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越
梅溪
在北高山之陽,去孝感井二十步,溪至小,以井為原,予家其北。溪之南有水如帶,通謂之梅溪,溪名舊矣,莫知所自,予植梅以實之。
我向梅花溪上家,幾看清淺浸橫斜。
手栽木已如人老,雪鬢蕭疏對雪花。
我順著這條以王十朋的別號“梅溪”命名的溪流順流而下,再次來到王十朋的家鄉(xiāng)——四都梅溪。
其實對于王十朋,我并不陌生。上幼兒園的時候,就聽爸爸講起過他。那時真覺得王十朋好厲害呀,出生在四都這么一個山旮旯里,都能創(chuàng)造狀元奇跡,我一定要和他一樣努力學習。
小學時,我對王十朋的認識也僅限于此,直到上初一的時候,那年是王十朋誕辰九百周年,在老師的引導(dǎo)下,我第一次接觸王十朋的詩歌,并且為了評選“美德少年”,準備了一篇以王十朋為題材的演講稿。我開始第一次通過各種文獻深入了解王十朋,看到他除了學術(shù)上的成就之外,還重視孝道,且為政有方。
今日,我決定徒步行走在梅溪溪畔,尋找王十朋的足跡。
梅溪溪畔之景與我想象中碧水長流,潺潺有聲的模樣大相徑庭,接近三分之二的河道都已經(jīng)被亂七八糟的雜草占領(lǐng),略顯渾濁的梅溪隱隱可現(xiàn),偶爾可見漂浮其上的塑料袋。此情此景,讓我如何能聯(lián)想到九百多年前南宋大賢王十朋在梅溪溪畔吟詩作畫的唯美畫面呢?估計王十朋若是看到今日的梅溪,定是欲哭無淚吧!
前行,復(fù)前行……讓人欣慰的是,梅溪溪水相比于前一段時間干凈了許多,如果沒記錯的話,梅園馬上就到了,但很可惜現(xiàn)在不是梅花盛開的季節(jié)。園子后人為了紀念王十朋特意建造的,梅園里立了許多鐫刻著王十朋愛國詩篇的碑文,若是到了花開季節(jié),一棵棵鑲嵌著朵朵乳白色、粉紅色花兒的梅樹圍著石碑盛開,無疑是一道值得大家駐足的風景線。梅的氣質(zhì)最符合王十朋如梅花一般高潔傲岸的品性。步入仕途后,他力排和議,并以懷奸、誤國等八大罪狀彈劾主和派代表,甚至不惜將自己的官職也搭上,依舊堅持己見,直言不諱,一心為國,并經(jīng)常以紅梅托物言志:“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猶余雪霜態(tài),未肯十分紅?!?/p>
逛完梅園,我穿過狀元橋來到梅園的對岸——王十朋紀念館。這是一處仿古建筑,紀念館的主廳里介紹了王十朋的一生。政治上,他主張抗戰(zhàn),力排和議,并以懷奸、彈劾主和派代表,遭主和派排斥,卻依然化悲憤為力量,在泉州、饒州任職時一心為民,以至于卸任之時,百姓不停地挽留。在文學上,他寄情山水,尤其愛到雁蕩山游玩。他寫了大量有關(guān)雁蕩的詩,留下了許多讓后人贊不絕口的佳作,他也時常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很多愛民憂民、寓含教育之作。
離紀念館不遠處是梅溪書院——這是王十朋中狀元前,在家鄉(xiāng)教授學生的地方。雖然是后人重建,但依然完美地保留了那一股古香古色的書卷味。大門正對面是梅溪書院的主講堂,以紅木為原料的講臺以及學生的座位整齊地擺放著,墻壁上貼的是王十朋用他一百二十名學生的名字所做的詩,以激勵學生認真學習。若時光重回九百多年前,我定要看看站在講臺上的王十朋帶領(lǐng)著學生,搖頭晃腦地背誦詩文的畫面。院子兩側(cè)都是臥房大廳之類的設(shè)施,除此之外,書院四周的景致絲毫不遜于書院里的書卷氣味。大院里栽培了許多樹木,進入里院,一棵百年古樹,一座涼亭,又是怎一個“雅”字了得。如此風雅的環(huán)境,如何不能孕育出王十朋這樣的人才呢?
梅溪溪畔,我尋梅溪,尋到了他坎坷、充實、豐富、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