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炳炎
2016年4月29日,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小說《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1942年出生,陜西西安人)在西安病逝。2006年12月15日,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fā)布,陳忠實以455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發(fā)廣泛關注。從這往前推30年,不要說版稅,就連稿費,陳忠實也不知道。
寫文章發(fā)表就有稿費,現(xiàn)在看似乎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但“文革”期間,稿費被視作“資產(chǎn)階級法權”被徹底取消;1978年國家開始撥亂反正,稿酬制度得到恢復。
這一制度恢復不久,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理事,原《西安晚報》編輯徐劍銘就收到出版社的一張通知單,讓他到財務科去領稿費35元,那是他發(fā)表一個相聲的酬勞。拿到通知單后,徐劍銘馬上去灞河灘找陳忠實,陳忠實當時正在西安郊區(qū)毛西公社擔任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
徐劍銘去的那一天,陳忠實領著一群農(nóng)民在河灘上戰(zhàn)天斗地學大寨。他見徐劍銘來了,便招呼徐劍銘到家喝水。當時,陳忠實的家庭生活非常拮據(jù),家里連一點兒招待朋友的茶葉都拿不出來。到家后,他倆便在鋪一領蘆席的炕上坐了。見此情景,陳忠實夫人便數(shù)落起炕上的兩個大男人:“整天舞墨呢弄文呢,頂個屁用,給客人連把椅子都沒有,連點茶都沒有。”這一句話提醒了徐劍銘,他一下子想起了此行的目的,便立馬掏出那張通知單說:“嫂子呀,從前是白寫,往后有稿費了!”陳忠實夫人接過那張出版社的通知單,拿到亮處,一字一字地看了好幾遍,揚起手在大腿上拍了兩巴掌說:“俺家忠實啥時候能拿到這單子就好了!”陳忠實當時眼前一亮:“這條掙錢的門路實在太光輝太燦爛了?!?/p>
陳忠實那時候已發(fā)表過不少作品,稿費卻一分錢也沒見過,只是收到過幾次卡片,拿著卡片可以到指定書店去領幾本書。話又說回來,“文革”那段時間,書店里除了政治色彩濃的書以外別無他選。
當時,不僅陳忠實沒見到過稿費,路遙也是這樣。據(jù)作家張敏回憶,1978年年初他在《解放軍文藝》發(fā)表散文《奉獻母親》,得到稿費12元。12元,現(xiàn)在看數(shù)額很小,當時卻能在糧店買兩袋面共100斤,一家四口一個月基本就夠了。據(jù)說張敏是“文革”后陜西第一個收到稿費單子的人。
上午收到稿費,下午張敏便去找賈平凹。這位后來名聲顯赫的大作家,當時竟然也沒有見過稿費單子。他拿起稿費單子,一次又一次問:“這不是匯款單么,怎么會是稿費單子?”張敏得意地說:“這確實是一份稿費單,你看上面有《解放軍文藝》雜志社的大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