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勱
摘 要:2015年,“供給側改革”這一概念分別在第十一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和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中被重點提及,中央明確指出要通過加大對供給側方面的結構性改革,使我國的供給體系更加適應本國的需求結構?!肮┙o側改革”這個不為民眾所知的名詞瞬時成為焦點,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探討。本文著重討論了供給學派所代表的供給經濟學與中國供給側改革之間的差異。
關鍵詞:供給經濟學;供給側改革
2015年11月10日,第十一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中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xù)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緊接著,在11月18日,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再次提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的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九天之內中央兩次提到“供給側改革”,讓這個不為民眾所知的名詞瞬時成為焦點。
什么是“供給側改革”?簡言之,即就是長期依靠“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來使經濟不斷增長的需求刺激政策,轉換為從供給、生產端著手,在改善供給的有效性,提供更多的高品質產品和服務,尤其是改善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及休閑娛樂等眾多公共服務領域的供給,同時從根本上激發(fā)企業(yè)的活力,鼓勵投資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更多有效需求,進而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1]
當前許多人都把供給側改革理解成為供給經濟學,認為供給側改革的方法與供給經濟學所主張的經濟政策是相似的。其實不然,雖然兩者都是從供給側方面出發(fā)來研究經濟問題,供給經濟學中的一些政策觀點也在某些方面能夠對我國的供給側改革有所啟發(fā),但是在具體的運用和實施上,中國的供給側改革的任務和內容要比供給經濟學更為艱巨和豐富。[2]
一、差異一
供給經濟學是供給經濟學派在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社會普遍出現滯脹現象后所提出的經濟改革方案。他們認為凱恩斯主義刺激需求政策的長期實施,極大損害了資本主義經濟,而且在當時美國的經濟跟大蕭條時期的狀況大不相同,一味地增加需求不一定會帶來實際產量的增長,有可能只會增加貨幣量,導致物價上脹,致使儲蓄率和投資率的增速放慢,以致于無法進行該有的技術變革。所以供給學派的兩位代表人物拉弗和費爾德斯坦在里根政府的經濟政策顧問委員會任職時,讓供給學派的一些如減稅、減少政府開支及相關產業(yè)政策等偏重于供給側管理的政策主張得以運用和實施,這些政策主要面向企業(yè),是為了減輕企業(yè)的負擔,加大企業(yè)的投資意愿和擴大生產的決心。當然,這些政策在一段時期內使得美國經濟狀況不斷改善。
與供給經濟學所強調研究的供給側管理不同,中國的供給側改革主要強調的是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在這里,“結構性改革”取代了“管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新常態(tài)環(huán)境下進行的,政府在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要以“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五大發(fā)展理念,以“適應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實行宏觀政策要穩(wěn)、產業(yè)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為總體思路,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2016年的五大重點任務,從供給側方面開展結構性的改革。[3]總體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豐富,涉及眾多方面的改革,與供給經濟學不同,中國所提出的供給側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已經很明確,并且很好的結合了當下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要求,豐富而且實用。
二、差異二
供給經濟學所產生的背景是滯脹,但是中國現階段處于局部通貨緊縮的狀態(tài)。因此,在貨幣政策的實施方面,供給經濟學所主張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對中國的現狀是不適用的,供給側改革所主張的“穩(wěn)健貨幣政策”“降低融資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就是適合當下我國國情的政策。[4]
三、差異三
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因為稅負較高,所以供給經濟學主張實行全面減稅的制度,而對于當下的中國,稅收收入處于中速增長階段,公共支出的增加速度持續(xù)快于公共收入的增加速度,財政赤字也是年年微升,2015年已經達到了2.3%,公共債務也是不斷增加,在新常態(tài)下,像供給經濟學那樣全面減稅或大幅度的降低主要稅種的稅率是不合時宜的,比較有可行性的政策還是結構性減稅。
四、差異四
供給學派主張市場調節(jié)、反對政府干預,即提倡放松管制,與此不同的是,供給側改革強調的是“產業(yè)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而且它強調的“改革政策要實”所包含的內容是很豐富的。放松管制僅僅是產業(yè)改革政策的一部分,我國在現階段所要改革的包括財稅、金融、產業(yè)、企業(yè)、貿易、價格等各個方面。
五、差異五
與供給學派對美國所提出的大力削減政府開支政策不同的是,供給側改革則將“社會政策要托底”作為其重要的政策支柱,并且強調要更加發(fā)揮好社會保障這一社會穩(wěn)定器的作用。因為,在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社會保障的支出比較高,而現階段的中國仍然處于將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的時期,如果現在按照供給經濟學所提倡的削減社會福利支出,就不符合當下的中國國情。
六、差異六
顯而易見的是,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很明確且堅決的反對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他們認為供給能自行創(chuàng)造需求,應該把供給側管理放在首要位置。與此不同的是,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并沒有否定需求管理的重要性,轉向供給側方面進行改革,意味著不要只是依靠對需求方面的刺激來拉動經濟的增長,供給側改革所強調的主要是通過改變資源配置而提升經濟效益。經濟學中的需求和供給是同時存在的,供與求是互相平衡的,對供給方面的改革到最后也都是在創(chuàng)造需求,解決需求方面的問題,例如像減少產能、企業(yè)兼并重組這些措施,實際上都是在調整供給結構,把無效供給清除,同時也在創(chuàng)造市場的有效需求。[5]當下中國的宏觀經濟所面臨的問題既有內外需求增速急速下降的原因,又有供需不對稱的因素。在全球貿易收縮的背景之下想要解決外需不振的問題,單靠需求管理政策是無法解決的,并且它的單方面運用可能會帶來通貨膨脹、債務攀升及產能過剩等不良后果,所以國家多次強調的供給側改革既能夠促進我國進行結構性的改革、增強同其他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以及挖掘外需,又能夠與需求方面的管理互相配合,進而更好的完成對過剩產能的化解、房地產過剩的消化以及增加有效供給、防范財政風險等一系列重要的任務。(作者單位:蘭州大學)
參考文獻:
[1]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供給側改革”引發(fā)重大變革[J].領導科學,2016(1):20-20.
[2] 龔剛.論新常態(tài)下的供給側改革[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3]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4] 王榿倫,潘嘯松.2016年經濟政策趨勢及商業(yè)銀行應對之道[J].銀行家,2016(2).
[5] 劉世錦.供給側改革不是說需求不重要了[J].中國經貿導刊,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