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所在的小區(qū),很多孩子的學習成績都不錯,偏偏我的孩子成績不咋樣。他們都在一所學校一個班級學習,一樣的教室一樣的老師,怎么就他學不好呢?
黃姍姍
答:父母在平時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方法不恰當,也是造成孩子成績差的一部分原因。那么,父母到底有哪些不恰當?shù)姆椒〞е潞⒆映煽儾缓媚兀?/p>
1.嘮叨個沒完
嘮叨是80%以上家長的通病,也是幾乎令所有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點。過分嘮叨,會使孩子覺得父母認為他沒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會產(chǎn)生厭惡甚至逆反心理,專門和父母對著干,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所以,父母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嘮叨。
2.不停地訓斥孩子
孩子即使知道家長的訓斥并無惡意,但在內(nèi)心深處,還是會不知不覺地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感情。不管父母之前多么在意與孩子日常感情的培養(yǎng),每天的訓斥足以把這一切抵消。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不要急于批評,而要靜下心來和孩子談一談,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耐心地引導孩子。
3.對孩子的要求過高
父母的過高要求,會使孩子感覺自己得不到接納和肯定,以至于無法形成客觀、良好的自我認同感,也無法建立起自信心,久而久之,失去內(nèi)心的快樂。所以,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要接受孩子的一切,不管優(yōu)點還是缺點甚至缺陷;父母尊重孩子的特點和需要,不以自己的期望來要求孩子。
4.父母包辦一切
父母包辦一切,會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創(chuàng)造力,個性和人格的發(fā)展亦得不到發(fā)展和完善,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提高,獨立意識也得不到增強。家長要做一半、留一半,給孩子提供適當參與勞動的機會,培養(yǎng)和訓練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
5.總是愁眉苦臉
如果父母總是愁眉苦臉,長久下去,孩子會越來越不自信,對周圍懷有疑慮,做事缺乏果斷性,唯恐哪一步走錯,影響別人,而周圍人的不愉快也很容易感染他們。因此,父母在外面不管遇到什么不順心的事,都不要把情緒帶到家里。
那么,父母應該怎么做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呢?那就是,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以下9個好習慣。
1.認真“聽”
在課堂上集中思想,專心聽講,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聽邊思考。
2.積極“想”
積極思考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使自己的思維始終保持在活躍狀態(tài),這是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證。
3.獨立“做”
練習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然延續(xù),也是取得好成績的關鍵步驟。系統(tǒng)而獨立的練習技能,既能鞏固知識,又能找到不足,而深度練習是開拓思維、融匯方法的好辦法。
4.善于“問”
遇到難題一定要及時問老師。請教的好處在于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學習別人的思維方式,將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對照,舉一反三。
5.勇于“辯”
討論和爭辯是思維最好的媒介。凡事都是越辯越明,和同學一起討論問題,不僅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更能增添學習的樂趣。
6.早早“學”
要獲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必須牢牢抓住預習、聽課、作業(yè)、復習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隨著年級的升高,預習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7.反復“查”
培養(yǎng)檢查的能力和習慣,是提高學習質量的重要措施,是培養(yǎng)孩子自覺性和責任感的必要過程。
8.客觀“評”
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不斷進步的目的。
9.有心“集”
在學習中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錯誤多次犯。為避免同一錯誤經(jīng)常犯,建一個錯題本是非常必要的。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