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很多關于抑郁癥的知識是不完全準確的,無益的,如果再加上對一些自媒體分享動機的憑空揣測,甚至是讓人有點不舒服的。如果一定要傳播抑郁癥的知識,不如傳播一點有用的
在涉及抑郁癥和自殺問題時,人們有一個常犯的邏輯錯誤:一個人自殺了,這個人生前有過抑郁癥的診斷——或者僅僅有過抑郁的表現(xiàn),這兩樁事實很容易被建構出一個因果聯(lián)系:他是因為抑郁癥才自殺的。然而,這只是一個猜測,并不一定是事實。
已經(jīng)不止一次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一旦一個人被認為“因為抑郁癥”而自殺,其他人(通常是自認為“不抑郁”的那些人)就以一種沉痛而熱切的口吻,開始傳播關于抑郁癥的知識,這些知識包括:
抑郁癥是一種嚴重的疾?。贿@種病治療難度大,好醫(yī)生又很少;這種疾病讓人處在極度的身心痛苦中,作為“正常人”我們無法理解;不要跟病人講道理,他們很難被說服;有時候病人看上去很開心,不要相信,這只是他們的偽裝;這種病有可能導致自殺,我們要多關心病人。
作為一個心理咨詢師,上述說法,我認為有很多是不準確的,似是而非的。但它們最讓我介意的還不只是準確性,更在于背后暗含的某種視角和姿態(tài),帶著熱切的拍案驚奇感:你知道嗎?那些人是這樣的!他們那么異常,那么脆弱,需要更多的關心!自認為或被別人當做是“抑郁癥”的一部分人,就這樣被從正常人的范疇中劃分出去,成為了特殊人群。
我不否認這些分享有一些價值,它讓大眾熟悉“抑郁癥”這個概念,一部分驕傲的人因此找到了一個臺階,愿意體諒他們眼中的弱者——以“病人”的名義。然而,被當作病人的人,會從這些態(tài)度里得到溫暖和理解嗎?而自認為正常的人,又會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概念,就更容易與前者相處嗎?假定上述觀念深入人心,人人聽到抑郁癥首先聯(lián)想到脆弱、敏感、無助,以及自殺,世界上的每個人,尤其是被當作患者的人與他們身邊的人,會生活得更好一些嗎?
對于以上這些問題,我謹慎地表示悲觀。我有一個被診斷為抑郁癥的來訪者,每當她不高興的時候,她的朋友們就關切地打來電話,問她:“吃過藥沒有?”然后含沙射影地講一些生命寶貴的主題。這讓她更加難過。
綜上所述,上面關于抑郁癥的知識是不完全準確的,無益的,如果再加上對一些自媒體分享動機的憑空揣測,甚至是讓人有點不舒服的。
我很少強調抑郁癥作為一種疾病的特殊性,我認為,它首先是一種病,然后才是一種有可能危及生命的病。我總覺得,如果我們過度地把“抑郁癥”作為一個棘手的,難以理解的,危險的概念來渲染,會讓大家更多地警覺“抑郁癥”這三個字,而不是關心一個活生生的人。
但如果我們一定要傳播一些關于抑郁癥的信息,我建議可以傳播這些:
首先,“抑郁癥”是一個診斷標簽,除此之外,它什么都不是。人類并不會因為發(fā)明了“抑郁癥”這個名詞,就等于理解了一個人的痛苦。
其次,這種診斷遠遠不是絕癥。我們對它的認識和醫(yī)學手段很有限,但不是什么都沒有。有一些治療方案成功地幫助了很多人,并且它們安全有效,副作用在可控的范圍內。不會形成藥物依賴,也不會讓人失憶或者變成白癡。所以,一旦你懷疑或確信自己得了抑郁癥,首先應該試一試醫(yī)學的幫助。
無論有沒有被診斷為“抑郁癥”,人和人都可以交流,溝通相互的情感和思想,就像無論有沒有被診斷為糖尿病,人和人都可以交流一樣。
在抑郁癥的診斷標準中,“自殺傾向”只是癥狀之一。不意味著被診斷的人一定會有自殺傾向,更不意味著他們一定會自殺。另外,我們關心一個人,原因不應該只是他/她有自殺傾向。
最后,即使被診斷為抑郁癥的人,也有開心的時候(即使他們心里仍有悲傷),而不一定是強顏歡笑。在任何情況下,把別人的開心看成“偽裝”,認定是一種(診斷標準里并沒有的)癥狀,我認為都是一件過于武斷和不尊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