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榮
曾讀到過一篇名為《向土地下跪》的中篇小說,內(nèi)容精彩與否見仁見智,但是它的標題卻著實在一剎那擊中了我心中的某處柔軟。
土地是萬物生長的根本,土地是人類發(fā)展的根基,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敬畏土地呢?
我想我的眼中也應當是滿含淚水的,盡管我對這土地未必愛得深沉,但那只是因為我對她理解得不夠深刻。
我們都低估了自己對土地的依賴,因為她無處不在,就像空氣,就像父母關懷備至的愛,太多了,以至于讓我們目不暇接,反倒忽略。
作為農(nóng)業(yè)傳統(tǒng)源遠流長的東方文明源地,幾千年來奉行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樸素理念,這是我們祖先智慧與勤勞的選擇,他們將自己的命運與土地捆綁在一起,辛勤地耕種作物,也是在耕種自己的命運,耕種子孫的未來。
土地所有類型之中,耕地在本質上與我們最息息相關。若是沒有耕地,糧食從何而來?我們生存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又將如何解決?
我的老家在南方農(nóng)村,幼時見到家鄉(xiāng)的耕地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種植了水稻,每一塊耕地都是一塊四四方方的水田。當時依舊有農(nóng)民套上耕牛扶著犁鏵,滿心歡喜地哼著鄉(xiāng)村小調(diào)在耕地上耕耘,而更多的則是駕著手扶拖拉機,在農(nóng)村的田野上不斷書寫著與時俱進。
那時的農(nóng)村是簡單的,那時的耕地是純凈的,赤著腳走進水田里,甚至能夠感受到水中泥濘里萌動著無限的生機,能夠聽到水聲、蛙聲以及水稻拔節(jié)的聲音。
在我的印象中,耕地應當是黃色的,耕地應當是黑色的,耕地應當擁有它獨特而健康的顏色,與每一個人都擁有健康的膚色一樣。
鹽堿地呢?灰白色的覆蓋,仿佛披著一層讓人生畏的病原體。然而,她們絕不是耕地的病態(tài),糜子、高粱、蓖麻等許多作物都能夠在鹽堿地里很好地生長。
我們的祖祖輩輩,尤其是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或許只能依靠幾塊貧瘠的鹽堿地,但他們活下來了,忍饑挨餓也好,他們活下來了,將鹽堿地里耕種的歷史傳承下來,將每一代人堅韌不屈的意志傳承下來。
沒有無法耕種的土地,只要你愿意走近她,只要你愿意了解她,只要你愿意引導她,只要你愿意守護她。
大地是人類的母親。提到土地,她予我的關鍵詞便是厚重,是寬容,是哺育。她用最寬闊的胸膛接納了所有生靈,她用最純潔的乳汁喂養(yǎng)了一切生命,她用她的大好青春繁衍了人類進化史?;蛟S她也沒有想到,含辛茹苦千萬載,最終竟然換來某些后世的背叛。
不少地方為了所謂的發(fā)展,大肆挖采取土,占耕伐林,違填違建,破壞植被,丑陋的現(xiàn)代化的嘴臉一覽無遺。
人類發(fā)展就必然要破壞土地嗎?我想這并不是一個絕對的命題吧。
于是,在大地母親流血流淚的同時,那些背叛了母親的后世也終于嘗到了苦果。耕地沙化,水土流失,種植糧食的地方已然被荒草侵吞,有些人只能無所適從地站在面目全非的耕地旁邊,將無限的悔恨吞落肚里。
他們或多或少都染上了一身驕傲的都市病。在他們眼里,耕地與鄉(xiāng)土就是陳舊與落后的代名詞,與城市的高格調(diào)相比,不知低了多少檔次。然而,當他們了解耕地之后,他們就明白了,那些所謂的城市的驕傲,與耕地的寬厚相比,都顯得那么卑微。
是否應當思考一下該如何來面對土地,這個問題對開墾者來說尤為重要。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批開墾者,我不知道他們的姓名以及生存狀態(tài),但我可以想象,他們的開荒壯舉勢必要比現(xiàn)在的耕種艱難千倍萬倍。他們穿著原始,眼神清澈,挖開土層,播下第一顆種子。他們純粹是為了開墾而開墾,土地對他們而言就是希望,就是未來。他們把信仰寄托在土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就是人與土地最初的愛情。耕地是他們的愛情形式,耕種是他們的愛情過程,而第一批作物的成長以及農(nóng)業(yè)傳統(tǒng)的起源,則是他們的愛情結晶。
