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
27年前,1989年,筆者和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曾在北京師范大學相識,并有過短暫的交談。那年她41歲,隨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代表團訪北師大蘇聯(lián)文學研究所。那時,她的紀實長篇小說《戰(zhàn)爭中沒有女性》已經在蘇聯(lián)掀起波瀾,所以她能進入訪華的蘇聯(lián)作家訪華團。在當時,這已經是很高的榮譽。
那時在中國,蘇聯(lián)文學仍然很深刻地影響著讀者與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這部中篇小說,毫無例外地也曾經引起中國文學界的關注。
但對于今天的絕大多數中國讀者來說,已經68歲的阿列克謝耶維奇幾乎是在2015年橫空出世的,因為她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
2016年8月中下旬,阿列克謝耶維奇帶著她的新書《二手時間》來到中國,在上海和北京等地與學者對話、與讀者見面。借著為她在讀者見面會上做現(xiàn)場翻譯的機會,筆者見縫插針地與她進行了對話。
我們都是蘇聯(lián)實驗室培養(yǎng)出來的“蘇維埃超人”
中國新聞周刊:時過境遷,27年前,記得我們剛見面的時候,你只有一本《戰(zhàn)爭中沒有女性》譯成中文出版,現(xiàn)在你的書幾乎都翻譯過來了,像《鋅皮娃娃兵》《最后的見證者》等作品,特別是作為“烏托邦之聲”五部曲終結篇的《二手時間》等都已經譯成中文出版,而且中文讀者之多,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你有什么感想?
阿列克謝耶維奇:主要感想有二,其一,中國一直被認為是擁有最大讀者群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出版我的書,我當然自豪;其二,說明中國依舊保持了對蘇俄作家及其作品的關注。
最近20多年,中國和蘇聯(lián)最終所走的道路不同,我欽佩中國作家和讀者追求真理的精神,這種精神的實質就是抵制謊言,我常說,蘇聯(lián)帝國曾生活在謊言中,最終也死于謊言。
中國新聞周刊:你的文學導師阿達莫維奇曾是蘇聯(lián)赫赫有名的紀實文學作家,蘇聯(lián)作家索爾仁尼琴也因為一部詳細記錄蘇聯(lián)集中營的紀實文學《古拉格群島》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你現(xiàn)在也是因為紀實文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中有什么內在關聯(lián)?
阿列克謝耶維奇:紀實文學,在20世紀的蘇聯(lián)文學中早就與其他文學體裁并駕齊驅,蘇聯(lián)作家阿達莫維奇和索爾仁尼琴堪稱非虛構小說的典范人物。非虛構小說是作家經過提煉和淬火的心靈寫作,人們通過閱讀這些作品,可以洞悉作者的靈魂和他所要展示的精神世界。我現(xiàn)在雖是白俄羅斯國籍,但卻是俄語作家,我與俄羅斯文學有著天然的和不可分割的精神聯(lián)系。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俄羅斯作家,前有蒲寧、帕斯捷爾納克、索爾仁尼琴,后有肖洛霍夫及布羅茨基,在我之后,未來還會有其他俄語作家獲獎,這是文學傳統(tǒng)一脈相承的事情。
中國新聞周刊:你說過,蘇聯(lián)死于謊言,那今天的俄羅斯在蘇聯(lián)解體后,迎來了自由和透明的社會了嗎?
阿列克謝耶維奇:先說蘇聯(lián)。蘇聯(lián)是什么?我的概念是,蘇聯(lián)是個巨大的實驗室,它的任務就是將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改造成“蘇維埃超人”,我們都是被改造的對象。所以,蘇聯(lián)人也是“悲劇人”。我覺得,我和“悲劇人”很熟識,我們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猶如至愛親朋,其實“悲劇人”就是我自己,是我的朋友,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姐妹,我們都是蘇聯(lián)實驗室培養(yǎng)出來的“蘇維埃超人”。所以,我的寫作是在捕捉蘇聯(lián)實驗室的歷史,它是一部人民的情感史和生命史,也是一部蘇聯(lián)時代的“小人物”史。
再說蘇聯(lián)解體后的后蘇聯(lián)時代,有句話貫穿于我創(chuàng)作的始終,那就是后蘇聯(lián)時代的生活更加恐怖,因為當今的俄羅斯背離了契訶夫和托爾斯泰精神,而遠離文學經典的地方不啻于絕望之地。在蘇聯(lián)實驗室的廢墟上,如今人們的思想極度混亂,精神生活匱乏,他們已經淪為物質的奴隸和貪欲的臣仆,這使得社會道德敗壞,也助長了邪惡肆虐。你看解體后的蘇聯(lián),一座座工廠遭到廢棄,數以百萬計的工人被迫失業(yè),我們站在蘇聯(lián)實驗室的廢墟上,發(fā)現(xiàn)自由猶若任性的花,并沒有在后蘇聯(lián)無端地開放,它只開在我們的夢幻和錯覺之中。
中國新聞周刊:是否正因為如此,你小說的主人公才活得如此糾結?他們追尋的精神自由最終能否實現(xiàn)?
