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題]
閱讀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chuàng)新意識的閃現(xiàn)。
[題意解讀]
作文題材料由三句話構成。第一句話中,“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作為一句俗語,是公認的說話準則。第二句話中,“有話則短,無話則長”是材料所要表達的核心內(nèi)容,破折號之后則是具體解釋,從另一維度對“有話”“無話”及其長短進行闡述。第三句話,是對“有話則短,無話則長”這種行為的思考與界定,進一步拓展和豐富了材料內(nèi)涵。
“有人卻說”的內(nèi)容,體現(xiàn)了一種逆向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有話則短”即“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是不走尋常路、避免無謂的重復之意;“無話則長”即“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是在眾人無所發(fā)現(xiàn)處有所發(fā)現(xiàn)和思考,于無疑處有疑,是在眾人覺得“無話可說處”獨出機杼、大說特說,從而有所創(chuàng)發(fā)和表達。不單說話,科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創(chuàng)造也應于“別人無話可說處”,本著自己的慧心、慧眼,作深度的掘進。
[記敘文]
修鐘
江蘇一考生
長脊蜿蜒,垂脊錯落,紅墻瀝粉,鎏金飛檐。這兒是故宮,老王工作的地方。
先打了一盆熱水,老王便緊閉上了西三所的紅門?!昂牵⊥趵蠋熁貋砹?!快來看看這件寶物!”徒弟小林招呼著便掀開了工作臺上的白席——一座金光璀璨的大型鐘表,原來是乾隆帝的音樂水法鐘。老王細細賞了一番,著實精美巧妙,歐式建筑、中式亭臺并列其上更添韻味?!袄蠋煟@件寶貝還算完好,我們幾個著手修復沒有問題?!毙×肿孕艥M滿地和老王保證道。老王點點頭坐在一旁,花貓懶沐在細碎的陽光下,半瞇著眼朝老王笑。老王不再盯著徒弟們干活,只覺得院子里的貓兒一顰一動之間也不乏趣味。
不出半日,小林就出來交差了,除銹見新后的器物更顯出皇家的雍容華貴,鐘盤走時精準,不愧為前輩們巧奪天工之作。幾個小徒弟和隔壁木器組的同事們都對它贊不絕口,老王卻總覺得鐘表雖美,但除了時刻運轉的表針太過死板,少了靈動的韻味。幾位看客正大贊表臺之上栩栩如生的裝飾動物和銀箔仿制的溪水,老王卻蹙起了眉頭。
“王老師怎么不說話?也和我們幾個門外漢分享一下高見??!”幾位同事調(diào)侃道?!按绥婋m美,但多為靜止之物,裝飾的堆砌在你們看來是盛美之處,我倒覺得此處可以作文章?!薄按蠹叶际歉蛇@行的,修復文物的工作能做到復原便可,你何必自增煩擾啊!”老王笑著搖搖頭反駁道:“人人贊此物華美,我不必再說。但你們眼中的完美之處我還真有話可說!”說罷,老王拆了鐘表的上盤,用鐵絲將裝飾品和鐘內(nèi)的傳動系統(tǒng)一一連接起來;將銀箔尾端捻做銀絲扣于動軸之上;再取銀絲上連紡車、風車,合上上盤后,老王欣慰一笑:原本沉寂之物此時動了起來!轉鴨、吠犬,還有那潺潺的流水:真如大型表演,運轉精準,具體而微。在場的各位連聲叫好,老王看著門檻邊的小花貓,輕輕地笑了。徒弟們求老王傳授經(jīng)驗,老王從容道:“你們啊,只會做千篇一律的工作;別人的溢美之處你何必多言?眾人無話之處或許你有話可說,此時大做文章豈不快哉?”于老王而言,文物修復仍有可創(chuàng)新之處,工匠必有慧眼識得旁人忽視之處。
老王騎車下班,又鎖上了西三所的紅門。一句秦腔傳來:“紅門里的故事多……”
[評析]
本文構思的高妙之處在于“‘做而論道”。一是以“做”凸顯事趣。弟子修復文物,復原后盡顯華美,但為沉寂之物;老王拆開文物,連接傳動系統(tǒng),頓時化靜為動。真可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二是以“論”彰顯理趣。弟子“低”在何處?只知復原,千篇一律。老王“高”在何處?有一雙慧眼,識得旁人忽視之處;有一雙巧手,于修復中仍有創(chuàng)新。真可謂“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未言”。“做”得出,“論”才有底氣;“做”得高人一籌,“論”才能讓人心悅誠服。生姜還是老的辣!老王在文中露的這一小手,走的其實是“知行合一”之道。讀罷此文,你不得不嘆服:高!實在是高!
