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甜甜
摘 ? 要:曾國藩憑借著創(chuàng)作實績換回了桐城派的中興。他為文講求“經(jīng)濟”;在處理文道關系方面,以“自然之文”觀奮力突破傳統(tǒng)的“文以載道”觀。他創(chuàng)作過程中還將湖湘弟子的陽剛之氣植入散文,使得文章風格剛勁雄放,具有陽剛之美,曾國藩的散文代表著近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又一成就。
關鍵詞:曾國藩;散文理論;自然之文
中圖分類號:I206.5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6-0144-02
曾國藩(1811-1872年),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xiāng)人。自幼聰慧過人,勤奮好學,八歲讀八股文、誦五經(jīng),十四歲接觸《周禮》《史記》,因此受儒家思想影響很大。作為近代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他在詩歌、散文等文學領域都有所建樹,更是桐城中興的關鍵人物。從上個世紀末以來,國內(nèi)學術界掀起了一股“曾國藩”熱,對他的研究多側面展開,涉及思想、歷史、政治、軍事、學術、文化等方面,但是文學研究方面則略顯薄弱。20世紀80年代岳麓書社用湖南圖書館藏曾氏家抄本作為底本,參校傳忠書局同治、光緒兩個刻本,主持編校了《曾國藩全集》。其中的詩文冊包含其詩(附詞、聯(lián)語)、文(附賦)、《雜著》,以及所評點的《鳴原堂論文》和《孟子要略》。本文將以此書作為主要研究參照書目,從曾國藩與桐城派的關系、曾國藩的散文理論、散文創(chuàng)作等方面展開論述。
一、曾國藩與桐城派
曾國藩的古文造詣很高,因此能成功躋身于后世公認的明清八大家的行列。明清八大家是后世批評家們仿照唐宋八大家的提法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概念。較早時,被劃入明清八大家的文學家明代僅有一人,那就是歸有光。其余的七人方苞、劉大櫆、姚鼐、梅曾亮、曾國藩、張裕釗和吳汝倫均為清人。明清八大家這一范疇之提出,雖然并非自王文濡始,但是他編選的《明清八大家文鈔》影響較大。在由錢仲聯(lián)等編訂的《明清八大家文鈔》書中,所圈定的明清八大家中明代占有三人:劉基、歸有光和王世貞;其余五人均為清人,分別是顧炎武、姚鼐、張惠言、龔自珍和曾國藩。這種劃分,在考慮到作家所處時代的同時,還綜合考慮了他們在文學上的造詣以及其作品的思想性。因此筆者認為后面一種劃分更為恰當。
很明顯,盡管以上兩份入選明清八大家的名單有出入,但是歸有光、姚鼐和曾國藩卻都在其中。之所以如此,仔細琢磨,便可知其中緣由。歸有光是明代大古文家,姚鼐在歸有光與曾國藩之間,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曾國藩在《圣哲畫像記》一文中認為姚鼐“持論閎通”①,并且是他的文學導師。事實也證明了,曾國藩從姚鼐手里拿到桐城古文的接力棒后,實現(xiàn)了桐城派的中興。
我們往中國文學史上回溯,桐城派作為清代最為影響力的文學流派,奠基者方苞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義法”說。到了晚清,“姚門四杰”姚瑩、方東樹、管同、梅曾亮繼續(xù)擔任著發(fā)揚桐城派經(jīng)世傳統(tǒng)的重任。清代道咸年間的桐城派如同百歲老人般,生命狀況漸顯枯竭。到曾國藩手里,桐城派才得以重現(xiàn)光芒。他圍繞洋務運動的需要,以維護“義理”為出發(fā)點和立足點,為桐城派打開了一條從傳統(tǒng)經(jīng)世之學通向?qū)W習西學的出路。
二、曾國藩的散文理論
我們可以從《曾國藩全集》提煉出他所倡導的散文理論。最能體現(xiàn)曾國藩沿著桐城派的路子走得更遠突出的兩個方面:(1)重視“經(jīng)濟”在為文中的作用;(2)用“自然之文”觀突破“文以載道”觀的局限和束縛。具體闡述如下文。
(一)以“經(jīng)濟”藥救桐城之空疏
將“經(jīng)濟”成分融入“義理”之中,是曾國藩作文最突出的特色。姚鼐作為桐城派一代宗師,提出桐城古文理論的綱領是“義理”、“考證”、“文章”相統(tǒng)一,其中考據(jù)、詞章是手段,宣揚義理才是最終目的。在《述庵文鈔序》,他這樣細述:
