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wèi)·羅伯森
(網(wǎng)紅為時下網(wǎng)絡(luò)名詞,指網(wǎng)絡(luò)紅人)
如果你總是身不由己地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潭中,那就想想阿加莎·克里斯蒂吧。截至1958年4月,她的戲劇作品《捕鼠器》已演出2239場,創(chuàng)下了英國戲劇界公演時間最長劇目的紀錄。當時為了慶功賀喜,她的制作人便在薩沃伊酒店安排了一場宴會。
她穿上了自己最漂亮的深綠色雪紡連衣裙,戴上了長及肘關(guān)節(jié)的白色手套,穿過酒店大堂,朝宴會廳走去——不料卻撞上了一個不識相的門廳侍者,竟沒認出她來,還不準她進門。
弗朗索瓦茲·哈迪
對此,這名年高67歲的作家并沒有貿(mào)然質(zhì)問:“難不成你還不曉得我是誰幺?”相反,她乖乖聽話,轉(zhuǎn)身離去,獨自一人坐到了休息室里。盡管就作品的暢銷程度來說,在那個時代的作家中,無出其右者,但她卻表示,自己依舊深陷“狼狽、恐懼、在所難免的羞怯情緒”中而無法自拔。
晚些時候,她寫道:“至今,我心頭仍然百感交集,五味雜陳,感覺自己并非一名真正的作家,而只是在裝模作樣”。
一名成就如此輝煌的人,怎么還會如此缺乏安全感呢?這一悖論正是文化歷史學家喬·莫蘭在新作《羞答答的“紫羅蘭”》中所要探討的中心議題。這本書欣然探訪了政治學、文學以及心理學中的“害羞”世界。盡管對于那些大大咧咧、不知羞怯為何物的人來說,害羞看似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如莫蘭所指出的那樣,這些害羞的情感甚至可以生發(fā)為生死攸關(guān)的大事;美國醫(yī)生亨利·海姆立克,他用自己的姓氏命名了“海姆立克急救法”,曾評論說:“有時候,一個氣咽喉堵、倍感煎熬的人會因自身的尷尬處境而難堪不已,他便站起身來,神不知鬼不覺地順利離開用餐區(qū)。而在一個附近的房間中,他知覺全無,如果再無人理會照看,那么他就算不死于此地,也會遭受永久性的大腦損傷?!?/p>
這勾起了我的興趣。為了了解更多的情況,我聯(lián)系了莫蘭,想要與他探討創(chuàng)作本書的靈感來源,共同玩味他從大規(guī)模的研究中所得出的結(jié)論。
莫蘭回憶說,自打他能夠記事以來,他就一直是個害羞的人,因而對于那一天克里斯蒂在劇院中的窘境,他自然感同身受。“恐怕我也會有同樣的反應(yīng)?!?/p>
早在他決定將害羞心理作為研究對象,并展開學術(shù)上的探究之前,那些情感早已對他的事業(yè)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也未可知。在他以往的著作中,人們?nèi)粘I畹狞c點滴滴都被放大了。
盡管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銷量高達數(shù)以百萬計,但她仍形容自己飽受“狼狽、恐懼、無法抑制的羞怯心理”的折磨
舉例來說,《新手排隊指南》一書探討了日常用品和行為的歷史,從飲水機,棉被,再到人們在商店中排成一列的習慣;而《扶手椅之國》則對英國人的電視觀看習慣進行了檢視?!拔矣X得,說真的,生性害羞的人確實很可能會因此成為業(yè)余的人類學家。因為這種性格讓人更適宜做觀察者?!?/p>
莫蘭認為,《羞答答的“紫羅蘭”》與自己之前的研究著述風格類似,一脈相承。在本書中,他對許多人因?qū)擂味y以啟齒的想法和感受進行檢視,將關(guān)注的焦點轉(zhuǎn)向了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它的奇特性和矛盾性(例如,事實上,我們經(jīng)常對自身的羞澀舉止感到不好意思)在他眼里,是個內(nèi)涵尤為豐富的研究課題。盡管“從理性上看,它并沒有多大的意義可言?!?/p>
