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
很多年前,在國外的一所小學里,有八名學生被挑選出來帶進一間房子。這時,一個陌生的男人走了進來,并且給每個孩子發(fā)了一顆糖果。男人說孩子們可以隨意處置這顆糖果,但是誰能夠等他回來后再吃就可以再獲得兩顆糖果。說完他就轉身離開了。
漫長的等待開始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終于,有一個孩子忍不住了,他把糖果吃掉了。接著,又有幾個孩子也把糖果吃掉了,空氣中彌漫著甜香。不過,仍有孩子忍受著誘惑在等待。后來男人終于回來了,那些沒有吃糖的孩子真的多獲得了兩顆糖。實際上等待的時間也只有四十分鐘而已。
這是一個心理學實驗——“延遲滿足”。那個男人其實是一位心理學家,他追蹤調查了這8個孩子20年。最后證明,凡是能夠抵御短暫誘惑的學生,他們個性都比較堅韌,大多能走出困境獲得成功。
那么,這個實驗的精髓是什么呢?是忍耐和等待,在未知結果的情形下,是否能安之若素地堅守。也許我們始終等不到那第二顆糖,但等待依然是有意義的,因為無限的可能性存在于等待的分分秒秒中。
梨花若雪摘自《今日文摘》
(無限的可能性存在于等待的過程中。本文適用于堅持方面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