“余嘗論學之事,有三端焉,日義理也,考證也,文章也。是三者,茍善用之,則皆足以相濟;茍不善用之,則或至于相害。 ”②
在這里,姚鼐主張務必要把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有機結合,方能達到為文的最高水平和最佳效果。而曾國藩的散文理論來源于姚鼐,但又與之不同,他進一步對姚鼐的文論思想進行了改造?!秳駥W篇示直隸士子》一文中這樣寫道:
“為學之術有四,曰義理,曰考據(jù),曰辭章,曰經(jīng)濟。義理者,在孔門為德行之科,今世目為宋學者也??紦?jù)者,在孔門為文學之科,今世目為漢學者也。辭章者,在孔門為言語之科,從古藝文及今世制藝詩賦皆是也。經(jīng)濟者,在孔門為政事之科,前代典禮、政書,及當代掌故皆是也。”③
由此可知,曾國藩在姚鼐的文論基礎上加入了一劑“經(jīng)濟藥”,而這味“藥”,主要是針對桐城派義理之學內(nèi)容空洞、保守落后的“病癥”而“開”。在曾國藩看來,“義理”是指個人德性,而“經(jīng)濟”特指政治事務。將“經(jīng)濟”引入“義理”,同時將二者融合,最終“義理”成為德行和政事的相對統(tǒng)一。曾國藩提出將二者融合,主要是從文章的功用性,即魏晉時期曹丕提出的“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之說為起點,目的在于維護封建階級的統(tǒng)治。除此之外,曾國藩這樣說道:
“識字之儒約有三途:曰義理之學,日考據(jù)之學,曰詞章之學。各執(zhí)一途,互相詆毀。兄之私意,以為義理之學最大,義理明則躬行有要而經(jīng)濟有本。詞章之學,亦所以發(fā)揮義理者也??紦?jù)之學,吾無取焉矣。”④
“義理、考據(jù)、辭章、經(jīng)濟”四者在曾國藩這里,“義理”是最首要且重要的。
(二)以“自然之文”取代“文以載道”
文與道的關系,是傳統(tǒng)文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爭議也頗為復雜?!拔囊暂d道”的命題自唐宋八大家主張之后,文和道便漸漸分不開了,到了桐城文人,他們希望“文道合一”。
作為一個具備獨立人格的文人,曾國藩深刻地意識到,文學應該承載著是個人對生命的真實體驗和情感,因此他認為真實、樸素方為上乘之作,并最終提出“自然之文”的散文主張,修正了桐城派古文淺弱空疏的弊端。
何為曾國藩所說的“自然之文”呢?他認為文學應該建立在個體的真實體驗和思考之上,而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文章就是自然之文。曾國藩曾經(jīng)在《湖南文征序》是這樣陳述的:
“若其不俟摹擬,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約有二端:曰理、曰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筆諸書而傳諸世,稱吾愛惡悲愉之情而綴詞以達之,若剖肺肝而陳簡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類能為之。而淺深工拙,則相去十百千萬而未始有極。自群經(jīng)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勝。以理勝者,多闡幽造極之語,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勝者,多悱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豐縟而寡實……”⑤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知道,曾國藩所倡導的“自然之文”,強調(diào)作者思想的獨立性,就是“寫理”“說情”的文章,就是拋開一切傳統(tǒng)文學約束的條條框框,自如地抒發(fā)個人內(nèi)心情感、敘述事物道理的文章。這與宋代蘇軾所提出來的“自然之道”倒是有幾分相似。但是與蘇軾筆下的“自然”又有程度和范圍上的區(qū)別。因為曾國藩不是單純的散文家,他還是一個頗具野心的政治家?;蛘哒f,他所倡導的文道關系的另一側面,是文學與社會生活,特別是與政治生活的關系方面。他強調(diào)的“自然之文”也是有因世濟時的根本目的,實際上只是從政治需要出發(fā),來吸收前代學術和文學主張中的某些合理因素的。
