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dá),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上一次,我們談了這一章的第一句“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現(xiàn)在我們接著聊——
“嬰兒”情結(jié)
中國人對嬰兒有種特殊的情節(jié)。
說一位老人氣色好,經(jīng)常用“鶴發(fā)童顏”。在神秘的道家文化中,有通過身心修煉實現(xiàn)“返老還童”的傳說。解放前,尋常百姓過年買的年畫,畫中的人物也大都是各種胖乎乎的娃娃。而且在一些評書戲曲中,經(jīng)常有兩人本是死對頭,結(jié)果一個害死另一個后,反倒把仇人的孩子養(yǎng)大成人的,比如《說岳全傳》中金兀術(shù)養(yǎng)大了陸文龍。
從文化的角度來講,道家的嬰兒情節(jié)是特別濃厚的。
《二十四孝》中有老萊子年屆七十穿上花衣服扮成兒童“彩衣娛親”的故事,據(jù)《史記》的記載,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而且他的著作也是以道家學(xué)說為宗旨的,不管“彩衣娛親”是傳說還是史實,道家人物在民間多少是給人“老頑童”印象的。
追溯起來,這種嬰兒情結(jié)應(yīng)該是源于《老子》。
《老子》五千言中四次提到“嬰兒”“赤子”,這一章的“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二十章的“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第二十八章的“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钡谖迨逭碌摹昂轮?,比于赤子?!?/p>
道家認(rèn)為,嬰兒的軀體柔弱和順,生機(jī)勃勃,是因為嬰兒的精充氣和、神凝德全的緣故。所以道家修養(yǎng)身心的高級境界,就是達(dá)到返老還童,具有像嬰兒一樣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純真無邪的心境。
氣也能摶嗎?
“?!笔恰皳弧钡耐僮?。意思是把東西凝聚起來,揉弄成球形,我們常說的“摶丸子”。
難道氣也可以摶起來嗎?這到底是在說什么呢?
《管子》一書寫道“摶氣如神,萬物備存。”意思是,能夠?qū)P囊灰庠跉馍希蜁笊衩饕粯?,可以把萬物完全收存在心中。
無獨有偶,《莊子》和《淮南子》中對于“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的解釋也是頗耐人尋味的。兩書中假托了一段孔子和顏回的對話——顏回說:“我進(jìn)步了?!笨鬃訂柕溃骸澳愕倪M(jìn)步指的是什么?”顏回說 :“我已經(jīng)忘卻仁義了。”孔子說:“好哇,不過還不夠?!边^了幾天顏回再次拜見孔子,說:“我又進(jìn)步了。”孔子問:“你的進(jìn)步指的是什么?”顏回說:“我忘卻禮樂了?!笨鬃诱f:“好哇,不過還不夠?!边^了幾天顏回又再次拜見孔子,說:“我又進(jìn)步了?!笨鬃訂枺骸澳愕倪M(jìn)步指的是什么?”顏回說:“我‘坐忘了”??鬃芋@奇地問:“什么叫‘坐忘?”
顏回答道:“毀廢了強(qiáng)健的肢體,退除了靈敏的聽覺和清晰的視力,脫離了身軀并拋棄了智慧,從而與大道渾同相通為一體,這就叫靜坐心空物我兩忘的‘坐忘。”
孔子說:“無知無覺,渾然一體就不會有嗜欲,融道為一體就不拘泥于常理。由此看來,你的境界已遠(yuǎn)遠(yuǎn)超過我們,我也只能跟隨在你的后面了?!彼浴独献印氛f:“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
(《淮南子·道應(yīng)訓(xùn)》:顏回謂仲尼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敝倌嵩唬骸翱梢樱q未也。”異日復(fù)見,曰:“回益矣?!敝倌嵩唬骸昂沃^也?”曰:“回忘仁義矣。”仲尼曰:“可矣,猶未也。”異日復(fù)見,曰:“回坐忘矣?!敝倌徨崛辉唬骸昂沃^坐忘?”顏回曰:“隳支體。黜聰明,離形去知,洞于化通,是謂坐忘?!敝倌嵩唬骸岸磩t無善也,化則無常矣。而夫子薦賢,丘請從之后。”故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
“專氣至柔”是古代圣賢修身的一種方式,把氣凝聚起來,讓自己身心柔和,通過這種方法,人可以達(dá)到嬰兒的狀態(tài),無欲無求,沒有偏執(zhí)。
一些魔術(shù)師說,小孩子最容易看穿魔術(shù)的奧秘,那么大自然的奧秘呢?是不是也是具備兒童心境的人更容易洞悉呢?還需要別的條件嗎?