舉例來說,雖然許多人也許會認為,生性靦腆的人時時處處都會害臊難為情,但莫蘭卻指出,害羞的情緒會受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而“跌宕起伏”。譬如,對他來說,對著一百名學生做場講座比起講座后的答疑環(huán)節(jié)更能讓他感到駕輕就熟。他指出,在有明確禮儀規(guī)范的情境中,他較能應(yīng)付自如;相反,在那種混沌含糊的狀況里,他的自信心也愈加岌岌可危:例如,在酒吧里,置身于一大群人當中,他猛然發(fā)覺自己陷入了兩則同時進行的對話中間,而又在怎樣取舍上優(yōu)柔寡斷。“似乎總有某個關(guān)鍵性的時間點,自那之后你就跟不上趟兒了。”靦腆的人在辦公室那些“介于兩者之間的場所”(比如復印室或者走廊)中與人會面時,特別容易錯漏百出?!澳悴恢雷约菏欠駪?yīng)該停下來,也不知道自己該駐足多長時間?!?/p>
莫蘭描述了一名19世紀的貴族“波特蘭公爵”。此人十分害羞,他為了免于直面自己的員工,便在自己富麗堂皇的府邸之下,建造了一條長達15英里的、迷宮似的地道。然而,并非所有靦腆的人都性格內(nèi)向。正如《安靜》一書的作者蘇珊·凱恩也一再指出的那樣,這兩者大相徑庭。
性格內(nèi)向的人可能需要時間獨處,同時,他們不一定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在此,凱恩以比爾·蓋茨為例論證);而靦腆的人可能非常渴望獲得他人的陪伴,同時又對別人看待自己的方式感到緊張而焦慮。由此一來,完全有可能出現(xiàn)一種性格外向卻又靦腆羞澀的人——對萬眾矚目的感覺又愛又怕。
對此,莫蘭在書中進行了全方位地描繪。例如,在校期間便已學會了如何在小惡霸面前隱藏真情實感的狄·保加第,他將自己比作一只寄居蟹,藏身于一個撿來的貝殼里。他寫道:“我免受掠奪者的侵擾,安然無恙。而這里的‘掠奪者,我的指是自己遇到的每一個人?!彼鞠M约涸诔赡旰罂朔咔拥那榫w。
可是,他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頑疾”,“讓我還未踏進一個摩肩接踵的房間、劇院、餐廳或酒吧,就已元氣大傷”。在倫敦西區(qū)演出期間,每場表演之前,他都會嘔吐;對此,他表示:“此時此刻,你們不可能像我一樣,如同驚弓之鳥,也不可能像我一樣,嚇成這樣還表現(xiàn)得生龍活虎。
這種感覺堪比不久于人世、將被槍決以及一切我曾有過的其它各種遭遇。”莫蘭指出,保加第并不是在漫不經(jīng)心地大放厥詞:他曾參加過諾曼底登陸,并在接下來的諾曼底戰(zhàn)役中奮力戰(zhàn)斗過。
據(jù)說比爾·蓋茨個性內(nèi)向,也就意味著,他覺得更需要把時間花在獨處上
另外,還有一些別的典型范例,比如,查爾斯·達爾文(他自以為不通“人情世故”,而且是“一名糟糕透頂?shù)墓_場合發(fā)言人”)、凱拉·奈特利(她發(fā)覺自己在聚會中口齒不清)、作家兼神經(jīng)外科醫(yī)生奧利弗·薩克斯、法國總統(tǒng)夏爾·戴高樂、史密斯合唱團主唱莫里西、乃至上世紀60年代的巴黎時尚化身弗朗索瓦茲·哈迪。
其中一些公眾人物可能會受益于“maskenfreiheit”。這是一個德語單詞,表示人們可以從戴口罩或角色扮演中感受到的自由。這種“子虛烏有”的感覺幫助莫蘭推進自己的公眾演講,盡管一旦你感覺自己的真性情暴露無遺時,害羞而焦慮的情緒又會卷土重來。有些畏首畏尾、生性靦腆的人只有當置身于聚光燈之下時,才可能茁壯成長、飛黃騰達。
顯而易見,害羞必定阻礙成功乃無稽之談。然而,它是否會帶來某些實實在在的好處呢?部分進化論生物學家可能會認為,這些感受來自于基本的史前行為,有助于滿足求生的需要。最近,關(guān)于動物個性的研究已經(jīng)完成了針對一系列物種的“害羞-勇敢序列”劃分標示。
研究者從中發(fā)現(xiàn),較為勇敢的動物個體可能會獲得更多的交配機會,吃到更多的食物,而較為羞怯的動物個體置身事外,深藏不露,或多或少避免了火力攻擊;所以,對于某些動物個體而言,膽小和焦慮往往大有裨益,害羞膽怯和勇猛精進同為卓有成效的演化策略。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這類未經(jīng)成熟發(fā)育的羞怯情緒便是一個非?;径嫉纳镄誀睢H欢?,莫蘭懷疑這并非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他指出:“我認為,脫離了達爾文所指稱的自我關(guān)注,就沒法談?wù)撔咔忧榫w。
我們可以為自己考慮,可以自我反省,還可以感知到可能有其他人在惦記著我們?!鄙钤诖笕后w的環(huán)境中,我們必須開始留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就算這也會帶來如坐針氈和動輒臉紅之類的不適感受。
