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愛波
太空情懷——
在宇宙的尺度下,不用說人類,就連地球不過是渺若微塵。一個極微小的生命對一個極宏大的所在進行探索,這種巨大差異而帶來的未知,散發(fā)出一種鉆石般冰冷的光芒,吸引著人類不斷前進、上升。
星空祛魅,人類出走
太空一詞,極少見于古代經(jīng)典,這是一個相對現(xiàn)代的詞匯。中國古人習慣于用“天”來指代太空,對于“天”的崇拜是所有神話的核心,代表著未知和神秘莫測的自然力量,并由此誕生了最早的歷法。
中國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國度,在古代,觀天是大能以及官方機構(gòu)才能進行的動作,欽天監(jiān)負責闡釋星象變化與人間政治的神秘關(guān)系,術(shù)士或者野心家則利用天象變化,發(fā)動了一場場陰謀。
民間則負責將那片未知的存在賦以浪漫的想象,那是神仙們居住的地方,天上白玉京,五樓十二城,仙人撫我頂,結(jié)發(fā)受長生。在那里能夠脫離生老病死,能夠?qū)崿F(xiàn)真正的逍遙自在?;蛟S也正是這種期許,明朝的萬戶把四十七枚火箭綁在椅子上,手里還舉著大風箏,他試圖使用自然的力量將自己送往神仙們的居所。他失敗了,但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試圖運用火箭飛天的人。
在古代西方,宗教一直壟斷著太空的闡釋,任何有別于神學話語的觀天行為,都有可能被視作異端。哥白尼、伽利略,這些科學先驅(qū),最早從神學話語中脫離出來,用科學的認知體系闡釋星空的變化。破除神秘,對星空進行袪魅,自此以后,人類與太空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改變。神秘變成了未知,變成了可供探索的領(lǐng)域。
此后,惠更斯、牛頓們的物理學研究,為太空探索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一些奇思妙想,也為人類的太空事業(yè)提供了至關(guān)重要的幫助。
將天文知識與循理虛構(gòu)的故事結(jié)合起來的太空飛行幻想小說起源于17世紀。開普勒是最早撰寫太空科學幻想小說的作家。他的作品《夢游》描述了人飛渡月球的情景。
在17世紀的太空幻想小說作家中,法國的S.C.德貝爾熱拉克最富有想象力。他在《月球旅行》一書中設(shè)想了多種推進方法,包括火箭和利用太陽能的噴射推進器。1783年第一個載人氣球升空后,人們發(fā)現(xiàn)垂直向上的飛行能力是極其有限的。高度越高,空氣越稀薄和寒冷,為人所不能忍受。人們從而懂得了航天與大氣層內(nèi)飛行有質(zhì)的不同。
此后半個世紀,有關(guān)太空旅行的科學幻想作品出現(xiàn)了低潮。19世紀60年代這類作品再度興起。法國A.艾羅、美國E.E.黑爾、德國K.拉塞維茨和英國H.G.威爾斯等作家所寫的太空旅行著作吸引了許多讀者,而法國著名作家J.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環(huán)游月球》產(chǎn)生的影響更為廣泛。
17世紀以來的科學幻想小說與古代神話傳說有根本區(qū)別。前者在科學的基礎(chǔ)上加上合理演繹和設(shè)想,虛幻之中寓有合理的思路。它喚起了人們對飛往太空的興趣,讓飛天從神話變?yōu)橐环N可以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多級火箭的出現(xiàn)最終將人造衛(wèi)星、空間站、航天員送往了太空。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在那個冷戰(zhàn)的年代,揭開了走出地球的序幕。
宇宙尺度下的孤獨
認知越遠,我們越能感受宇宙尺度下,人類探索的孤獨。我們所感嘆的廣袤大地——地球,直徑只有1.28萬公里,而太陽系的直徑是300億公里,但放在宇宙尺度下,這個龐大的物理天體卻又渺小的可憐。光從太陽系的一端到另一段只需要27個小時,只有0.003光年。銀河系的直徑是10萬光年,可視宇宙的直徑至少920億光年……
如此一個巨大的舞臺,如果僅有人類是主角,那意義何在?然而,在人類已經(jīng)進行的探索和觀測中,至今仍未找到宇宙文明下的伙伴。
發(fā)射于1977年的旅行者號是目前距離地球最為遙遠的人造物體。2015年7月14日世界標準時間上午11點49分左右,這艘飛船飛過了已被降格為小行星的冥王星。它拍下一系列冥王星表面的細致而富有情報價值的照片。
當這項任務(wù)完成后,旅行者號不做停留,繼續(xù)向宇宙深處駛?cè)?,一去不?fù)返。它攜帶了一張金唱片,里面記錄了人類文明的某些印跡。
如果有一張這樣的金唱片落入外星文明的手中,它將成為來自地球的使者。這張唱片記錄了54份聲音片段,90分鐘的音樂,116張照片,還有用55種語言表達的問候。這些信息向發(fā)現(xiàn)它的文明宣告,這就是人類。如果地外文明發(fā)現(xiàn)了“旅行者號”攜帶的信息,他們會聽到狗叫聲、火箭發(fā)射的聲音,或者這個世界上最好斗的鬣狗的聲音。他們可能聽到美國土著人吟唱的夜曲,也可能聽到巴赫的交響樂。
這么多年過去了,“旅行者號”飛過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當它離家40億英里后,回頭拍攝了一張地球的照片:那只是一個淡藍色的小圓點,你絕對無法想象自己的一生就是在這個小圓點上度過的。如果“旅行者號”現(xiàn)在再回頭看地球,會發(fā)現(xiàn)它已經(jīng)小得看不到了。它到達下一個最近的恒星還需要4萬年,而它的能源將在2030年完全耗盡。在那之后,它將無知無覺的孤寂前行。
它已經(jīng)深入宇宙腹地,來自超大黑洞的宇宙射線不斷與它擦身而過。它現(xiàn)在比任何人都孤單。
文學與影像:
文明接觸的宇宙想象
對太空的實質(zhì)探索引發(fā)了科幻文學的全面爆發(fā)。實際上,當旅行者號帶著探索的使命,駛向宇宙深空時,一大批科幻文學和電影便由此誕生。