[議論文]
亮劍無聲處
江蘇一考生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句話很令人回味。“不要在喧囂處歌吟,否則,你的歌聲也將成為那喧囂的一部分?!?/p>
細細思索,此言余謂為信然。也許,在眾人經(jīng)過的大道上我們的聲音縱使再高亢也無人知曉。我們惟有亮劍無聲處,才能不合大流,唱出自己的旋律。
范仲淹的一篇《岳陽樓記》歷來為文人墨客推崇贊賞。然而細想,倘若沒有那“前人之述備矣”的走出大流,而僅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萬頃”之泛泛言談,又怎會有《岳陽樓記》的成功。惟有在眾人無聲處發(fā)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真心慨嘆,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見,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
且看魯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聽聽那不朽的聲音。在萬眾沉默的恐怖氣氛中,魯迅先生第一個喊出了他的心聲,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劍?!俺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亮出的聲音,宛如警鐘般喚醒了麻木不仁的世界。
亮劍的背后,往往是一顆不拘于時、獨立于世的心。陳寅恪悼念王國維的那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在今人的耳畔回響;“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聲音未曾消逝。別人已說處,自然不必再附和;別人無聲處,需要的是我們的亮劍精神!
然而,現(xiàn)實中的我們,真的做到亮劍無聲處的又有幾人?王開嶺先生在《古典之殤》中曾無奈地感慨:“我們唱了一路,卻發(fā)現(xiàn)無詞無句?!毙鷩檀颐Φ纳鐣?,我們歌詠的究竟是什么?能唱出自己的歌詞與心聲的,究竟能有幾人?社會在發(fā)展,但我們不能失去了自己的聲音。何不在眾人袖手旁觀之際打破冷漠的沉寂,用行動詮釋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何不在眾人口口聲聲、模仿作秀的網(wǎng)絡世界,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在新時代中,亮劍無聲處需要的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是海子那份“眾人都要將火熄滅,而我獨將此火高高舉起”的堅持,抑或是斯巴達克斯為心中的太陽城而掙斷繩索的激情。惟有亮劍無聲處,方能無愧于己,無愧于心。
人生易逝。惟有于眾人無聲處亮出自己的聲音,方能不枉此生。
[評析]
本文是一篇實力派議論文,其實力顯現(xiàn)于兩個方面:一是“理直”。其因有三:一是題目亮出觀點,單刀直入,不繞彎子;二是作者直陳亮劍的理由、背景、意義,直抒胸臆,快人快語;三是引述的名言句句直擊題旨,言之鑿鑿,不容置疑。二是“氣壯”。其因有三:一是在意旨上,不為空言,力求矯世;二是在論證上,揚古人之清,激現(xiàn)世之濁;三是在用例上,有范仲淹、魯迅、譚嗣同等列位硬漢助陣,音猶在耳。有實力才有魅力!因為有過硬的思辨實力,故而本文能彰顯出舉重若輕、酣暢淋漓的論證魅力。
[散文]
煙火藍邊碗
江蘇一考生
今早喝粥時我用的是一只白底素凈的藍邊碗。你或許會問,如此平淡無奇的碗有什么好說?錯矣!此中考究可大著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新居落成,我與父母前往景德鎮(zhèn)購買瓷器布置新居。
這里瓷器種類繁多,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白瓷;有造型精致小巧的骨瓷;有絢麗多彩的斗彩……讓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
買什么好呢?有人說,只要票子夠多盡選造型獨特的買,顯得榮華富貴的買,精工極致的買,這還不簡單?
又錯啦!器皿的選擇體現(xiàn)了主人的生活態(tài)度,不可不慎重。
有的瓷器過于大件且富麗堂皇,赤紅、明黃、寶藍與我家簡約的裝修風格不符;有的過于小巧,家人并無英國紳士貴婦那般品下午茶的閑情;有的瓷器上繪有潑墨山水、工筆花鳥,我們一行人中并無行家不知如何鑒賞……如此看來,竟無我們能買的瓷器了!
突然,這平淡無奇得突兀的藍邊碗闖入我眼簾。如此簡陋的碗會在這里出售?我要走,爸爸卻在這碗前駐足許久。
為何?
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家家戶戶都用的碗,這是承放了父親的記憶的碗。
據(jù)銷售人員介紹,這藍邊碗在傳統(tǒng)藍邊碗上加以細節(jié)上的改良與創(chuàng)新。我拿起一只仔細端詳,發(fā)現(xiàn)手感極好,分量厚重讓人踏實。底足的角度略微加大,讓碗顯得端莊典雅不失大氣。而且這碗極易打理,深受媽媽們喜歡。
藍邊碗沒有繁復精致的花紋修飾,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復雜的工藝。可當你凝視它,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家人圍在一起樂呵呵地吃熱騰騰的飯菜的情景;就會想起苦日子里生活的精打細算的不易;就會想起尋常百姓家人間煙火的溫度……
蔣勛曾在《品味四講》中說“純棉襯衫就像愛人”,讓我感動了好久。一件物品使用久了,就會產(chǎn)生難以割舍的情感,對我來說,藍邊碗亦是如此。
景德鎮(zhèn)作為瓷都,常有瓷器新品推出,我卻獨愛這藍邊碗并歌頌它。因為它注重在細節(jié)上的改良,把創(chuàng)新的點子用在提升人們的生活上而不是爭一時的噱頭。
距離人的生活太遠的創(chuàng)意并不是人真正想要的,新鮮感過后便如失了靈敏般只能束之高閣。
每日捧著這只藍邊碗吃飯,不但手感好,我仿佛能聽到它無聲的訴說,諄諄教誨我認真踏實地生活的真諦,這,才是它的精魂。
聽我如此道來,你可有話反駁?