他指出:“這些不可思議而又迂回曲折、自我實現(xiàn)而又自我摧毀的念頭在我們的心頭翻來覆去——而我們覺得自己靦腆羞怯,對此很是避諱,還因處境尷尬而局促不安”。
莫蘭認為,語言上的難題會加劇人們的羞怯情緒——語言是一種廣闊無垠卻又有失精確的交流工具。他指出:“我們說話時,總會對談話的感受做一個近似的估摸?!彼麑⑽覀冃稳轂椤耙庾R的孤島”,永遠不能完全理解對方的心思?!拔艺J為,這對每個人都同樣適用,只是害羞的人對這一缺陷感觸更深?!?/p>
說不定,這就會導致所謂的“樓梯上的靈光乍現(xiàn)/馬后炮”(事后諸葛),亦即在我們往往在離開事發(fā)得房間后,鏡頭在腦海中重放,自己才反應(yīng)過來當時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變對答。盡管這種狀況令人極其懊惱沮喪,但它會為我們帶來補償性的好處也未可知。
莫蘭表示:“我在書中提及了許多文學和藝術(shù)作品……它們差不多都是由言語交談或面對面交流所帶來的缺憾感、挫敗感而生發(fā)出來的?!弊鳛閷θ焙兜膹浹a,藝術(shù)家們試圖吐露當時當?shù)夭辉撜f些什么?!氨M管在我看來,這并非藝術(shù)、文學創(chuàng)作的唯一動力源泉,但你們能夠親眼見證到,它會為創(chuàng)作者帶來多么了不起的靈感?!?/p>
此外,莫蘭還探究了害羞含蓄的情緒在各種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表現(xiàn)方式?!八固垢:π哒{(diào)查”是一項問卷調(diào)查,旨在幫助心理學家評估個體在害羞表現(xiàn)上的差異。
該研究表表明,在包括日本、英國以及北歐各國(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在內(nèi)的一些國家中,人們的害羞得分的確普遍比諸如美國這樣的國家高。因為在這些國家的語言環(huán)境中,害羞一詞可能褒義用法偏多(例如,多半還蘊含著謙遜和端莊的意味),從而人們絕對是較為樂意拿害羞含蓄來自我標榜,所以我們很難從這種得分差異中看出各國國民實際情感上的真正差異。
然而,毫無疑問,似乎確實有些文化對害羞的舉止言行持較為寬容的態(tài)度。例如,許多芬蘭諺語都強調(diào)沉思冥想與深謀遠慮的價值,其中就包括了以下這些慣用語:“一個單詞足以釀成無數(shù)麻煩”、“簡潔成就一段美好的詩篇”、“吠犬捉不到野兔”。莫蘭表示:“如果你去芬蘭,就發(fā)現(xiàn)那里的禮節(jié)頗為別致。芬蘭人對交談中不言不語的人給予較高的贊賞?!?/p>
今時今日,在部分國家(特別是美國)中,醫(yī)生會將害羞診斷為一種精神障礙,這一做法讓部分心理學家倍感擔憂,因為他們認為這種做法是要對任何不合常規(guī)的事物都加以“治療”或“矯正”?!熬癫<业膶毜洹薄睹绹窦不荚\斷標準》包含了非常具體的變異病例(例如,不能在公共廁所小便的人所患的“害羞膀胱綜合癥”)以及從談話療法和社交技巧課程到抗焦慮藥物的治療方法。莫蘭表示:“對此,我有點左右為難,因為我不會把自身的羞怯浪漫化理想化。它可能有一點挫傷元氣,也可能有點痛苦、有點累贅。當然,還有極其害羞而沒法過活的例子……在這種狀況下,他們飽受這種極端社交焦慮的折磨??墒牵业拇_覺得,對于那些或許還只是人類經(jīng)驗范圍之內(nèi)的事物,也要以醫(yī)學方法進行處理,有一點矯枉過正的苗頭?!?/p>
在此,莫蘭正從自身的實際經(jīng)歷出發(fā)而抒發(fā)感慨。曾幾何時,他琢磨著尋求一種名為“賽樂特”的藥物,此藥頗具神效,能使社交焦慮大為減輕。但是,他覺得自己的害羞情緒非常堅韌不拔,沒法一治了之;要是真的加以治療,那感覺就會像“在狂風中疾呼,與暴雨爭辯”抑或“試圖找出一種活著的療法”一般。
如今,大作已成,他逐漸認識到,害羞可能比自己往昔所以為的那般還要常見得多。許多人(往往還是那些眾望所歸的社交寵兒)都已承認自己時常感到不善社交或者難堪不已?!昂π叩哪愫芸赡艹霈F(xiàn)諸多失誤,其中之一便是認為自己與人互動的方式非常不合群——但你要知道,其中一些問題具有普遍性?!痹谀m的嫻靜文雅、和風細雨的搖旗吶喊下,“害羞者平權(quán)”運動可能正方興未艾。
(摘自英國廣播公司中文網(wǎng))(編輯/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