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When the time comes to the lat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the figure paintings remained in the doldrums. However, there were four famous painters Wu Bin, Ding Yunpeng, Cui Zizhong and Chen Hongshou, who were instructed by different masters but skilled in style transformation paintings, bringing great dynamic innovations and revolutions to the art circles.
明代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重建漢族統(tǒng)治的朝代,它試圖在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規(guī)避和去除以蒙古貴族統(tǒng)治為核心的“元”的影響。反映在繪畫方面,就體現(xiàn)在對宋代繪畫制度的恢復及繪畫風格的推崇上,于是,宮廷繪畫蔚然成風。與宮廷繪畫有密切聯(lián)系、處處講師承的“浙派”繪畫成為當時的一大主流。同時,在長江中下游的蘇州、南京、松江等遠離京都、工商業(yè)又最為繁榮富庶的地區(qū),卻沿襲了不同于宮廷繪畫的文人畫風,產(chǎn)生了明代的另一主流畫派——“吳門畫派”?!皡情T畫派”的畫家大都屬于詩、書、畫三絕的名人雅士,他們一方面注重筆墨的意趣,另一方面也受到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兼顧市井的趣味和審美效果。
無論是畫風精勁渾厚的“浙派”,還是清遠典雅的“吳門畫派”,大都以山水、花鳥為題材,都不太注重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這也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明代并沒有畫院,宮廷畫家大多編入錦衣衛(wèi),任武職,受太監(jiān)管理,地位不高,稍有不慎,就會受到很重的責罰。這使得宮廷畫家都很謹慎。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緊密,容易引人比較與聯(lián)想,遠不如山水、花鳥那樣可以發(fā)揮自如。這種風氣逐漸彌漫在整個明代畫壇,導致明代人物畫一直處于沉迷的狀態(tài),同時也促成花鳥畫的大發(fā)展,使之成為明代繪畫的一大成就。
對人物畫的不注重導致明代從事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畫家也不多。明早期的宮廷人物畫主要體現(xiàn)在政治需求上,題材有帝后肖像與行樂圖,還有一些借古喻今,頌揚帝王文治武功、臣子盡忠的一些歷史故事,也有一些傳統(tǒng)人物畫題材,如文人雅集、劉海戲蟾等。其后,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為代表的“吳門畫派”,受市井趣味影響,發(fā)展出了清雅柔美、體態(tài)輕盈、神情悵然的仕女畫風,代表了明代人物畫主流的審美取向。
時至晚明,本已低迷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更加出現(xiàn)程式化的傾向,要么因襲吳門畫風的柔弱仕女,細眉細目,千人一面,缺乏生氣;要么仿效“浙派”的筆墨型模而流于粗陋板結。正是在這種日漸式微的情形下,出現(xiàn)了陳洪綬、崔子忠、丁云鵬、吳彬等一批人物畫大家。他們的出現(xiàn)扭轉(zhuǎn)了當時整個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被動局面,并使之大放異彩,得到振興。雖然這些人物畫家的作品面貌各異,師承也各不相同,但都個性鮮明,畫風奇異,題材多采用當時已不多見的道釋人物,造型夸張,筆法遒勁,設色古樸,在“浙派”與“吳門畫派”兩大主流之外,獨辟蹊徑,開拓出一條“奇思巧構、變幻合宜”的創(chuàng)作道路,使整個晚明的畫壇都彌散在革新與創(chuàng)造的氛圍中,被后世稱為“晚明變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