當初的人們自然也有索取的欲望,但是他們明白一個道理,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回報與投入往往是成正比的。他們對土地投入了感情,他們開墾土地,他們呵護土地,所以他們得到土地的回饋。在這“取予有度”的良性循環(huán)之間,人類得以進步,社會得以發(fā)展。
土地不是一次性的消耗品,不能用完即棄,這一點似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遺忘。而造成這種遺忘的罪魁禍首正是人們過度的索取欲望。
僅僅二十年時間,我老家的耕地面積就銳減了將近三分之一。二十年,這點時間在人類悠久的耕種歷史中是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其間消失的耕地面積卻遠遠超過了幾代人乃至十幾代人辛勤開墾的成果。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和悲哀。
當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離開鄉(xiāng)村,耕地也在逐漸失去她的農(nóng)性。不再種植莊稼的耕地是悲哀的,是孤獨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
我的童年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在農(nóng)田上度過,濕暖的水田與碧綠的禾苗,干枯的稻田和金黃的草垛,它們都記錄了我童年中最自由愜意的時光。耕地于我而言,如同親人好友一般,可說是彌足珍貴的。我不忍看到她們荒蕪,我不忍看到她們消失。
無助與彷徨讓我的靈魂時常脫離了夢境,徘徊在家鄉(xiāng)耕地的邊上,戀戀不去。
眼前的土壤是生我養(yǎng)我的親人,她給了我生命和成長,而她卻在歲月中慢慢蒼老。
該拿什么來拯救她呢?我曾不止一次對自己發(fā)問。我想保護土地,我想保護耕地,我渴望家鄉(xiāng)的耕地重新煥發(fā)容光,但我的羽翼不夠豐滿,不足以為她遮風擋雨,畢竟這不是我一個人有能力改變的。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節(jié)約糧食,以此來表示對她饋贈的尊重。
在飛速增長的人口壓力下,耕地面積卻日益萎縮,耕地資源愈漸稀少,即便拿她與瀕臨絕種的珍稀生物相提并論,也毫不為過。
若說土地是珍稀動物,那么耕地甚至可以被視為大熊貓一般的國寶級珍稀動物,理應受到嚴密保護。但總有人覺得神州大地,地大物博,即便浪費一些土地也不足以產(chǎn)生什么重要影響,這是眼光狹隘的現(xiàn)代人的陳舊思想在作祟,他們看不清社會在發(fā)展中已出現(xiàn)了諸多岌岌可危的現(xiàn)實問題。
環(huán)境問題,糧食問題,哪一個不是與人們的生存息息相關?哪一個不是與破壞土地有著密切聯(lián)系?破壞土地就是在破壞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破壞耕地就是在破壞自己的生命源泉。這種自毀長城的愚蠢行為本不應該是我們身為萬物之靈的智慧種族所為。
我們的祖先從原始赤裸裸地踏著土地而來,凹凸不平的石子與土壤被我們祖先堅定的腳步犁成平坦肥沃的耕地,他們從而走出了獸性,步入了人性的靈智。而經(jīng)歷了千萬年智慧進化的我們,不是順著老祖宗的腳步正確地走下去,反而南轅北轍,越走越退化。
是時候該停下腳步,回頭看一看走過的路了,看一看我們當初開墾土地時的本心,看一看我們與土地一起經(jīng)歷的風風雨雨。
歷史總是在沉默中被破碎和遺忘,但這并不是我們背離本心,拋棄過去的借口。一日為親,終生為親。生養(yǎng)我們的土地從來都不會嫌棄我們,我們又如何忍心將她們棄之如履。
其實,世間萬物都是虛夸浮躁的,唯獨土地一直以來都踏實穩(wěn)重。什么都是寄托在土地的厚重里,什么都是扎根在土地的踏實中。離開了土地,夢想就會變成空想,財富就會變成貧乏,榮耀就會變成羞恥,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也都會變成虛無飄渺的云煙。
是土地賦予了我們一切,她的寬容延伸了一年又一年,她的恩賜惠澤了一代又一代,她賦予我們生命,她賦予我們尊嚴。我的祖輩,我的父輩,我的同輩,我的子輩,我們因她得以將幾代人的命運串聯(lián)在同一條血脈。
我們應該給土地下跪,如同跪拜父母,如同跪拜祖先,以一顆感恩的心和一絲虔誠的念來祈求她的寬恕,為我們曾經(jīng)對她造成的傷害懺悔,為我們曾經(jīng)受她哺育的恩情贊頌。
責任編輯:張?zhí)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