心與鏡子
老子接下來說“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有了兒童的心態(tài)還要需要有一面鏡子呢!
古人把清水盛在容器中,待平靜后照自己。這個容器就叫鑒。
玄鑒是什么呢?
《莊子》里面說得非常詳細(xì)——
水靜下來都能鑒照萬物,何況人的精神呢!圣人之心虛靜,可以成為天地萬物的鏡子。虛靜、恬淡、寂寥、廣闊、無為,就是天地之準(zhǔn)則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因此,帝王圣人都棲心于此。心休止則虛靜,虛靜則能鑒照萬物而充實,充實中包含萬物之條理秩序,心空虛即得平靜,平靜又轉(zhuǎn)化為運動,運動與天道合則萬物各有所得。
(《莊子·天道篇》: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
《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里說,達(dá)到清明境界的人,心里有一個“玄鑒”,可以把萬物照得清楚明白。(清明之士,執(zhí)玄鑒于心,照物明白。)
這個玄鑒,自己不是一般的鏡子,是可以照徹天地萬物,認(rèn)識宇宙本根的一個神秘鏡子。我們聯(lián)系《老子》第一章——“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边@個用來觀照的不就是這個玄鑒嗎?
張岱年、馮友蘭兩位當(dāng)代的哲學(xué)家借助現(xiàn)代語言體系對“玄鑒”的內(nèi)容進(jìn)行了闡釋,他們說,老子創(chuàng)立了一種直覺法,用直覺直接去冥會宇宙本根,“玄覽”就是一種直覺。然而直覺未必是準(zhǔn)確的,如何讓直覺靈敏準(zhǔn)確呢?那就需要不斷地洗滌清除心中的瑕疵。進(jìn)而達(dá)到老子所說的“虛極靜篤”狀態(tài),有了這一狀態(tài)進(jìn)而可以觀察萬物的根本規(guī)律。(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
看來,要達(dá)到老子所說的圣人境界,不是件容易的事。
到了唐代,禪宗五祖門下的神秀禪師在自己那首著名的偈語中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痹谥袊姆鸾獭U宗中,又把心與鏡聯(lián)系了起來。所謂明心,不就是滌除玄鑒嗎?至于見性,大概就是觀照到了心的本體,證悟到“明鏡亦非臺”的境地了。
佛家修持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儒家內(nèi)修的靜、定、安、慮、得各境界,都是與此遙相呼應(yīng)。
這神秘的鏡子或許就是那入圣之門吧!
大德黃元吉先生從丹道角度講——大意是,這一章把筑基得藥、煉己還丹、脫胎得珠三段九節(jié)功夫一一說出了,主要是以“虛極靜篤”“含三抱一”“恍惚杳冥”為主,從守中開始到結(jié)成還丹各個步驟,都離不開把有知混合于無知,把有為化到無為。把先天一元真氣,隱含在虛無之中,而不是停留在見聞境界當(dāng)中。人如果能夠泯滅自己的知覺,去掉作為,就能一元真氣常在。
如果真的有志于此,還請拜讀體悟黃先生著作的原文,我這里就點到為止吧!
道家的重要著作《黃庭堅》中說: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讀了這一章或許能了解這話的微妙含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