我們都知道,《孟子》散文的主要風格特征之一便是擁有著難得的浩然氣概。而這種氣概,源自于孟子人格修養(yǎng)的力量。他善于“養(yǎng)氣”,即按照人的天賦本心,對仁義道德經(jīng)久不懈的自我修養(yǎng),長此以往,這種修養(yǎng)升華成至大至剛、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寫起文章來,則感情激越,勢不可擋。值得注意的是,在曾國藩的散文理論中,也著重強調(diào)寫作主體應該培養(yǎng)“陽剛”之氣。具體如何培養(yǎng)呢?曾國藩認為創(chuàng)作者應該學會用理學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以此來培養(yǎng)一種“陽剛”之氣,從而使筆下自然而然產(chǎn)生一種雄壯宏偉、剛勁雄放的文氣。
三、曾國藩的散文創(chuàng)作
曾國藩大力進行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了他所主張的散文理論。他筆下“自然之文”搖曳生姿,無論是政治性強烈的奏疏,還是為至親好友寫的信件,均是發(fā)自內(nèi)心之作,因此讀來不空洞不乏味,充實感人。
曾國藩的散文崇尚陽剛之美,這也是最主要的藝術特點。他曾經(jīng)把“行氣”作為文章第一要義,并且也很欣賞有氣勢的文章。認為文章有了氣勢,才能造就雄奇渾厚之氣,才能打動人心。如《唐確慎公墓志銘》:
“時總督陶文毅公澍寢疾,……文牘如山,賓僚填咽,昧爽而勤職,丙夜而不休,忘寢輟餐,形神交瘁。而言者乃劾其多病近藥,廢擱公事,又雜摭他端以相訾毀。朝廷遣使者按問,率無左驗。宣宗知公端謹,一切弗論。⑥
這段文字句式上有四言對偶、五言對仗穿插,同時正反對比,從而把勤勤懇懇、性情磊落的唐鑒形象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給世人。
雖然曾國藩接過桐城派的旗幟,很大程度上為的是政治需要,但實際卻有不少地方對桐城派作了改造,從而拯救了桐城文空疏淺弱的弊病,使它重獲新生,實現(xiàn)了桐城派的中興。從整個文學的發(fā)展脈絡來看,曾國藩的散文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對我國散文的豐富和前進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注釋:
①③④⑤⑥曾國藩(清).曾國藩全集·詩文[M].長沙:岳麓書社,1994:250,442,55,333-334,317-318.
②姚鼐,周中明選注評點.姚鼐文選[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289.
參考文獻:
[1]曾國藩(清).曾國藩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1994.
[2](清)曾國藩纂,孫雍長標點.經(jīng)史百家雜鈔[M].長沙:岳麓書社,1987.
[3]姚鼐編(清),邊仲仁標點.古文辭類纂[M].長沙:岳麓書社,1988.
[4]錢仲聯(lián)編.明清八大家文選叢書[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
[5]曾國藩(清).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M].長沙:岳麓書社,2002.
[6]李育民著.曾國藩傳統(tǒng)文化思想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7]王文濡(清).明清八大家文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周明澤.“為文全在氣盛”——淺議曾國藩散文[J].宜賓學院學報,2002(05).
[9]張思齊.曾國藩的散文創(chuàng)作與文學批評[J].中國文學研究,2012(04).
[10]倪冬霞.曾國藩的文化情懷及其散文理論與實踐[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