,以及他們的適應性選擇和制約,使得兩者成為唇齒相依、榮辱與共、不可分割的伙伴與朋友。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人與自然是“朋友關系”——自然是人類的朋友,人類也是自然的朋友。
三
不難看出,認清上述人與自然的一體關系、母子關系、師生關系和朋友關系,對于人們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大力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是既然人類與自然是一體關系、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們就應該認識到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類自己,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決不能將自己置身于自然之外,把自然視為異己,更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把自然當作人類的征服對象;
二是既然人類與自然是母子關系、人類是自然之子,人們就應該像尊敬自己的母親那樣,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孝順自然、回報自然,對自然體貼入微、關愛有加,決不能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對自然以主人自居、橫加欺凌;
三是既然人類與自然是師生關系、人類是自然的學生,人們就應該自覺尊崇自然、順應自然,向自然學習,不斷增長正確運用自然規(guī)律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決不能罔顧自然規(guī)律而為所欲為;
四是既然人類與自然是朋友關系、人類是自然的朋友,人們就應該和自然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平等相待、和諧相處,當自然遭受破壞時還應盡力進行修復,決不能重利輕義、認友為敵,以破壞自然、犧牲自然為代價謀取自身的利益。
總之,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一體關系、母子關系、師生關系和朋友關系,不僅從根本上揭示了“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的科學涵義,還從根本上回答了“人類為什么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更具本源性和基礎性的問題,使人們在如何對待自然的問題上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從而有助于在思想上牢固樹立、在行動上認真落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有助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定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助于全面落實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做出貢獻。
一句話,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人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提供了認識論意義上的前提條件和思想基礎。
這也正是我們說“人為什么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答案“只能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去尋找”的科學依據和根本原因之所在。
(注:本文第二部分內容是作者為姜春云主編《拯救地球生物圈——論人類文明轉型》一書撰寫的相關章節(jié)的摘錄,本刊發(fā)表時由作者依據新的研究成果做了必要刪改和補充。)
(責編:劉倩瑋)
作者簡介:
黎祖交,江西省興國縣人,哲學、邏輯學教授,林業(yè)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研究學者?,F(xiàn)任中國生態(tài)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常務理事、綠色中國雜志社名譽社長。曾任浙江省委黨校教育長兼理論研究所所長,浙江省臺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中國綠色時報社社長、黨委書記,林業(yè)部宣傳辦公室主任,中國林業(yè)文聯(lián)副主席,國家林業(yè)局經濟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兼綠色中國雜志社社長、總編輯。
主要著述:《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比較研究》《政府公共關系》《社會調查研究》《干部通俗哲學》《干部簡明邏輯》《黨政領導干部生態(tài)文明建設讀本》,以及《判斷分類之我見》《政府形象芻議》《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城市化道路——路橋現(xiàn)象透視》《中國綠色時報發(fā)刊詞》《對林業(yè)認識的一次新的飛躍》《我國林業(yè)與木業(yè)發(fā)展的大趨勢》《“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提法值得商榷》《論“生態(tài)建設”提法的科學性》《綠色財富:時代的呼喚》《關于資源、環(huán)境、生態(tài)關系的探討》《對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fā)展》《人類文明轉型的歷史必然性——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倫理道德缺失是大自然的悲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