阿列克謝耶維奇:我的作品更關注生死問題,因為生與死是人類無法駕馭的事情,它是一個無法破解的秘密。我的小說中用了大量篇幅表現(xiàn)戰(zhàn)爭,意在理清戰(zhàn)爭與人的聯(lián)系。我筆下的主人公都不情愿活在后蘇聯(lián)時代,但他們別無選擇。他們追尋的精神自由,當然沒有出現(xiàn),后蘇聯(lián)國家倒是出現(xiàn)了一小撮億萬富翁,俗稱寡頭,他們被稱作改革的成功者。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是失敗者,于是,人們便又開始懷念蘇聯(lián)。
你知道,俄羅斯有專制的傳統(tǒng),所以我常說專制是我們國家的頑疾,隨時可能復發(fā),假如頑疾復發(fā),每家的客廳里所談論的話題,又將變成 “怎么辦”和“誰之過”之類帶有革命氣味的辯論。我們的民族最愛幻想革命,最憧憬和欣賞鐵腕治國。俄羅斯偉大作家格林在十月革命前就曾洞察到,俄羅斯的未來已經偏離了方向。我想說,如今俄羅斯的未來也已偏離。所以不僅僅是我,很多的后蘇聯(lián)時代人都在擔心,蘇聯(lián)實驗室多少年之后還將復活。
關于追求自由的問題,我想說,自由之路從來荊棘叢生,而且痛苦相隨,甚至悲劇相隨。自由是人類畢生的追求。但在后蘇聯(lián)時代,在痛苦的自由和舒適的管控之間,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后者,就是過馴服的生活。
比起20世紀的集中營,21世紀的享樂主義更令人墮落和頹廢
中國新聞周刊:我們今天到底生活在一個什么時代? 難道真像一些人所說,今天是最好和最壞時代的結合體嗎?
阿列克謝耶維奇:這個問題我比較悲觀。我們如今生活在21世紀的歷史陷阱中。人們很想從陷阱里爬出來,但是大多數人無能為力。我想,由于我們的局限性,未來一百年也沒人可以解答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會在陷阱中掙扎很久,苦不堪言。
中國新聞周刊:我們?yōu)槭裁磿嬋霘v史陷阱呢?
阿列克謝耶維奇:因為人們喪失了變革初期的真誠與熱情,精神世界中充滿了奴性、冷漠、自私和恐懼,彼此之間相互敵視,甚至自相殘殺。與生活在斯大林主義時期的我們父輩相比,今天的人欲望太多,享樂主義橫行,拜金主義泛濫成災,全世界物欲橫流。比起20世紀的集中營,21世紀的享樂主義更令人墮落和頹廢。
現(xiàn)在走在世界任何國家的任何一條街道上,我們都會看見人們擺弄著一模一樣的手機,其實他們心里也深藏著一模一樣的恐懼、錯覺、誘惑和失落。我真懷疑作家契訶夫所描述的百年之后的場景是否還將繼續(xù)存在:天空,還會像鉆石般澄澈嗎?人,還會如天使般美麗嗎?我懷疑。
中國新聞周刊:我們到底是誰?未來到底應該如何面對人生?
阿列克謝耶維奇:我一共寫過5本書,寫的都是“小人物”,就像你我。我寫作的過程,就是追蹤整個歷史的過程。不了解蘇聯(lián)文學傳統(tǒng)的人,看不懂我的小說,因為我的作品延續(xù)了蘇聯(lián)文學中“小人物”的形象,我的作品就是專門為他們打造的世界。我們是歷史大漠中的一粒塵沙,最終將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留一絲痕跡。我們不僅帶走了各自生命的秘密,而且在這個世界上,也鮮少有人對我們的際遇感興趣。
我們未來的生活,就是抗惡。因為惡已經滲透和擴散至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變?yōu)殡[性存在,使得我們難以明辨善。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令人恐懼,因為時間已經墮入黑暗。不過我們依舊要艱難地活下去,因為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善良的面孔。我們還將書寫歷史,歷史也將傾聽我們。
中國新聞周刊:既然未來如此不可知,我們未來的精神世界看來也難以預測,那你認為目前讀哪些書有助于我們未來的生活?
阿列克謝耶維奇:我最喜歡的是當代俄羅斯作家、詩人謝達科娃,她是當今世界最具天賦的傳道者,我們生活中這樣的作家實在是太少了。我外出旅行,總是隨身攜帶蘇聯(lián)著名哲學家馬馬爾達什維利關于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文學講義,這份講義對我的思考極有幫助。另外,我推薦德國作家克勞迪婭的作品《納粹的良心》,這本書告訴我們法西斯主義如何悄然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