[評析]
這是一篇有煙火味而無道學氣的議論性散文,其特色在于“大俗大雅”。作者端著一日三餐之碗,卻談著改良創(chuàng)新之道和“選擇應適合自己”“生活應認真踏實”之理。文中這只白底素凈的藍邊碗體現(xiàn)出的不是束之高閣的收藏價值,而是居家度日的實用價值,因而它透射出來的也不是鉆入錢眼的銅臭味,而是帶著溫度的人情味。其實,“大俗大雅”也是一種“高大上”。只是它“高”在標格——獨出機杼,不隨俗流;“大”在智慧——取材切近,言旨深遠;“上”在性情——隨興驅遣,妙化無痕。為文何以能臻至“大俗大雅”的境界?“大俗”須“入乎其中”,因為只有“入”,方有生氣;“大雅”則須“出乎其外”,因為只有“出”,方有高致。
[隨筆]
我言秋日勝春朝
江蘇一考生
無意中翻到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幾點水紋,幾抹殘云。一扁舟,一釣叟,除此之外,滿卷皆虛空。
這叫留白,是中國水墨畫中蕩開的濃重一筆。全卷只有幾處重點物像是細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鋪陳,甚至不沾半點墨。全卷意蘊于是從二維紙面伸展成了無限。
留白是與前人的叫板。南宋馬遠與夏圭,人稱馬一角、夏半邊,尤善留白。而宋前的山水畫師,大多是事無巨細,皆一一列舉下來。怕是遠處草叢中幾塊石子、幾塊污穢的牛糞,前人也會一絲不茍地記錄下來,裝裱以登大雅之堂。布滿畫紙的山水,自也有它的美,碧水藍天,枯藤怪石,強烈的視覺沖擊,喂飽了千年來中國人的審美。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圖》,一千多人物,雕梁畫棟,飛橋屋檐,美、大氣。但馬遠與夏圭,偏不愛這耗盡精力、體力的活兒。再者,前人已留下大量如此詳盡的山水,再走這條路,恐怕歷史上只會多兩個無名的山水畫師,卻少了“馬一角”、“夏半邊”!
古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這是樂觀與通達,也是個性與創(chuàng)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懷古,似乎一到秋天,日歷一撕下,人的心境也會轉涼,盡管那炎熱與夏天并無二致?!扒叭酥鰝湟?!”秋,承載了太多的悲傷情懷,有“天涼好個秋”,也有“物換星移幾度秋”,“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只有這一聲啼鳴,喚起了后世對秋的審美?!扒缈找机Q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蹦浅膳诺难?、鶴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榮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詞。
這便是“唱反調(diào)”、“叫板”之美。有些話,別人也說過,我便不必再附庸風雅;只有別人無話可說時,才是我的主場,我的黃金時代。
國學大師陳寅恪不正是這樣的人嗎?面對一個妓女,他不似別人一樣心懷芥蒂,以別樣目光看她,而是在目盲情況下口述了百萬字巨著《柳如是別傳》。這是個性與創(chuàng)新,也是對人性的敬重。
同樣,韓干,那個畫馬的宮廷畫師,親身入馬廄,與馬兒共同生活,不聽從老師的勸誡,才成就了《照夜白》。韓干的馬,大多腰體肥圓,怒目圓睜,沒了以往畫師的瘦馬,病不啦唧的。魯迅先生的話猶在身邊縈繞:“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笔堑?,只有于雜草叢生處辟蹊徑,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康莊大道上流于平庸,才能成為別人記住的開路人,才能成為有個性的個體,才能成為馬遠、夏圭、陳寅恪和韓干……
只愿在不斷流淌的長河中,盡管洪流碾過,巨山平偃而下,我卻依舊能聽到“我言秋日勝春朝”抑或更響亮、更與眾不同的啼鳴。
[評析]
本文是一篇頗有見地的文藝隨筆,其功力有二:一是厚積薄發(fā)。作者之所以敢縱論文藝創(chuàng)新之道,皆源于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從馬遠、夏圭、韓干到陳寅恪、魯迅,由藝術而及文學,思接千載,信手拈來。典型大氣,厚實給力。二是深入淺出。作者不僅對“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的題旨審視得深入,而且對援引材料的意蘊理解得透徹,故而能用“留白”“唱反調(diào)”“叫板”“辟蹊徑”等詞一一生發(fā)出援引材料中蘊含的文藝理論元素,并將之與題旨自然地勾連起來?!袄濉钡们逦拔觥钡猛ㄍ?。沒有金剛鉆,就不要攬瓷器活?!敖饎傘@”從何而來?從“讀萬卷書”而來,讀之,方能“腹有詩書氣自華”;從“靜坐揣摩”而來,思之,方能“妙理終有一日開”。
(作者:姜有榮,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