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王光策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 河南鄭州 450000;2.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河南鄭州 450000)
探討血漿-β-D葡聚糖定量分析對腎移植受者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臨床診斷價值
陳杰1王光策*2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 河南鄭州 450000;2.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河南鄭州 450000)
目的:探討對腎移植受者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應用血漿-β-D葡聚糖定量分析(G試驗)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將我院收治的腎移植受者46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jù)有無感染IPFI劃分為IPFI組(n=16)與非IPFI組(n=30),均行G試驗,對比兩組檢測結果。結果:非IPFI組G試驗結果為(9.7±2.5)pg/ ml,明顯低于IPFI組(78.5±6.1)pg/ml,對比差異明顯(P<0.05)。結論:腎移植受者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應用血漿-β-D葡聚糖定量分析診斷臨床價值高,值得推廣。
血漿-β-D葡聚糖 腎移植受者 真菌感染
臨床治療終末期腎病主要應用腎移植治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該術式逐漸廣泛應用。然而,臨床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與新型強力免疫抑制劑,致使腎移植后出現(xiàn)深部真菌感染,此為移植者死亡與移植物丟失的主要原因。在深部真菌感染中IPFI發(fā)生率位列第一,無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難以進行早期診斷,誤診與漏診率較高。近年來臨床診治手段不斷發(fā)展進步,但是IPFI死亡率居高不下。G試驗為目前診斷IPFI的主要方法,因β-D葡聚糖抗原(BG)在真菌細胞壁中廣泛存在,深部組織或血液被真菌侵襲后被吞噬細胞吞噬與消化,使得細胞壁釋放BG,提升體液或血液中BG含量。本文為探討G試驗用于診斷腎移植受者IPFI的臨床價值,現(xiàn)將46例選為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腎移植受者46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依據(jù)有無感染IPFI劃分為IPFI組(n=16)與非IPFI組(n=30)。納入標準:均為腎移植受者,且在3d內(nèi)開展胸部CT與G試驗。IPFI診斷標準[1]:出現(xiàn)肺部體征與癥狀;行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存在新型肺部浸潤影;發(fā)熱持續(xù)3d,抗菌處理后無效。微生物檢查合格標本行不低于2次細菌培養(yǎng)結果均為同一菌屬陽性;行血液GM ELISA(曲霉素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檢查,2次連續(xù)為陽性。具備上述1項微生物學與2項臨床癥狀即可確診。
1.2 檢測方法
應用G試驗檢測試劑盒與微生物動態(tài)快速檢測系統(tǒng)對血漿中真菌BG含量予以檢測。將0.2ml待測血清在酶反應主劑中添加,溶解后微量加樣器向標準無熱原平底試管中轉(zhuǎn)移,試管中不可出現(xiàn)氣泡,在微生物快速動態(tài)檢測系統(tǒng)中插入,完成反應后檢測系統(tǒng)將BG含量自動計算出來。10pg/ml以下為廠家提供參考值,10~20pg/ml為可疑參考值,20pg/ml以上為異常參考值。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兩組G試驗檢測結果對比 見表1。
表1 兩組G試驗檢測結果對比(,pg/ml)
當前實體器官移植與造血干細胞應用廣泛,且大劑量與高強度應用化療藥物與免疫抑制劑,明顯提升IPFI發(fā)生率。IPFI有復雜發(fā)生機制,主要如下:(1)機體因素:肺部真菌感染后諸多細胞因子在機體抗真菌感染免疫防御機制中參與,真菌感染控制中中性粒細胞為主要效應細胞[2],可對曲霉菌菌絲與白色念珠菌假菌絲生長進行抑制。腎移植術后患者免疫抑制劑口服時間長,減少淋巴細胞,抑制細胞免疫,且巨噬細胞功能被抑制,減少血中淋巴細胞;阻礙B細胞轉(zhuǎn)化,減少抗體,干擾體液免疫。(2)醫(yī)源性因素: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且深部置管,應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再加之術后臥床時間長,導致機體防御功能降低,營造條件便于真菌入侵。近年來臨床主要應用G試驗診斷IPFI,效果優(yōu)良。
G試驗主要演變自內(nèi)毒素檢測法,BG為凝血酶原G因子,將血清凝固酶激活,促使凝固蛋白原向凝膠狀蛋白轉(zhuǎn)變,可應用光譜儀光密度量化整個反應。BG為多糖,在真菌細胞壁中廣泛存在,含量最豐富的為酵母樣真菌[3],支原體、病毒以及細菌等則無此成分,故而可用于鑒別與診斷真菌感染?;颊弑憩F(xiàn)出IPFI后BG可從真菌細胞壁中脫落,且進入血液中,明顯提升血液中BG含量。若出現(xiàn)真菌感染或真菌定植時BG含量少且難以進入血液中,故而可將BG含量作為診斷IPFI的證據(jù)。本組非IPFI組G試驗結果為(9.7±2.5)pg/ml,明顯低于IPFI組(78.5±6.1)pg/ml,對比差異明顯(P<0.05)。與文獻報道一致[4]。盡管BG在大部分真菌細胞壁中存在,但是接合菌屬與隱球菌屬感染難以采用G試驗診斷,導致假陰性。且諸多研究證實物質(zhì)中可能會存在BG類似物,導致假陽性。比如實驗室污染,包括腎透析儀洗滌液,而香菇多糖、蘑菇聚糖、免疫球蛋白以及K多聚糖等也多存在BG類似物,食物中BG主要經(jīng)由損傷胃腸入血,故而需引起重視。
綜上所述,腎移植受者IPFI應用G試驗診斷臨床價值高,且簡單有效,值得推廣。
[1]唐紅梅,趙蘭蘭,周呂蒙等.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診斷意義[J].吉林醫(yī)學,2014(8):1608-1610.
[2]李建偉,李斌,梁劍平等.支氣管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定量檢測對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J].廣東醫(yī)學,2013(12):1860-1862.
[3]金欣,陳建魁,于農(nóng)等.真菌D-葡聚糖檢測對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臨床意義[J].河北醫(yī)藥,2011(3):378-379.
[4]劉炎忠,錢葉勇,王振等.G試驗對腎移植受者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臨床診斷價值[J].解放軍醫(yī)學院學報,2014(4):341-344.
R519
A
1674-2060(2016)02-0104-01
陳杰(1987—),男,河南焦作人,研究生,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研究方向:腎移植的臨床研究。
王光策(1961—),男,河南鄭州人,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腎移植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