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月
《東坡志林》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元豐初年的一天晚上,河南白馬縣發(fā)生了一起人命案:一戶居民家里進了一個竊賊,竊賊正要行竊時,被主人發(fā)現(xiàn),慌亂中竊賊將主人殺死,奪路逃走了。
這起命案,事實清楚,按理說,被害人家屬到官府報案即可,可被害人家屬卻沒有報案,為什么呢?因為他們認識這個兇手,兇手是當?shù)氐暮谏鐣^頭,平日游手好閑、以偷竊為生;而且,此人報復心極強,曾有人向官府舉報他行竊,官府將他抓了起來,但他刑滿釋放后,舉報他的那家就開始倒霉了,不是柴草堆莫名起火,就是半夜被砸了窗戶。大家都知道是那個竊賊干的,但沒有證據(jù),官府也不好處理。舉報人只好天天擔驚受怕,后悔當初不該那么沖動。正因如此,這次命案被害人的家屬也不敢報案了。
但不報案吧,又不能看著自己的親人白白死掉,于是他們想了個辦法——給官府寫封匿名舉報信。官府接到舉報信后,立即將兇手緝拿歸案。同時,官府也通過其他渠道查出了是被害人的家屬寫的匿名舉報信。
照我們的想法:案子查清了,兇手抓到了,就該將兇手判處死刑。然而,縣令卻不能那么辦。原來,宋朝有一條法律,就是禁止以匿名信的方式舉報別人,即使所舉報的是事實,也必須署上真實姓名,為的是防止告訐之風。這樣一來,縣令就不敢貿然將兇手處死了,由于縣令認為被害人家屬的做法情有可原,于是將此事報給了上級主管部門——開封府。
當時的開封府尹叫蘇頌,蘇頌了解了此案的案情后,也覺得這個案子比較難辦,就將此案上報給了宋神宗。宋神宗便將蘇頌召上殿議論這個案子。蘇頌認為,兇手是通過匿名信提供的線索抓到的,所以可以免除兇手的死罪,判他坐牢;投匿名信的人雖然觸犯了法律,但他是被害人的家屬,這樣做也情有可原,所以,就不必追究他的責任了。
宋神宗聽罷,說:“你前面說的有道理,兇手可以免除死罪;但你要把寫匿名信者的罪過也免去,這就不妥了。我們制定法律,就要嚴格執(zhí)行,否則以后怎么處罰其他人呢?”蘇頌說這個寫匿名信者是被害人的家屬,如果也一樣處罰,會顯得宋朝的法律太沒有人性。宋神宗問如果依照法律,寫匿名信的人應該受到怎樣的處罰。蘇頌答:“重則流放;輕則杖打數(shù)十下。”宋神宗說:“這就好辦了,你暗地里囑咐用刑的人,在用刑時,杖可以高高舉起,但一定要輕輕落下?!碧K頌會意,領命而去。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可以得到幾點啟示:首先,宋朝的法律追求一種程序正義。本案中的兇手本應該以命相抵,可是,就因為他是被匿名信舉報的,所以就沒有被判死刑。宋朝的這種理念,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就是實體正義當然重要,但程序正義同樣重要。其次,此案經(jīng)過了三級會審,縣令和開封府尹雖然都認為寫匿名信者違反了法律規(guī)定,但都認為此事情有可原,說明他們在執(zhí)行法律過程中,是講求人性化、靈活性的。最后,宋神宗雖然也認為寫匿名信者情有可原,但他想得比知縣和開封府尹更加周全,他擔心如果不追究寫匿名信者的法律責任的話,會引起連鎖反應,因此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又照顧了寫匿名信者,從而使事情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幾百年前,宋朝的三位執(zhí)法者能有那樣的考量,難能可貴,應該引起我們當代執(zhí)法者的思考。
編輯/夕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