與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拓展科學所涉及的領(lǐng)域一樣,科幻文學這種還算年輕的文學體裁自打誕生起,科幻作家們也一直在不斷探索它所能涉及的領(lǐng)域。宇宙,太空,這些人類尚未到達的地方一直是一流科幻作家的競技場。
科幻作品通常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兩種,以整個宇宙為背景的科幻作品需要作者具備扎實的物理與天文學知識,因此大多屬于“硬科幻”。以知名度而言,以宇宙為背景的科幻作品中最成功的當屬美國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綿延40余年創(chuàng)作的《基地》系列作品,它被評為“史上最佳科幻小說”?!痘亍废盗行≌f以銀河為幕,讀來似乎是一個個偵探科幻小說,又像是一部公路電影,讀者們隨著主人公的飛船領(lǐng)略銀河各處的政治生態(tài)。
在《基地》系列作品問世幾十年后,又一部氣勢磅礴的、以整個宇宙為創(chuàng)作對象的科幻巨著《三體》三部曲橫空出世,被“粉絲”們稱為“大劉”的作者劉慈欣憑此作品直接躋身世界一流科幻作家行列。組成《三體》的三部相互銜接,但各自又獨立的作品與科幻迷們習慣的西方科幻作品不同,作者的姿態(tài)更像是一個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說書人,將一段宇宙往事娓娓道來,整個宇宙的宏大背景和作者對于基礎(chǔ)物理學理論富有想象力的甚至是天馬行空般的演繹,可以讓讀者們激動、興奮或沉思,作者卻顯出一種白發(fā)漁樵江渚上的從容。
如果按照劉慈欣對于宇宙的理解,那么旅行者號帶著人類文明與坐標前往深空探索的行為無異于自殺,他在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殘酷異于很多科幻作品。比如,在近期游戲大作《無人深空》和次時代眾籌游戲《星際公民》中,宇宙文明的接觸雖然不是那么溫文爾雅,但看起來也并沒有超出常規(guī)。
但是在《三體》第二部《黑暗森林》中,第一個與人類文明接觸的三體世界向人類世界發(fā)出了這樣的回應(yīng):“你們是蟲子?!?/p>
人類社會的道德觀念似乎在宇宙中完全失效,人類科技變得如同兒戲,人類文明該如何自處?當?shù)厍蛭T诘┫?,作者?gòu)思的宇宙法則卻對人類展現(xiàn)出來,這是一種“黑暗森林”式的嚴酷法則:整個宇宙有如一個黑暗的森林,每一個文明都既是捕獵者又是獵物。為了保護自己,每個孤立的文明應(yīng)當盡量把自己隱藏在黑暗中,因為暴露就意味著滅亡。與地球文明類似,看似強大的三體文明,實際上也是宇宙黑暗森林中的驚弓之鳥。
宇宙級的文明想象是太空歌劇中最讓人激動人心的推演。我們究竟是生活在一個善意的宇宙還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宇宙,這或許是未來幾億年后的人類才能看到的圖景。于我們而言,即便是能夠預(yù)知幾億年后的毀滅,今天的探索依舊在證明一個宇宙文明的存在意義。
對于一個超過920億光年、無數(shù)億年壽命的宇宙而言,人類文明能夠留下一句“我來過”,便足夠了。
■觀點
文明的宿命:
航天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航天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尤肯達之問,每當有人質(zhì)疑航天事業(yè)的時候,贊比亞修女尤肯達總是要被拎出來示眾一番。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1970年,贊比亞修女瑪麗·尤肯達(Mary Jucunda)給恩斯特·施圖林格(Ernst Stuhlinger)博士寫了一封信。施圖林格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為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馬紹爾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副總監(jiān)。信中,瑪麗·尤肯達修女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他怎么能舍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shù)十億美元。
施圖林格很快給尤肯達修女回了信,同時還附帶了一張題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這張標志性的照片是宇航員威廉·安德斯于1968年在月球軌道上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的地面)。他的回信隨后由NASA以《為什么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fā)表。
具體的回信內(nèi)容,我在這里不多復(fù)述,無非是探索宇宙的行為最終可以引發(fā)技術(shù)躍進,從而更為科學、先進的解決地球上的諸多問題。
地球太小,宇宙太大。如果將我們世界的諸多問題放到宇宙尺度下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天大的事情也不過如此。比如人口問題、能源問題。當人類能夠進行星際探索、星際殖民的時候,這些問題還是問題嗎?
宇宙太大,人類太小。人生是那么短暫,面對的卻是幾乎無窮盡的星際間的距離。窮其一生,一個個體又能走多遠?窮其一生,一個個體又能知道多少未知?
個體的所有努力都匯聚為一個文明的特質(zhì)。所有探索的最終意義都要回到文明的本質(zhì)。文明因認知而存在,全知全能那是神,無知無覺那是物質(zhì)。在無知與全知之間永遠行進,這是所有文明的宿命。
費諾文奇在《天淵》的最后,用一首近乎幼稚的歌來概括宇宙星空對于一個文明的意義:
飛得高,飛得低,學習再學習,多少好東西。
飛得高,飛得低,學習再學習,多少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